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控溅射是
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的一种。一般的溅射法可被用于制备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多材料,且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控制、镀膜面积大和附着力强等优点。上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
磁控溅射法更是实现了高速、低温、低损伤。因为是在低气压下进行高速溅射,必须有效地提高气体的离化率。磁控溅射通过在靶
阴极表面引入
磁场,利用磁场对
带电粒子的
约束来提高
等离子体密度以增加溅射率。
原理
磁控溅射的工作原理是指电子在
电场E的作用下,在飞向基片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
电离产生出Ar正离子和新的电子;新电子飞向基片,Ar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
阴极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
溅射。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而产生的二次电子会受到电场和磁场作用,产生E(电场)×B(磁场)所指的方向漂移,简称E×B漂移,其运动轨迹近似于一条
摆线。若为环形磁场,则电子就以近似摆线形式在靶表面做
圆周运动,它们的运动路径不仅很长,而且被束缚在靠近靶表面的
等离子体区域内,并且在该区域中
电离出大量的Ar 来轰击靶材,从而实现了高的
沉积速率。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二次电子的能量消耗殆尽,逐渐远离靶表面,并在
电场E的作用下最终沉积在基片上。由于该电子的能量很低,传递给基片的能量很小,致使基片
温升较低。
磁控溅射是入射粒子和靶的碰撞过程。入射粒子在靶中经历复杂的散射过程,和靶原子碰撞,把部分
动量传给靶原子,此靶原子又和其他靶原子碰撞,形成级联过程。在这种级联过程中某些表面附近的靶原子获得向外运动的足够动量,离开靶被
溅射出来。
种类
磁控溅射包括很多种类。各有不同工作原理和应用对象。但有一共同点:利用磁场与
电场交互作用,使电子在靶表面附近成螺旋状运行,从而增大电子撞击氩气产生离子的概率。所产生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撞向靶面从而
溅射出靶材。
靶源分平衡式和非平衡式,平衡式靶源
镀膜均匀,非平衡式靶源镀膜膜层和基体结合力强。平衡靶源多用于半导体光学膜,非平衡多用于磨损装饰膜。磁控
阴极按照磁场位形分布不同,大致可分为平衡态磁控阴极和非平衡态磁控阴极。平衡态磁控阴极内外磁钢的
磁通量大致相等,两极磁力线闭合于靶面,很好地将电子/
等离子体约束在靶面附近,增加了碰撞几率,提高了离化效率,因而在较低的工作气压和电压下就能起辉并维持
辉光放电,靶材利用率相对较高。但由于电子沿磁力线运动主要闭合于靶面,基片区域所受离子轰击较小。非平衡
磁控溅射技术,即让磁控阴极外磁极磁通大于内磁极,两极磁力线在靶面不完全闭合,部分磁力线可沿靶的边缘延伸到基片区域,从而部分电子可以沿着磁力线扩展到基片,增加基片区域的等离子体密度和气体
电离率。不管平衡还是非平衡,若磁铁静止,其磁场特性决定了一般靶材利用率小于30%。为增大靶材利用率,可采用
旋转磁场。但旋转磁场需要旋转机构,同时
溅射速率要减小。旋转磁场多用于大型或贵重靶,如半导体膜溅射。对于小型设备和一般工业设备,多用磁场静止靶源。
用磁控靶源溅射金属和合金很容易,点火和溅射很方便。这是因为靶(
阴极),
等离子体和被溅零件/
真空腔体可形成回路。但若溅射绝缘体(如陶瓷),则回路断了。于是人们采用高频电源,回路中加入很强的电容,这样在绝缘回路中靶材成了一个电容。但高频磁控溅射电源昂贵,溅射速率很小,同时接地技术很复杂,因而难大规模采用。为解决此问题,发明了磁控
反应溅射。就是用金属靶,加入
氩气和反应气体如氮气或氧气。当
金属靶材撞向零件时由于能量转化,与反应气体化合生成
氮化物或氧化物。
磁控反应溅射绝缘体看似容易,而实际操作困难。主要问题是反应不光发生在零件表面,也发生在
阳极,真空腔体表面以及靶源表面,从而引起灭火,靶源和工件表面起弧等。德国莱宝发明的孪生靶源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原理是一对靶源互相为阴阳极,从而消除阳极表面氧化或氮化。
冷却是一切源(磁控,多弧,离子)所必需,因为能量很大一部分转为热量,若无冷却或冷却不足,这种热量将使靶源温度达一千度以上从而溶化整个靶源。
溅射技术
直流溅射法
直流
溅射法要求靶材能够将从离子轰击过程中得到的
正电荷传递给与其紧密接触的
阴极,从而该方法只能溅射
导体材料,不适于绝缘材料。因为轰击绝缘靶材时,表面的离子电荷无法中和,这将导致靶面电位升高,外加电压几乎都加在靶上,两极间的离子加速与
电离的机会将变小,甚至不能电离,导致不能连续放电甚至放电停止,溅射停止。故对于绝缘靶材或
