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冬茄
茄科矮牵牛属植物
碧冬茄(Petunia × hybrida hort. ex Vilm.)是茄科矮牵牛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杂交种。植株高达60厘米;茎在地面匍匐生长,表面有一层粘质柔毛;叶卵形,先端渐尖,具有较短的叶柄或几乎没有叶柄;花单独生长于叶柄与茎的连接处;花冠白色或紫堇色,具条纹,漏斗状;蒴果圆锥状;种子近球形,褐色。花期4-11月。
植物学史
碧冬茄原产于南美洲,并不是一个自然物种,而是由两种碧冬茄属植物P. integrifolia和P. violacea的杂交种。也有学者认为是腋花矮牵牛P.axillaria和撞羽矮牵牛P.wilavea杂交的,还有说是P.axillaris和P.integrifolia杂交的。
最早的园艺碧冬茄是在1835年由英国的园艺大佬威廉·赫伯特牧师培育而成的,在之后又一再“升级换代”。
1849年又出现重瓣矮牵牛品种。
1876年通过自然突变育成了四倍体大花矮牵牛系列。
1879年很快又推出矮生小花品种。
1930年育成杂种1代的矮牵牛品种。后来为了商用和全球推广,又搞出了抗热、抗雨和抗病等品种。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碧冬茄的,但是影响不大。改革开放以后,园艺需求大增,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开始从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大批进口碧冬茄,同时,中国的园艺专家也培育出来不少新品种。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是杂交种,高30-60厘米,全体生腺毛。茎在地面匍匐生长,表面有一层粘质柔毛。叶有短柄或近无柄,卵形,顶端急尖,基部阔楔形或楔形,全缘,长3-8厘米,宽1.5-4.5厘米,侧脉不显著,每边5-7条。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花萼5深裂,裂片条形,长1-1.5厘米,宽约3.5毫米,顶端钝,果时宿存;花冠白色或紫堇色,有各式条纹,漏斗状,长5-7厘米,筒部向上渐扩大,檐部开展,有折襞,5浅裂;雄蕊4长1短;花柱稍超过雄蕊。
蒴果圆锥状,长约1厘米,2瓣裂,各裂瓣顶端又2浅裂。种子极小,近球形,直径约0.5毫米,褐色。
分布地区
碧冬茄原产南美洲,在世界各国花园中普遍栽培,中国南北城市公园中普遍栽培观赏。
生长环境
长日照植物,生长期要求阳光充足,它生长适温为13℃至18℃,冬季温度在4-10℃,如低于4℃,植株生长停止,夏季能耐35℃以上的高温。夏季生长旺期,需充足水分,特别在夏季高温季节,应在早、晚浇水,保持盆土湿润。但梅雨季节,雨水多,对矮牵牛生长十分不利,盆土过湿,茎叶容易徒长,花期雨水多,花朵易褪色或腐烂。盆土若长期积水,则烂根死亡,所以盆栽矮牵牛宜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繁殖三种方法。
播种繁殖:常作1年生栽培。播种时间视上市时间而定,如5月需花,可在1月温室播种;10月用花,需在7月播种。矮牵牛的种子细小,每克种子有9000-10000粒,发芽适温为20-22℃,采用室内盆播,用高温消毒的培养土、腐叶土和细沙的混合土。播后不需覆土,轻压一下即行,约10天发芽。当出现真叶时,室温以13-15℃为宜。
扦插繁殖:室内扦插全年均可进行,花后剪取萌发的顶端嫩枝,长10厘米,插入沙床,插壤温度20-25℃,插后15-20天生根,30天可移栽上盆。
组培繁殖:外植体用种子、叶片和受精子房等。若用种子,在洗衣粉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在75.0%酒精中浸8分钟,再在0.1%氯化汞溶液中浸泡7分钟,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后,接种在MS(添加6-苄氨基腺嘌呤0.5-1.0毫克/升和萘乙酸0.1毫克/升)的培养基上,接种15天出现小芽,将小芽切割转原来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20天后1个小芽可得到10多个芽。将1厘米的壮芽接入含萘乙酸0.05-0.20毫克/升的1/2MS培养基上,10天后,100%生根,成为完整小植株。
栽培技术
水分管理
浇水始终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矮牵牛喜微偏干的土壤环境,忌介质水分过多,保持介质的间干间湿非常重要,这样既可保证充足的水分需求,又有利于根部呼吸。花朵开放后,应保证浇水充足,盆土过干易导致花朵过早萎蔫。
适当施肥
小苗生长前期应勤施薄肥,选择氮、钾含量高、磷适当偏低的肥料。当发现枝条有徒长现象时可施用含钙、镁的复合肥,浓度控制在0.1%-0.2%;生长旺盛期每7天追施稀薄肥液1次,以促进其生长繁茂。矮牵牛对硼和钙的需求相对较多,叶片出现条状黄化时,常为缺硼和钙引起,可用硼40-60毫克/千克或钙的复合肥料补救。
光照调节
矮牵牛为阳性植物,生长、开花均需要阳光充足。矮牵牛在长、短日照下花芽均能分化。短日照容易促进侧芽生长,使植株矮化,开花较紧密;在夏季的长日照强光下则分枝少,花蕾顶生,开花提前,花期缩短。适当遮阴有助于花大色艳和延长开放时间。
花期调控
修剪是控制矮牵牛花期早晚的关健措施。当植株成型后,对枝条摘心,可使花期延后。开花时立支柱防花枝倒伏;盛花期后,短截枝条,保留各分枝基部2-3厘米,促重新分枝开花。
病虫防治
