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类细胞的总称,主要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10)×109/L,高于这个范围称为白细胞增多(leukocytosis)。
病因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数轻微增高。生理性白细胞数增高还见于月经期、排卵期情绪紧张、饥饿、低血糖等。但生理性白细胞数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很快恢复正常。可能是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2.病理因素
(1)各种感染:可为局部或全身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尤其是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感染等;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麻疹水痘病毒狂犬病病毒感染等;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感染,梅毒等;真菌,如放线菌感染等。
(2)非感染性炎症:风湿性疾病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幼年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等,中性粒细胞可增多,如合并感染则更易发生。其他炎症如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等。
(3)血液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髓样化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白细胞明显增多。
(4)组织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心肌梗死肺梗塞急性胰腺炎等。
(5)急性失血及溶血:胸腔、腹腔、关节腔蛛网膜下腔颅内出血时,可见白细胞增多。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细胞增多也明显。大量急性溶血时,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达到类白细胞反应程度
(6)恶性肿瘤: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宫、肾癌等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瘤特别是霍奇金淋巴瘤可有中性粒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7)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8)药物和毒物:一些药物如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锂盐等;化学物中的汞中毒有机磷等也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多。
(9)其他:手术后12~36小时即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其程度与手术范围、失血多少及组织损伤程度成比例。
临床表现
病因不同,除白细胞数增多的共同体征外,临床表现各异。
检查
1.病史
询问患者有无畏寒、寒颤、发热,有无关节痛、甲状腺区疼痛、腹痛头痛胸痛心前区疼痛、腰痛;有无头晕、乏力、出冷汗;有无甲亢糖尿病慢性肾炎肝炎史;有无中毒及药物、食物过敏史;有无月经异常,起病与劳累、暴饮暴食、不洁饮食等以及有无疫区生活史或传染病及毒物接触史甚至工作生活环境
2.体格检查
体温、呼吸、血压有否改变,皮肤苍白、出血、皮诊、扁桃体红肿、甲状腺区压痛及吞咽痛、肺部啰音心音高低,肝区、胆囊区、肾区、胰腺区、附件区叩压痛,腹部膨隆,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红肿等是否存在。
实验室检查必须以病史及体格检查所了解到的客观材料为依据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提出几种诊断之可能,然后进一步考虑做哪些实检室检查来证实诊断。
(1)血常规:除了解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增多程度外,尚需观察白细胞形态学改变,有无幼稚白细胞,是否伴有其他血液学异常。
(2)细菌学检查:在应用抗生素药物前,对疑为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等应作血培养,必要时多次重复进行,或行骨髓培养。
(3)骨髓象检查:对诊断各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骨转移癌等有重要价值。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测定:急性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NAP的阳性率和积分均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则不增高;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NAP活性明显减低甚至可完全呈阴性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时,NAP可明显增高。
(5)血清免疫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选作嗜异性凝集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梅毒血清沉淀试验沙门菌血清凝集反应、病毒抗体、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测定等。
(6)染色体检查:如发现Ph染色体、有助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诊断。
(7)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明确某些疾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如遗传性血液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癌基因检测,细菌、结核病毒感染等疾病的病原学检测。
(8)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对炎症、结核、肿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4.影像检查
X线透视、平片或造影、CT磁共振超声波检查等对病因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诊断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的增多,仅为实验室检查的一项异常指标,重要的是寻找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增多的病因诊断。
治疗
针对引起白细胞增多的原发疾病治疗。药物引致者应立即停用该药物;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引致者宜抗感染。因血液病导致白细胞数增多应积极治疗血液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4 21:59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