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价值
价值论
社会性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性生产价值和社会性消费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对个人的劳动能力产生杠杆效应,即对劳动潜能产生放大效应,从而使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的劳动价值;社会性消费价值(如人尊自尊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社会性失效率,即对劳动价值产生节约效应,使劳动价值转化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起源
人类的各种社会协作关系,可以用来有效地延伸、加强和扩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实现个体性劳动在时间上的延伸、空间上的扩展、强度上的叠加、功能上的互补等价值目的,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这些社会协作关系构成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社会性价值。
社会性价值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对个人的劳动能力放大效应或杠杆作用,从而使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的劳动价值,这就是社会性生产价值;二是通过改善个人与社会的相互认同度,降低社会性失效率,对劳动价值产生节约效应,从而提高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概率,这就是社会性消费价值
劳动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
人类在实现社会分工之后,个人的劳动潜能不再直接转化为其使用价值,而是先转化为一种过渡性价值形式——劳动价值,并凝聚劳动产品之中,然后通过社会交换以后,再转化为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人们在社会性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潜能,并凝聚于劳动产品之中,就是该劳动产品的劳动价值
社会分工可以使个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加强与扩展,它相当于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用以加强与扩展个人的劳动器官。
社会性生产价值:用以补偿、增强、替代、扩展每个人的劳动功能,并且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等效劳动价值的所有社会协作,就是社会性生产价值。
社会性失效率与社会性消费价值
在社会性生产(即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过程中,由于会受到个人与社会相互适应度和相互认同度的影响,个人将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工作失业、劳动付出无人认可、劳动产品无法销售、社会形象受损、社会地位下降等现象,总会因为各种社会适应性风险因素与个人适应性风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或多或少的失效概率。
社会性失效率:劳动潜能在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中,出现了失效率,称之为社会性失效率(或者社会生命失效率),用λ2来表示。
社会性失效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个人相对于社会的失效率,即人尊失效率;二是由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社会相对于个人的失效率,即自尊失效率。
社会性消费价值:用以提高个人与社会的相互认同度、降低社会性失效率,并折算成一定数量劳动价值的价值形式,称之为社会性消费价值(或人尊自尊类价值)。
运行
社会性价值的运行如图1: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6 22:00
目录
概述
起源
劳动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