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药谷精草(Eriocaulon cinereum R. Br.)是谷精草科、谷精草属的一年生草本。叶丛生,狭线形,长2-5厘米,中部宽0.8-1毫米,基部宽达1.5-2.5毫米,无毛,半透明,具横格;花序宽卵状或近球形,淡黄或墨绿色,长4毫米;外苞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苞片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5-2毫米,无毛;种子卵圆形,有六边形横格,无突起。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丛生,狭线形,长2-5(-8)厘米,中部宽0.8-1(-1.7)毫米,基部宽达1.5-2.5毫米,无毛,半透明,具横格,脉3(-5)条。花葶6-30个,长6-9(-19)厘米,径约0.3-0.5毫米,扭转,具(4-)5(-6)棱;鞘状苞片长1.5-2(-3.5)厘米,口部膜质斜裂;
花序成熟时宽卵状至近球形,淡黄色至墨绿色,长4毫米,宽3-3.5毫米;总苞片倒卵形至长椭圆形,淡黄绿色至灰黑色,不反折,膜质,长0.9-1.9毫米,宽1-1.4毫米,无毛;总(花)托常有密毛,偶无毛;苞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5-2毫米,宽0.4-0.7毫米,无毛或背部偶有长毛,中肋处常带黑色;
雄花:花萼佛焰苞状结合,3裂,长1.3-1.9毫米,无毛或背面顶部有毛;花冠裂片3,卵形至长圆形,各有1黑色或棕色的腺体,顶端有短毛,远轴片稍大,其腹面有时亦具少数毛;雄蕊6枚,对瓣的花丝稍长,花药白色,乳白色至淡黄褐色;雌花:
萼片2偶3枚线形,带黑色,侧片长1-1.7毫米,中片缺或长0.1-1.0毫米,背面及边缘有少数长毛;花瓣缺;子房3室,花柱分枝3,短于
花柱。种子卵圆形,长0.35-0.5毫米,表面有六边形的横格,无突起。花期6-8月,果期9-10月。
该种在花的结构上变化较大,如:多数情况下总(花)托无毛,但也能见到由疏毛到密毛程度不同的植株;又如:雌花萼片常2,但在云南、台湾的标本上发现同一花序中有1/4的雌花萼片为3;苞片染黑的程度也在不同的植株上呈明显差异,使花序呈现黑色或禾黄色;雌雄花在花序中的比例、萼片与花瓣上毛的多寡等都常有变化。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稻田、水沟中、浅水沼池、沟边的湿淘处、溪边等浅水水域。在丰水期有时全株生于水中,有时生于湿地亦可开花结实。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非洲等;在中国分布于上海(青浦)、江苏(南京、连云港、句容)、浙江(桐庐、天台、瑞安、乐清、文成、泰顺)、安徽(岳西、黄山、全椒)、福建(福州、沙县、将乐、连城)、江西(萍乡、修水、贵溪、南丰、资溪、玉山、铅山)、河南(焦作、桐柏)、湖北(武汉、来凤)、湖南(宜章、吉首)、广东(广州、从化、始兴、翁源、深圳、德庆、五华、连山)、广西(马山、融水、桂林、临桂、百色、凌云、昭平)、海南(三亚、万宁、东方)、重庆(城口)、四川(广汉)、贵州(遵义、江口)、云南(屏边、砚山、景洪、勐腊)、陕西(南郑、洋县、略阳)、甘肃(文县)、台湾(台北)。
育植技术
可栽于水榭旁浅水处及周边湿地,也可栽于水族箱观赏。种子可进行有性繁殖。
浸种:采用冷水、温水或变温交替浸种,不仅能使种皮软化,增强种皮的透性,促进种子萌发,而且能杀死种子内外所带病菌,防止病害传播。
晒种:晒种能促进种子后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还能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整地:翻地时要施基肥,施基肥对根类药用植物尤为重要;翻地后敲碎土块,以防种子不能正常发芽。
播种:直播有穴播、条播、撒播三种方法,在播种过程中要注意播种密度、覆土深度等。
采收:秋季开花结实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除去残叶杂草,扎成小把,晒干。
主要价值
药用:白药谷精草的全草或花茎的头状花序可入药,味辛、甘,性平,归肝、胃经。有清肝、疏风散热、明目去翳等功效。用于眼结膜炎,夜盲症,小儿疳积,翳膜遮睛,风热头痛,牙痛及风疹瘙痒。
观赏:白药谷精草全株可供观赏,亦可制作干花。
保护现状
白药谷精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