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是指劳动在商品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它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
定义
劳动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
使用价值,它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所产生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产生
价值增殖的使用价值,它既来源于使用价值:劳动者通过消费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后,将其转化为
劳动潜能(这是一种过渡的
价值形式),在
劳动过程中再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它又服务于使用价值,
目的
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
价值是商品的
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
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
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
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
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
死劳动,只是作为
过去劳动的
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价值形式
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就是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
广义有序化能量。显然,这里的“事物”本身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般的事物,另一类就是人类主体。与此相对应,价值也相应地分为
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两大类。
使用价值
一般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该事物的
使用价值,用Qu来表示。
劳动价值简介
就是劳动力的
使用价值,即某个主体对于另一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v来表示。
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或劳动力所具有、所释放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价值。
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这两者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价值反映了
客观事物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程度,劳动价值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目的的反作用程度。
相互转化
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
劳动价值是由人类自身机体所产生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价值体现,是由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显然,人类机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活资料的消费,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为前提。一般情况下,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劳动复杂度越高,为补偿这些劳动耗费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一般劳动者的劳动量耗费与“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来源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最终又会转化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情感(即欲望、感情和情绪)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
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称为消费。
在生活资料
被消费以前,即在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以前,往往需要进行使用价值形式上的多种变换,例如,将大米煮成米饭,把水
烧成开水,生活资料的交换与贮运等,这种变化通常需要一定的
家务劳动来完成,家务劳动过程中如果有信息的输入,则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将会得到增长,如果没有信息的输入,则生活资料只进行了形式的变换,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增长。
消费效益:
消费过程中产出的劳动潜能Qp与投入的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Qu的比值,定义为该消费过程的消费效益,用E1来表示,即
E1=Qp/Qu (1-14)
消费效益反映了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增长比例,反映了消费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将自己有限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尽可能多的劳动潜能。消费效益的提高需要通过劳动者
消费信息的积累来完成。
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劳动阶段)
劳动者在
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通常把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称为劳动。
劳动效益:
劳动过程中产出的劳动价值Qv与投入的劳动潜能Qp的比值,定义为该劳动过程的劳动效益,用E2来表示,即
E2=Qv/Qp (1-15)
劳动效益反映了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的劳动潜能的增长比例,反映了劳动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将自己有限的劳动潜能转化为尽可能多的劳动价值。劳动效益的提高需要通过劳动者劳动信息的积累来完成。
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生产阶段)
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
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
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
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通常把劳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和增值过程,称为
生产过程。
生产效益:生产过程中新增的产品使用价值Q′u与投入的劳动价值Qv的比值,定义为该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益,用E3来表示,即
E3=Q′u/Qv (1-16)
生产效益反映了生产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劳动价值的增长比例,反映了生产系统是否充分有效地将有限的劳动价值转化为尽可能多的产品
使用价值。生产效益的提高需要通过改善生产系统各种
生产要素之间的
结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产生最佳的相干作用来完成。
周期性运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一种
使用价值经历消费阶段、劳动阶段与生产阶段后,完成了一个周期性运动,转化为另一种新的使用价值,整个周期性运动可表示为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
在一般的生产系统中,劳动者的
劳动过程与
生产过程通常是同步进行的,即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与劳动价值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劳动者的学习与
技术培训活动,其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通常是分步进行的。
辩证关系
使用价值是基础
如果没有
使用价值为基础,劳动者就不能形成劳动能力,就不能产生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主导
如果没有劳动价值,
使用价值就不能产生增值,就不能发展起来。劳动价值是劳动者通过消费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形成的劳动潜能,并通过
劳动过程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既来源于使用价值
又是
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它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通过消费过程)转化而来,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过程。
由此可见,人类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
投入产出系统:投入使用价值(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以“劳动潜能”为其过渡形式,最终产出劳动价值(以劳动力的形式);一切形式的生产系统也是价值的投入产出系统:投入劳动价值(以劳动力的形式)和使用价值(以
生产资料的形式),产出新的使用价值(以产品的形式),并形成一定的价值增量凝聚在产品之中。
使用价值可分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实际效应最终体现为它所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的劳动价值。`
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价值的本质,进而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
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本质,全面而准确地揭示了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劳动价值由抽象范畴回到了具体范畴,从神坛走向了现实,这是价值理论的重大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度量方法
劳动价值的度量方法
时间度量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无论有用的劳动或生产的活动怎样的不同,这总归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它们是人类机体的功能,并且无论每一种这样的功能有怎样的
内容和形式,它在本质上总是人类脑髓、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支出”(《
资本论》第一卷第47页)。人的具体的
劳动过程非常复杂,有体力的劳动(主要劳动器官是人类机体的
运动系统),脑力的劳动(主要劳动器官是人类机体的大脑
神经系统),生理力的劳动(主要劳动器官是人类机体除运动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以外的生理系统)。各种劳动因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和
劳动环境等不同,劳动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人的脑髓、神经、肌肉、感官等方面的支出千差万别,如果单纯地采用某种与人的脑髓、神经、肌肉、感官等方面的运动情况的物理学或化学指标,来反映和描述人的
劳动耗费量,将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偏差性和局限性。
理论界普遍采用马克思的观点,即根据劳动者所付出的
劳动时间来度量
劳动量,而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根据他自己假设的两个
基本命题:①劳动
价值量由劳动量来决定;②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马克思把人类的劳动量抽象为
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时间特性,即劳动量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劳动过程的时间广
延性,从而把第二个基本命题作为一个假设或概念定义确立下来。显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第二个基本命题进行具体的论证。长期以来,既没有人对此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没有人提出任何有说服力的异议。因此,这两个基本命题是否成立,仍然是一个谜。由于整个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是以“
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而“剩余价值学说”又是建立在这两个未经充分论证的基本命题之上。
劳动价值度量的新方向
人类的
劳动过程是千差万别的,它随着劳动者
作用方式、
劳动对象和
劳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劳动过程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量。要对不同形式的劳动量进行统一度量,就必须找到劳动的共同属性(或通约性)。不难发现,这些千差万别的劳动过程存在着三个基本通约性:①时间通约性,即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整个劳动过程;②产出通约性,即都要生产出一定数量(
生产资料或
生活资料)的
使用价值;③投入通约性,即都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补偿,才能及时地恢复劳动者的
劳动能力。
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通约性来作为劳动量统一度量的基本尺度才是最佳的,长期以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前面已经分析了,采用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和产出通约性来度量劳动量具有许多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唯一的前途是,如何从劳动的投入通约性着手来度量劳动量:人类的
劳动过程就是人类机体向外界输出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必须是以一定的生活资料的消费作补偿源或
动力源,或者说,人类的任何劳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消费量作为基本代价。
不难发现,采用“社会必要补偿
性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量,具有以下优点:
1、尺度稳定性高。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度量单位是能量单位,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因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量的度量单位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不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
直观性强。用具体的、可感觉到的生活资料形式来度量劳动量,比用抽象的时间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更具有直观性。
3、可量化性高。由于把劳动者产出的劳动
价值量与投入的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量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
投入产出模型,有利于与经济学、
价值工程学等数学化程度较高的学科建立联系,从而可大大推进
价值理论的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
4、适应性广或灵活性高。这种度量方法无需对
生产条件、
劳动强度、
劳动熟练度和
劳动复杂度等做特别的规定,从而具有广泛的时空适应性和灵活性。
劳动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
使用价值,它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所产生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产生
价值增值的使用价值,它既来源于使用价值:劳动者通过消费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后,将其转化为劳动潜能(这是一种过渡的价值形式),在劳动过程中再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它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目的是为了使使用价值产生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