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山灯塔 位于
广东省
惠来县
靖海镇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于1882年,现存的灯塔为1989年建成,
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8米,塔顶灯光视距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有
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南澳海滨旅游中心 导航系统等设备,是
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
惠来古城门
惠来县城东南23.5公里处,有
靖海镇和
神泉镇并立。
靖海镇建城于明
嘉靖二十八年,因地貌如象行,故别名“象城”。古城门仍旧保存完好,镌有“
江山永固”4字,沉烟落日中遥见城围蜿蜒。城墙有1503米长,平均约4.2米高。镇中有宽约1米的老街,人行其中,仿佛时光倒流,有白叟黄童坐立于巷陌,昏黄灯光如人世间的温情照亮青石板路,也照亮人们回家的匆忙脚步。
惠来靖海港口
惠来靖海港口的航标建于清光绪年间,因为东南沿海一带海底地形比较复杂,许多外来船只不熟悉水道,很容易触礁,因此,这个航标一建成就在那一段航道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就称其为“
亚洲第一灯塔”。现今定性它为中国东南沿海比较早的灯塔之一。而神泉港是历史悠久的渔村,因为从这个港湾出海打鱼的渔民人数一般都比较多,也经常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神泉港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渔港。成为
惠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
海洋经济的起点。
灯塔介绍
和老街怀旧气氛相对照的是矗立于海角石碑山的航标灯塔和灯塔守望着的即将动工修建的靖海港。石碑山由于位置显目,历来是海上航行和渔民归航的重要标记之处。
公元1882年,
石碑山灯塔由万国公司创建,后又陆续重建。石碑山灯塔高33米,射程18海里,尽收海角天风于眼底。而灯塔之下的航道100多年之前就被
英国人定为
国际航道。现在的灯塔为1981年建成,钢筋 混凝土结构,该灯塔高68.8米,7级抗震设计,14级抗风设计,塔顶灯光视距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 并配有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 备,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石碑山岬角的汕头航标区石碑山灯塔,高耸挺拔、巍然屹立。
石碑山岬角系粤东海岸线拐弯处伸入海洋的最突出陆地,对往来船只威胁甚大,旧时曾有许多船只在此触礁,可见该灯塔的重要性。登临灯塔塔顶,远眺是浩瀚广阔、一望无际、碧波万倾的
南中国海,令人心旷神怡、心旌飘荡。这里的工作人员说,若是晴好天气,在塔顶上观日出日落十分绚丽壮观。
这片目前仍然宁静的海域,即将动工建5万吨级的深水港。现藏于县博物馆的
鲸鱼头骨化石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是一片鲸游鲵潜的深海,而故老相传,这里也曾经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物资储备基地。天然资源与人文传统的优越结合,令李文升对这里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假以时日,这里必可以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物流通道。
海角小县文化形象
苍烟落照之中,明代就开始守望海面的古炮台正见证一段新的历史。就在它的脚下,几十辆大型卡车川流不息,现代化大工业的基建工程正在此处轰轰烈烈地进行。而附近建成的
风力发电厂的22根风轮正在暮色中从容旋转。与此同时,古炮台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在海角伫立了125年的石碑山灯塔也将目睹离它不远处的靖海港发生一次质的飞跃——1987年建成的500吨级码头将要淡出历史舞台,而今,这里将兴建5万吨级的深水港。相传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把这里作为物资储备港,相信建成后的靖海港将重新体验郑和时代的辉煌。
平心而论,
惠来的许多历史遗存并不都是具有文物价值的,然而,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包装与策划的重点放在其与现代
海洋经济相邻相伴相结合这一点上,却实在有足够的新意。现代文明已经使许多地方变得枯燥,而风轮和古炮台的相守,老航标与新港的相望,别开生面,使一个
小城市的文化格局与众不同,找到了它相对独特的定位。
惠来的实践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象征之地:传统文化可以是
海洋经济的源头,而
海洋经济本身就是
海洋文化中的一景。两者共生,互惠互利。
关于
海洋文化的讨论始终是
中国文化论坛上长盛不衰的话题之一,新型
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环。而
广东,有着中国最长的海岸线,
潮汕地区正是中国海洋文明最早发育并发展得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带,因此自然而然地最具发言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惠来也许可能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标本。这对于一般被定义为大陆文化代表的中国发展现代意义上的
海洋文化和
海洋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实施文物保护
简介
惠 来独特的
海洋文化是大自然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宝贵财富。在全省上下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今天,
惠来将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和开发并进,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规划包装,正打造一张亮丽的
海洋文化“名片”。
保护缘由
其一,要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利用。
惠来沿海古镇历史文化的资源是全县
海洋文化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瑰宝。龙江河道开挖出来的
鲸鱼化石,神泉的
海角甘泉,靖海的古炮台、
古城墙、老街景,以及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亚洲第一航标灯塔”;还有华湖的峰火台等等。因此,必须把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物价值开掘出来,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其二,要提高文物品位,树立
海洋文化形象。今后决定
惠来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必定是
海洋文化。我们必须加大对
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其品位,建设文化品牌,树立起全县文化形象。
其三,要做大
海洋文化文章,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惠来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但惠来海洋优势突出,具有后发优势。
惠来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利用地方资源特色,认真规划整合并开发好文化资源,采用以文引游、以游兴商、以商促文、以文兴县的发展思路,使经济与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带动。
其四,要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加快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探索适应全县实际的
文化体制改革思路,制定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和配套经济政策,完善文化产品激励机制;要加大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文化硬件环境;要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靖海镇
靖海镇地处
惠来县东南海隅,距离惠来县城26公里,境内多是山地,镇区背枕丘陵,面向南海。象崮驮古城,固有象城之称,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谓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还有卵洲,靖江城和城之别称。
靖海在唐、宋之时,已有渔民居住。元顺帝(公元1333—1368年)时,大坭都后表楼十八乡村民因受海盗侵扰迁徙至此。小坭十八乡和石碑乡部分村民迁徙入资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户守御所。属潮州卫,设千总一名,
额旗军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总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饬旨建城。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划归
惠来县,时靖海所辖原大坭都和酉头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个葵阳关外的东区均属
靖海镇管辖。解放后区域建置变化较多,1986年撤区建镇,辖二个居委会,一个渔民委员会和二十二个村民委员会。面积48.45平方公里,人口72978人。
靖海(所) 建城于明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历经13年建成。清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
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镇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长五百零一丈。东西南北四城门由十字形街道贯通。城门均有
瓮城及城楼。城墙内外两边以条石垒砌而成,中夯土。城墙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为跑
马道。四城门上分悬石刻牌匾:东曰“表海胜概”,西曰“靖海安澜”,南曰“化洽趋虞”,北曰“莱钥永固”。南城门及城墙1952年建狮石湖水闸时被拆除,东北面的城墙及城楼至今尚存。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