导电性很差的非金属靶材,须用射频溅射法(RF)。
溅射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散射过程和多种能量传递过程:入射粒子与靶材
原子发生
弹性碰撞,入射粒子的一部分
动能会传给靶材原子;某些靶材原子的动能超过由其周围存在的其它原子所形成的
势垒(对于金属是5-10 eV),从而从
晶格点阵中被碰撞出来,产生离位原子;这些离位原子进一步和附近的原子依次反复碰撞,产生碰撞级联;当这种碰撞级联到达靶材表面时,如果靠近靶材表面的原子的动能大于表面结合能(对于金属是1-6eV),这些原子就会从靶材表面脱离从而进入
真空。
溅射镀膜
溅射镀膜就是在真空中利用荷能
粒子轰击靶表面,使被轰击出的粒子沉积在基片上的技术。通常,利用低压
惰性气体辉光放电来产生入射离子。
阴极靶由
镀膜材料制成,基片作为阳极,真空室中通入0.1-10Pa的氩气或其它惰性气体,在阴极(靶)1-3KV直流负高压或13.56MHz的
射频电压作用下产生辉光放电。
电离出的氩离子轰击靶表面,使得靶原子溅出并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
溅射方法很多,主要有二级溅射、三级或四级溅射、磁控溅射、对靶溅射、射频溅射、偏压溅射、非对称交流射频溅射、离子束溅射以及
反应溅射等。
由于被溅射原子是与具有数十
电子伏特能量的正离子交换动能后飞溅出来的,因而溅射出来的原子能量高,有利于提高沉积时原子的扩散能力,提高沉积组织的致密程度,使制出的薄膜与基片具有强的附着力。
溅射时,气体被
电离之后,气体离子在
电场作用下飞向接
阴极的靶材,电子则飞向接地的壁腔和基片。这样在低电压和低气压下,产生的离子数目少,靶材溅射效率低;而在高电压和高气压下,尽管可以产生较多的离子,但飞向基片的电子携带的能量高,容易使基片发热甚至发生二次溅射,影响制膜质量。另外,靶材
原子在飞向基片的过程中与气体分子的碰撞几率也大为增加,因而被散射到整个腔体,既会造成靶材浪费,又会在制备
多层膜时造成各层的污染。
直流磁控溅射技术
为了解决
阴极溅射的缺陷,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了直流
磁控溅射技术,它有效地克服了阴极溅射速率低和电子使基片温度升高的弱点,因而获得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其原理是:在磁控溅射中,由于运动电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它们的运动轨迹会发生弯曲甚至产生
螺旋运动,其运动路径变长,因而增加了与工作
气体分子碰撞的次数,使
等离子体密度增大,从而磁控溅射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可以在较低的溅射电压和气压下工作,降低薄膜污染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入射到衬底表面的
原子的能量,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薄膜的质量。同时,经过多次碰撞而丧失能量的电子到达阳极时,已变成低能电子,从而不会使基片过热。因此
磁控溅射法具有“高速”、“低温”的优点。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制备绝缘体膜,而且磁控电极中采用的不均匀磁场会使靶材产生显著的不均匀刻蚀,导致靶材利用率低,一般仅为20%-30%。
磁控溅射设备的主要用途
(1)各种功能性薄膜:如具有吸收、透射、反射、折射、偏光等作用的薄膜。例如,低温沉积氮化硅
减反射膜,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
光电转换效率。
(2)装饰领域的应用,如各种全反射膜及半透明膜等,如手机外壳,鼠标等。
(3) 在微电子领域作为一种非热式镀膜技术,主要应用在
化学气相沉积(CVD)或金属有机
(4)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困难及不适用的材料薄膜沉积,而且可以获得大面积非常均匀的薄膜。
(5) 在光学领域:中频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也已在
光学薄膜(如增透膜)、低辐射玻璃和透明导电玻璃等方面得到应用。特别是透明
导电玻璃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微波与射频屏蔽装置与器件、传感器等。
(6)在机械加工行业中,表面功能膜、超硬膜,自润滑薄膜的表面沉积技术自问世以来得到长足发展,能有效的提高表面硬度、复合韧性、耐磨损性和抗高温化学稳定性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涂层产品的使用寿命。
磁控溅射除上述已被大量应用的领域,还在高温超导薄膜、铁电体薄膜、巨磁阻薄膜、薄膜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
记忆合金薄膜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