矮牵牛抗病性较强,较少发生病虫害,常见的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猝倒病
症状,苗期猝倒病是指由腐霉属、疫霉属、丝核属等真菌引起的苗期植物病害。可影响幼苗生长,严重时造成缺苗甚至毁种。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症状不同。腐霉属疫霉属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呈水渍状暗色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有时子叶尚未表现症状就已倒伏,故名猝倒。由丝核菌引起的苗病称为立枯病,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使幼茎萎缩直至幼苗枯死,一般不立即倒伏。受侵染子叶也可产生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常密生白色绵絮状菌丝。
防治方法,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浇灌,每平方米用2-3L,隔7-10天浇1次,视病情防治1~2次。
灰霉病
症状,该病是由灰葡萄孢菌的真菌侵染所引起的。病菌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和越夏。主要侵染叶片、嫩茎和花器等部位。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扩大,病组织变成褐色至黑色并腐烂,后期表面形成灰色至灰褐色霉层。温室气温在20℃左右、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最严重。病菌借风雨传播,尤以雨后天气转晴时传播迅速。发病严重时叶片烂腐、花器萎蔫,病部长出大量灰褐色霉层,一片狼藉。
防治方法,注意光照和通风,把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雨后及时排水、放风,严防湿气长时间滞留可减轻发病。化学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的农利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硫菌霉威、万霉灵1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万霉灵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
病毒病
症状,侵染矮牵牛的病毒常见的有芜菁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矮牵牛花叶黄化,受病叶片上产生黄色斑驳和大型坏死斑。另外,由蚕豆萎蔫病毒引起的斑萎病、由翠菊黄化植原体引起的黄化病以及矮牵牛黄斑驳病毒、矮牵牛星状花叶病毒和矮牵牛明脉病毒等10多种也见诸报道。病毒病通常由传毒昆虫蚜虫、飞虱等传播。花叶型病毒病可以通过汁液摩擦或人为接触传毒。
防治方法,防治传毒媒介,消灭蚜虫、叶蝉线虫;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防止人为地摩擦传毒,接触过病株的手和工具都要及时洗净消毒。
红蜘蛛
症状,红蜘蛛刺吸茎叶,使受害部位水分减少,失绿变白,叶表面呈现密集苍白的小斑点,卷曲发黄。严重时植株发生黄叶、焦叶、卷叶、落叶和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注意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来控制红蜘蛛的发生。药物可选择1.8%阿维菌素乳油、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50%马拉硫磷乳油等喷雾防治。为了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应交替用药或混合施药。
白粉虱
症状,粉虱的成虫和幼虫都以口针刺吸植物叶背组织内的汁液,致使叶片褪色、变黄、凋萎直至干枯,严重时整株死亡。除卵以外,各虫态均能分泌蜜露,堆积于叶片和嫩枝表面,引发煤污病。粉虱也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可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化学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10%的蚜虱净喷雾防治。
蚜虫
症状,蚜虫也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10%的蚜虱净60-70g;20%的吡虫啉2500倍液;50%的抗蚜威3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碧冬茄种子有行气,杀虫的功效。
药用部位: 以种子入药。
主治用法: 用于腹水,腹胀便秘,蛔虫病。用量6-9克。
经济价值
该种花朵硕大,色彩丰富,花型变化颇多,花色有白、粉、红、紫、蓝甚至黑色,以及各种彩斑镶边等色;花冠单瓣、半重瓣、瓣边褶皱状或呈不规则锯齿状。因其花色丰富,视觉效果好,群体表现出众,有着“花坛皇后”之美誉,已成为城市绿化花坛摆放的主要用花。
植物文化
碧冬茄的花语是安心。
参考资料
碧冬茄.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18:1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