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臀鹿
马鹿的川西亚种
白臀鹿(学名:Cervus elaphus macneilli)是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故称“白臀鹿”。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它的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鹿茸产量很高,是名贵中药村。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及西北等省区。
形态特征
白臀鹿属大型鹿,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上下唇为乳灰色,下颌灰白或褐色。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雄鹿角的第二叉靠眉叉,所有各分叉均呈圆形。唇缘乳灰,鼻梁、额部每根毛近毛尖有一浅栗色环,颊内侧为白色。颏、喉为灰白色。夏毛较深,全身呈浅灰色至褐色。背中线有一条黑褐色脊纹,但到腰部不显。体背和体侧的毛近毛尖具浅栗色环。臀部有一显著的白色臀斑,斑的边缘嵌以黑褐色缘,并与脊纹连接成一三角形。尾的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胸腹部毛尖为苍白色,雄鹿腹中线有一团毛为深褐色。四肢外侧为浅灰褐色,鼠蹊部和内侧为白色。冬季毛色较浅谈。
栖息环境
白臀鹿主要栖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冷杉林边缘。在卧龙栖息于海拔3500以上,常活动于4000米上下,夏季到流沙灌丛,冬季下移到避风的山谷或向阳的草坡。在中国新疆,白臀鹿则栖息于罗布泊地区西部有水源的干旱灌丛、胡杨林与疏林草 地等环境中。白臀鹿还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远距离的水平迁徙。
生活习性
白臀鹿群居,特别在夏季,仅活动于数个“睡窝子”之间的狭小范围,特别喜欢灌丛 、草地等环境,不仅有利于隐蔽,而且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都比较好。但如果食物比较贫乏,也能在荒漠、芦苇草地及农田等生境活动。白臀鹿在白天活动,特别是黎明前后的活动更频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种类多达数百种,夏天有时也到沼泽和浅水中进行水浴。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群体成员包括雌兽和幼仔,成年雄兽则离群独居,或几只一起结伴活动。白臀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奔跑迅速,听觉和嗅觉灵敏,而且体大力强,又有巨角作为武器,所以也能与捕食者进行搏斗。拂晓前后活动频繁。听觉、嗅觉灵敏,性机警,善奔跑。冬时常结成小群,迁至山谷林间活动,夏季又上山。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叶等为食。早春开始喜舔食盐碱地皮,有时甚至吃碱泥,或饮矿化的泉水,这可能与它们冬季缺盐,繁殖等季节性生理节律有关。
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雌鹿及幼鹿常3~5头成群,多时达十余头。雄鹿单独活动或2~4头集成小群。以草本、灌木等的绿色部分及嫩枝条为食。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我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而且大多是我国的特产亚种。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及西北等省区。
繁殖方式
交配季节为9~10月,雌兽在发情期眶下腺张开,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经常摇尾、排尿,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次年5~6月间产仔,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生产,每胎通常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千克,头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5~7天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1.5~2.5岁性成熟。自然寿命长达26.8年。
种群现状
1986年统计,西藏有白臀鹿1000余只。近年来随着鹿茸、鹿角价格暴涨,刺激养鹿业发展,过量捕捉野生的鹿;森林资源过度消耗,人口增多,森林覆盖面积下降,白臀鹿的栖息地面积减少,种群呈下降趋势。 现有保护区有类乌齐保护区(西藏)等。
保护区:七星砬子保护区(黑龙江)、乌底河保护区(黑龙江)、类乌齐保护区(西藏)等。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
中国红皮书等级:濒危
中国红皮书等级生效年代:1996
中国国家保护级别:二级 国家保护级别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注:白臀鹿图册网址
参考资料
白臀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
甘肃白臀鹿.中国地方特色网.
Cervus elaphus .The IUCN Red List .2012-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3:4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