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助长
心理学术语
社会助长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观众效应
定义
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就被称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
驱动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Zajonc扎琼克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他人在场能够增强一个人的驱力或动机。
这种增加的驱力是帮助还是干扰成绩依赖于任务的难度。当一项任务要求的反应是优势反应时,增加的动机就是有益处的。优势反应就是那种在特定情境下最可能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已经学习好的反应。因此,他人在场对相对简单的任务来说能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同样,对于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他人在场也可能会提高他的成绩。但是,当一项任务是一些复杂的或掌握的不是很好的反应时,其他人在场就会降低其成绩,例如解决难题,记忆新材料或写反驳古代哲学家的语录。
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并增强了优势反应的倾向。
产生的原因
内驱力唤起
该理论认为对我们活动感兴趣的观众,会对我们起激励、唤醒作用。随着唤起水平的增加,我们的优势反应,即特定情境下最容易做出的那个反应,倾向也随之提高。技术熟练的人在他人在场时,表现会更好。但是对技术部熟练的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评价顾虑
这种观点认为他人在场对我们的成绩有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去关心自己在公众场合下的表现,是一种评价顾虑的效应。这不是他人单独存在的问题,而是我们知道他人正对我们的成绩进行评价,并且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额表现。对于一项简单的任务,这种我们正在被评价的意识能激起我们更多的努力,但对于复杂的任务,这种被评价的压力可能会起干扰作用。
分心
第三个观点认为,他人在场会起到分心的作用。一项简单的任务不要求全部的注意力,我们可能为了补偿干扰而更加努力,这样实际做的可能会更好。但是其他人在场造成的分心对于完成复杂任务来说就是有害的。这种思想的扩展是分心—冲突模型(1986)。该模型认为,他人在场创造了两种基本倾向间的冲突:(1)注意观众;(2)注意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强唤起,这种唤起是否有助于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完成任务的反应是否是优势反应。更进一步说,如果对一项复杂的任务,既要注意任务又要注意他人的冲突超出了个体的心理能量,就造成了认知超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4 15:51
目录
概述
定义
驱动理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