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创作的一首
五言乐府。此诗虽然从理性上排斥世间的富贵荣华,认为其不足依靠,但却将富贵视为人生的重要筹码,面对青春与富贵的不可兼得,发出“从古无奈何”的浩叹。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主旨,并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颇为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短歌行1
世人求富贵2,多为身嗜欲3。
盛衰不自由4,得失常相逐5。
闻君少年日6,苦学将干禄7。
负笈尘中游8,抱书雪前宿9。
布衾不周体10,藜茹才充腹11。
三十登宦途12,五十被朝服13。
奴温已挟纩14,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15,尚为名检束16。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17。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18,外余中不足19。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20。
青云去地远21,白日终天速22。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2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短歌行:乐府古辞,属
平调曲,主旨多言人生短促,当及时行乐。北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技录》,平调有七曲:一曰《长歌行》,二曰《短歌行》,三曰《猛虎行》,四曰《君子行》,五曰《燕歌行》,六曰《从军行》,七曰《鞠歌行》。’”一作“短歌曲”。
2.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
3.身:一作“奉”,供给,引申为满足。
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
4.盛衰:兴盛与衰败。
5.得失:得与失。犹成败。
6.闻君:一作“问君”。
7.
干禄:求取官位和俸禄。语出《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
8.
负笈(jí):背着书箱。指游学外地。《
晋书·王裒传》:“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笈,书箱。尘:尘世。
9.“抱书”句:居住条件简陋,不蔽风雪,意指从师学习,非常艰苦。《
文选·
为萧扬州荐士表》
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宿,一作“读”。
10.
布衾(qīn):粗布被子。不周体:不能遮盖全身。
11.藜茹(lí rú):野菜,指粗恶的食物。一作“藜茄”。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茹,蔬菜的总名。
13.被(pī)朝服:穿上朝士之服,指在朝廷做官。被,同“披”。
14.奴:奴仆。已:一作“新”。
挟纩(jiā kuàng):披着绵衣。也比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纩,丝绵。
15.欢游:这里有尽情享乐之意。
16.为:被。
检束:约束,检点。谓顾虑名誉而谨言慎行。
18.彼:指荣华富贵。此:指青春健康。
19.“外余”句:指身外的物质财富有余,而自己享受的能力不足。外,外在物质生活条件。中,内在健康。
21.青云:喻指青春健康。
22.白日:指岁月时光。终天:一作“经天”。
23.听:一作“空”。
白话译文
世上的人追求功名利禄,大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
兴盛和衰败不可能由自己决定,成败往往依次出现。
听说您少年时刻苦学习,想要求取官位和俸禄。
背着书箱在尘世中远行游学,以至雪前抱书痴读。
粗布被子不能遮盖全身,粗劣的饭食才刚够充饥。
三十岁时才开始登上仕途,到了五十岁才披上朝服。
仆人已披上棉衣取暖,马匹才刚吃上粟米以养肥。
不敢议论寻欢游乐,还要受到名位的约束而谨言慎行。
待到耳目聋暗后,才在堂上调丝竹之音。
挨到牙齿缺落时,盘中才堆满酒肉。
荣华富贵来了青春健康却已去,财富有余而享受能力不足。
少壮的美好与荣华的显耀,两者相避犹如寒热到不了一起。
青春健康已远去,岁月时光迅速而过。
这是自古以来无可奈何的事,还是请您多听听这一曲短歌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
大和九年(835),白居易时年六十四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白居易晚年主动要求分司洛阳的动机有二:一是摆脱官场束缚,还身心以自由;二是躲避政治中心的险恶风波,求得全身免祸。居洛期间,白居易官品已高,又大多担任闲职,俸禄优厚而无繁杂事务缠身,过着舒适闲散的生活。他对自己的生活满足,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也视为“治世”,似乎已一无所求。此诗即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可以大致分为四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指出世人求富贵的目的和得失。不仅概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世人追求富贵的目的是满足嗜欲,但能否达到目的却不能由自己决定,即使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同时开启下文,以下三段就是表现求取富贵的得与失这一主旨的。
“闻君少年日”以下六句为第二段,描写年轻时为求取富贵而负笈求学,傍雪而宿,衾不周体,食不果腹,可谓备尝艰辛。
“三十登宦途”以下十句为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和揭示达到目的后的得与失。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在三十岁的时候终于走上仕途,五十岁穿上朝服,即做了位尊权重的高官。此时也拥有财富了,连奴仆也衣食饱暖了,甚至连所用的马匹也开始食用精饲料了,可谓今非昔比。但事物难能十全十美,既有所得,必有所失。由于做了官,还要受到名位的约束,不敢尽情寻欢游乐。等到目暗耳聋时,堂上却有歌舞演奏;等到牙齿脱落时,盘中则堆满酒肉。此时所失就是自由和健康,所得则是官位和财富。得失相较孰重孰轻,人们自然各有结论。但诗人的态度还是比较清楚的,求富贵的目的既然是满足嗜欲,而此时的嗜欲却大大减退,有酒肉而齿落味减,有歌舞而目暗耳聋。原来的目的达到了,又未达到,从根本上看,还是没有达到。
最后八句为第四段,诗人对上述现象进行总结,提醒世人:少壮健康与荣华富贵往往如同冷热一样不能并存,彼去此来,外余内亏。待到此时,即使想改变,也不可能了。因为青春一去不复返,余下的岁月飞逝更快。对此,“从古无奈何”,只能聊听此短歌。诗人虽未作出结论,其实结论是比较明确的,一言以蔽之:青春健康远比荣华富贵重要,千万不要为满足嗜欲而牺牲无比宝贵的青春健康去求取荣华富贵。
全诗通过一位读书人社会地位悬殊的变化和前后截然相反的经历,告诫人们获得幸福要靠健康,而享受的基本条件也是健康。中心思想说的是健康与幸福的关系。健康是“皮”,幸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诗提出的一个深层问题是:当人的生理、心理发生的变化,与外界物理、事理的变化反差越来越大的时候,如何正确理解和坦然面对,是决定有无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名家点评
清代
查慎行《白香山诗评》:“耳目聋暗后”八句,晚遇尚尔,况乃不遇。读此真令落魄老生无生活处。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
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
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
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