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鳗科,Myxinidae,
硬骨鱼纲盲鳗目的一科鱼类。身体前半段为圆柱形,后半段则逐渐变成侧扁形。它没有胸鳍和腹鳍,而背鳍、尾鳍和臀鳍则紧紧相连在一起。
盲鳗属于
雌雄同体,但行异体授精,也就是说它是只有一种生殖腺起作用的鱼类。它每次大约只产10~20粒左右的大型卵,包裹在角质囊内,椭圆形的卵粒彼此以末端丝状的钩相连,或钩在其他物体上,好像一串香肠。卵孵化出来的就是小盲鳗,中间并不经过浮游幼生或变态的过程,这和它同属无颌纲的近亲八目鳗相当不同。
布氏黏盲鳗(Eptatrtus burgeri)最大体长60cm
台湾没有八目鳗,因此要认识现生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大概非盲鳗莫属了。盲鳗科鱼类的身体前半段为圆柱形,后半段则逐渐变成侧扁形。它没有胸鳍和腹鳍,而背鳍、尾鳍和臀鳍则紧紧相连在一起。由于体色多半呈灰红、黄褐或黑褐色,也没有其他明显的特征,所以种别的办识较困难。盲鳗广泛分布在全球三大洋的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域,在台湾则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东部或西南部的沙泥底海域,常被底拖网所捕获。
布氏黏盲鳗是本科相当具代表性的成员。
盲鳗的体型不大,其貌又不扬,从前都被当作下杂鱼处理,作为饲料使用。但近年来,人们发现它的皮可以加工利用,肉也可以吃,所以摇身一变,成为价格不菲的海产店佳肴。台湾同胞喜食海产的风气真可说是到了“无所不吃”的境界呢!
当体积庞大的鲸鱼死去时,谁来帮它处理善后呢?答案是盲鳗!盲鳗在
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腐食性生物的角色,就如同人类世界的清道夫一般。 盲鳗大多生活在深海(深度可达五百公尺),水温低于13℃的地方,所以常在温带或亚热带较深的海域出现。它主要是靠口中像梳子一般的角质齿,来刮食或咬食已受伤、死去的鱼尸,或以身体柔软的
无脊椎动物维生。盲鳗视力不佳,因此通常依赖嗅觉和触须找到攻击对象,然后从口部、鳃部或伤口外部进入,再把鱼的内脏或肌肉吃光光。有时渔民拉起鱼网会发现,网中渔获已被盲鳗捷足先登吃光了。
主要生活在淡水的八目鳗是盲鳗的近亲,它属于无颌纲的七鳃鳗目,因为七个外鳃孔和眼睛排成一列,看起来像是八个眼睛,所以称为八目鳗。它和盲鳗最大的不同在于:八目鳗有1至2个背鳍,有明显的眼睛、脊椎骨和侧线系统,圆形的口呈吸盘状,没有口须;而它产的卵也较小,数目较多,且孵化后会经过变态的过程。南半球的种类不行寄生性生活,通常在变态后就进入繁殖期,但生活在北半球,行寄生性的八目鳗会先在海中生活一段时间,等到性成熟后,再溯河而上,回到河川或湖泊中产卵。在温带地区数量多时常会危害其他经济性鱼类,所以也曾被人们以化学药品来毒杀。有些国家,如苏联,八目鳗在除去内脏和黏液后可供食用。
盲鳗乍看下没有明显的头部,因此早期曾被认为是一种大型的蠕虫,其实盲鳗和八目鳗都是具有头部的脊椎动物,也是真正的鱼类。但是同样生活在海里,却有另一种看来像鱼,名称中也有鱼字的“文昌鱼”,却不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而是属于
脊索动物门下的
头索动物亚门。它没有明显的头颅,也就是说它的脊索从头顶一直延伸到尾巴,就像矛一样两头尖尖。它是介于无脊椎与脊椎动物之间的生物,所以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文昌鱼的体型小(1~8公分),平时埋身于砂地中,或只露出头部,靠前端口须的
纤毛运动在水中滤食。台湾共发现四种文昌鱼,其中的厦门文昌鱼(又称白氏鳃口文昌鱼),以金门及厦门一带最多,过去曾是经济性食用种类,因为栖地破坏及过渔的结果,现今数量已大为衰退,因此被中国大陆列入国家二级保育类动物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