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宁,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著作为《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
个人简介
盛 宁,籍贯江苏太仓,1945年7月生于南京;1968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外文系;在安徽城西湖
军垦农场劳动两年后,分配到
天津外国语学校教授英语;1978年考入
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师从
杨周翰先生攻读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北大文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Edgar Allan Poe'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的英、中文本分别在美国和中国的学术刊物上(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i Studies in English, New Series, Vol. 3 1982;《国外文学》1981年第4期)发表,后又被收入Lois Davis Vines主编的《爱伦·坡在国外》(Poe Abroad: Influence, Reputation, Affinities,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1999)一书。
1982年起,执教于
南京大学,1984-1986年作为高访学者赴
美国哈佛、
斯坦福大学进修西方文论。
1989年8月调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历任该所主办的《
外国文学评论》副主编(1994-1999)、主编(1999-2009)。1997-1998年再度作为高访学者赴
哈佛大学进修,其间,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滨河分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做学术演讲。调至社科院后,1993年评为正高职称,1994年被评为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年起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突出贡献中青年学者奖。1999年,专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4、2006、2009年曾三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论文奖。
社会兼职:国家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评审委员,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
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
2011年11月起被
山东大学聘为人文社会学科一级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当代西方文论”、“英美文学”,于2012年起在
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招收西方文论专业方向的博生研究生,并开设《欧美文论经典选读》的课程。
工作经历
1963年09月—1968年12月 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 学习
1978年10月—1981年12月 北京大学西语系 学习
1968年12月—1970年12月 安徽省城西湖
军垦农场 锻炼
1971年01月— 1975年9月
天津外国语学校 任教
1975年09月—1977年10月 交通部援助坦桑尼亚船组 翻译
1977年10月—1978年10月 天津外国语学校 任教
1981年12月— 1989年8月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研究室 工作
1984年09月—1986年2月
美国哈佛大学、
斯坦福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9年08月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 科研人员
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 美国哈佛大学 进修
出版图书
学术成果
专著(论文集)
《20世纪美国文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台湾淑馨出版社,1994年6月;
《新历史主义》,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1996年8月第二次印刷;
《
文学:鉴赏与思考》(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7年4月;2003年9月第二次印刷;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万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7年6月;(此著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文学·文论·文化》(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第四辑),
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1月;
《思辨的愉悦:文学与文本》(论文集),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0年1月;
《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话语——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论文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学术论文
《“关于批评的批评”: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11,000字)
《关于后现代“表征危机”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1期(4,000字);
《阐释批评的超越》(《结构主义诗学》的《译者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14页;(8,000字)
《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11,000字);
《“后现代主义文学时不可摹仿的”》,《钟山》1992年第3期(3,000字);
《人·文本·结构——不同层面的爱伦·坡》,《
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11,000字);
《纳博科夫如是说》,《读书》,1992年第9期(5,000字);
《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12,000字);
《道与逻各斯的对话》,《读书》,1993年第11期(5,000字);
《诗学研究“欧洲中心论”的突破——兼评<世界诗学大词典>》,《
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4,000字)
《关于米兰·昆德拉的思考》,《
世界文学》,1993年第6期(9,000字);
《一个众声喧哗的批评时代》,《<20世纪美国文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9,000字);
《美国短篇小说之我见》,《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美国卷“序言”》,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6,000字);
《“写实”还是“虚构”?——试论英美小说观念中的几个问题》,收入
柳鸣九主编《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28-52页(20,000字)
《传统与现状: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再审视》,《美国研究》No. 4, 1995. (10,000字)
《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读书》No. 8, 1996.(6,000字)
《危险的让·鲍德里亚》,《读书》,No. 10, 1996.(6,000字)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
文艺理论与批评》,No. 1, 1997.(15,000字)
《“
后殖民主义”:一种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反思》,《
天津社会科学》No. 1, 1997. (16,000字)
《“把铲子就叫作铲子”:我读<马语者>》,《
世界文学》No. 1, 1997.(8,000字)
《“后殖民”文化批评与第三世界的声音》,《美国研究》No. 3, 1998. (14,000字)
《面对20世纪科技时代的困惑——《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述评》, No. 4, 1998. (4500字)
《“文化熔炉”·“文化战”·“多元文化”——美国文化转型格局面面观》,《
世界文学》No. 1,1999 (10,000字;此文的摘要5, 000字刊发中国社科院《要报》,报送中央政治局;刊发《领导参考》和《院报》等内部参考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