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东,男,1937年12月4日生,汉族,
安徽省肥东县人,无党派人士。现任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中国史学会理事、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瞿林东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研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有所建树,所著《
唐代史学论稿》《
中国史学史纲》曾先后获得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
博士生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名著研读等课程。
背景资料
瞿林东1937年出生在安徽省
肥东县的农村。小时候在家干过一点农活,也念了几个月私塾。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和一般孩子不同,瞿林东是从四年级开始插班读小学的。1953年9月,瞿林东考入
南京市第一中学,在这里度过了六年中学时代。从小学到中学瞿林东都酷爱文学,希望将来能够当作家,从事文学创作。读高中时教文学的老师也曾经这样鼓励瞿林东。但是到高中最后一年,瞿林东的历史课成绩比较突出,引起了老师注意。这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瞿林东就把历史专业写在了
第一志愿。 1959年9月,我进入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这年开始历史专业由四年制改为
五年制。这五年为后来瞿林东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瞿林东从小读了一些古典小说,高中时又读了各种古典文学作品,所以读大学时就偏好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是
白寿彝先生开出的一门新课,他讲课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所以对瞿林东很有吸引力。此外,瞿林东还选修了
赵光贤先生的
先秦史和
何兹全先生的《三国志》研读。这几位先生对我的教益是瞿林东终生难忘的。
1963年10月,瞿林东大学五年级第一学期时,国家计委下达文件,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瞿林东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心报考
白寿彝先生为导师的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
当时报考研究生要考六门课程,其中一门是语文,要回答语文知识问题和写一篇作文。有两道作文题,一道是《科学工作者为什么必须重视语言修养》,还有一道是《展望我国的科学》,任选一题,后一道题可以结合报考的专业来写。瞿林东选了《展望我国的科学》,并加上个副标题《谈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兴起》。作文内容大意是说中国史学素来发达,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则相对滞后;1961年以来关于史学史研究对象、任务等问题的讨论,预示着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兴起,这对于研究、认识中国史学遗产有重要意义。后来
白寿彝先生告诉瞿林东,他的这篇作文在当地考区内获得了高分。瞿林东把先生的话看成是对他的激励,从那时起,瞿林东有了走上中国史学史研究道路的思想准备。 从1964年9月开始读研究生,第一门课程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批判继承历史遗产的理论”。这是在反复研读毛泽东同志有关论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写出小结性论文。这个时期,他还就《
史记》、《
汉书》的评价标准问题进行了探索,着重思考两部史著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认为应当把历史观的比较及评价与编纂学的比较及评价区别开来,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也不能相提并论。
1967年研究生毕业,这时“文革”已经开始,瞿林东被分配到内蒙古通辽师范学院(今
内蒙古民族大学)工作,主要是担任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一干就是13年。从1978年开始陆续发表中国史学史方面的论文。
1980年白先生创办北师大史学研究所,第二年瞿林东被调回母校,在史学研究所工作。一直到2000年白先生去世,瞿林东都是在白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工作的。
人物年表
1937年12月4日生。 1959年9月就读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五年制)。
1964年7月本科毕业。
1967年7月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
1968年8月-1981年5月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执教。
1981年5月至今在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1996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分析》(6万)。
1998年编写的教材《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获北京市教材二等奖。
2001年承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
个人履历
1959年9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五年制),1964年7月本科毕业;1967年7月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1968年8月-1981年5月在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执教,1981年5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现兼任
中国史学会理事、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瞿林东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研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有所建树,所著《唐代史学论稿》、《
中国史学史纲》曾先后获得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
博士生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名著研读等课程。曾带7名硕士生、12名
博士生。重要著作有:《
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
中国史学史纲》等。主要论文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等,其中有十余篇被《
新华文摘》转载。1998年编写的教材《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获北京市教材二等奖。1996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分析》(6万);2001年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20万);《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经费50万元;《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费11万元。1997年获曾宪梓教师奖(三等)。
出版图书
学术研究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为专家、大家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为普通读者写的一本图书,深入浅出,表述生动,既含有深刻的见解,又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为普通读者乐于阅读。《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一书堪称为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之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广博,语言精湛,资料翔实,论点确凿。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点紧密相连,围绕着尊重传统和锐意创新这一辩证统一的关节点,展开了自己对于诸多史学内容的探讨。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应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用扬弃的态度去面对历史。
《中国史学史纲要》瞿林东在本书中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全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二者紧密结合,风格卓尔不群,脉络井然有序,凸现出各相关历史时段之史学的独特风貌与发展趋势。本书新意颇多,文风平实,叙述流畅,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便于读者阅读和埋解,对全面认识中国史学面貌与继续探索这个领域多有启迪和参考价值。
《
范晔评传》瞿林东、李珍合著。范晔生活于东晋、
南朝刘宋之际,是刘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他以多才多艺为世所重。然其性格狂傲不羁,终为他人所利用,堕入政治陷阱,酿成人生悲剧。他一生的重大成就,是撰写了
《后汉书》。范晔著史,注重“自得”,所著《
后汉书》,是众多东汉史著作中唯一得以完整保存至今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范晔发展了“以类相从”的类例思想,并在吸收前人之长的基础上,在书中专列文苑、宦者、独行、逸民、
方术、
列女、
党锢等类传,全面展示了东汉一朝的社会历史面貌,对后世正史撰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晔以“纵放”的笔势撰写的史论,综括东汉皇朝兴衰,并对影响东汉历史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认识。他对谶纬之说多有批评,直言“天下决无佛鬼”,主张从“人”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从时势、风气、机运等客观标准出发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他主张以儒家的“德政”、“王化”目标来治理国家,故而充分强调了儒学对稳固政治统治的作用,宽厚为政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民族问题上的“怀柔”政策;在对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关注方面,范晔也表现出一个优秀史家的理性思考。瞿林东在书中以史学思想、历史思想、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伦理思想为重点,阐述了范晔的思想面貌及其价值。
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
《唐代史学论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 年;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年繁体字版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代表性论文
《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问题》,
《史学史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
《史学月刊》 2001 年第 1 期
《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学术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比较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6 期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上海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3 期
所获荣誉
1997年获曾宪梓教师奖(三等)。
1998年编写的教材《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获北京市教材二等奖。
《唐代史学论稿》曾先后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史学史纲》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北京市优秀教材奖二等奖,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