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价值论就是全方位地研究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为理论前提,把所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价值及其前身——能量和“负熵”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统一、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它既能够与所有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无缝”对接,又能够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建立“无缝”对接,它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价值论,也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社会学中的价值理论,它有全新的观察视野(即“从能量角度看世界”)和全新的研究主线(即“以价值运动为研究主线”)。
理论简介
价值理论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远离尘世的“经院哲学”,价值问题似乎只有理论家才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价值理论的深入探索,有利于人们“睁眼看世界、睁眼看人生”。
价值解释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价值”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总是在不断地进行权衡,该项工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是否合算?是否正义?等都是价值学意义的内容。
在理论上,关于什么是“价值”的问题,存在许多不同观点。有“关系说”“意义说”“需要说”“属性说”“主体性说”“态度说”“效用说”“劳动量说”等不同的理论或观点。
看起来,价值的概念复杂得很,其实很简单,价值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通俗地讲,价值就是“有用性”,就是对主体有用的东西,或者有利于人类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不过,要对“价值”进行严格的定义,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论述。
价值理论解释
价值理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价值”而展开的,人类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一方面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消费掉各种各样的价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价值”作为动力源,因此通俗一点讲,价值理论就是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或“有用性”问题的学问。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分解为四个基本阶段:一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解决“有什么?”的问题;二是通过认知器官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三是通过评价器官来解决“有什么用?”的问题;四是通过意志器官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那么客观世界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事物:一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即存在),其核心内涵就是“有什么?”;二是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外部联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即事实),其核心内涵就是“是什么?”;三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其核心内涵就是“有什么用?”;四是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这些客观事物(即行为),其内涵就是“怎么办?”。
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四大类:一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内在本质、外部联系与及运动规律的认识,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有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二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有什么用?”的问题,这就是价值理论;三是关于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方法和行为的认识,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就是一般的社会科学理论。
地位与作用
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科学。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就是价值作用,任何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追求(或利益追求)为基本驱动力,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规律在本质上都可以体现为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因此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价值理论存在某种联系,都或多或少地以某种价值理论为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由此可见,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所有社会科学都是价值理论的延伸和扩展,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
价值理论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在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价值理论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在根本上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价值理论一旦存在某种概念上的模糊或朦胧就会在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上引发更大的混乱与暧昧;价值理论一旦存在某种观点上的谬误就会以不断扩大的方式传播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价值理论一旦出现某种理论上的危机必然导致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出现更严重、更深刻的危机;社会科学中所存在的许多矛盾与争论,最终可归结为价值理论上的矛盾与争论。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圆满解决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各种危机,不仅是价值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科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矛盾主要根源
目前,整个社会科学中存在争议最多的观点莫过于价值理论。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之间(特别是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价值工程学之间)的价值基础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矛盾,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概念体系,评判标准有很大差异,度量方式也大不相同;在同一学科领域,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概念内涵;同一学术派别内部的价值概念也经常是首尾互相矛盾。而且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矛盾与差异,将以不断放大的方式传播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许多社会科学理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矛盾与差异,都可追溯到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细微矛盾与差异。要解决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议,必须首先解决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某些细微的理论争议,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门全新的价值理论体系。
人类主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用于研究社会事物的价值现象及其规律的价值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主体之间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一切联系都是以价值联系为基础和核心的,因此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这就容易看出,要解决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价值理论的自然科学化问题。
价值理论危机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像价值理论那样,存在着如此繁多、莫衷一是、各自为政的观点,不同学科的价值理论(特别是
哲学、社会学、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价值工程学等)在价值定义、判断标准、度量方法、度量单位、发展特性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绝不能归咎于价值现象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而只能归咎于在整个价值理论体系的内部存在着某些严重的危机,问题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和圆满解决这些危机。
统一性危机
传统的价值理论长期停留在零散的叙述性分析之上,不同社会学科在价值理论上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论点,每一种论点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社会领域,只有较低的系统性、兼容性和公认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不同社会学科的价值理论中,价值所代表的内涵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其度量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在价值哲学或哲学价值论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含义,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程度来衡量;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其大小用劳动者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价值工程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功能与成本的比值”。二是同一社会学科的价值理论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例如,在哲学价值论中,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之分;根据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有“人本价值论”和“进化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属性的不同,有“属性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的决定因素的不同,有“主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两因素价值论”和“三因素价值论”之分;根据事物的价值关联性的不同,有“非统一价值论”和“统一价值论”之分;根据事物的价值还原性的不同,有“非还原价值论”和“还原价值论”。三是社会科学的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完全脱节,传统价值理论似乎完全建立在超自然的基础之上,它把价值运动看作是一种完全理性的、脱离一般物质运动的特殊运动,使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完全隔绝,无视自然科学特别是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论、突变论及超循环论在研究生物运动和人类社会运动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客观性危机
传统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和基本观点大都建立在主观想象的基础之上,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基础之上,推理和论证也没有遵循严格的逻辑程序,只有较低的客观性。例如:“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和主观评价”“不存在任何客观的、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基准尺度”“事物的价值量取决于该事物对于人所产生的苦乐量”“价值是欲望的函数”“价值就是负熵”“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等观点,都是一种主观假设,都是主观想象的直接产物。显然,价值理论只有大量引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严格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研究前提和推理论证的主观随意性。
精确性危机
除了经济学,其他学科的价值理论很少采用精确的数学分析手段,从而具有很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在使用价值度量问题上,传统价值论认为,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可通约性”,不能进行相互比较和统一计算;在劳动价值度量问题上,传统价值论(主要是政治经济学)采用时间形式来度量劳动价值,无法有用精确、定量的方式,来定义
劳动强度、
劳动熟练度和
劳动复杂度等变量,因而无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价值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传统价值论在数学化程度上的局限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理论发展上的前景性和实际应用上的局限性。
建立一个统一、客观、精确的价值理论,而且这种价值理论是严谨的、能够兼容所有学科的、并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为假设前提的,其推理论证的程序遵循严密的逻辑法则的,并且大量运用数学手段进行精确计算,既是价值理论专家的强烈渴望,也是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伟大梦想,还是社会科学取得重大飞跃的必要条件。
统一价值论解释
物理学中关于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统一场论,预示着物质世界在更大范围内的内在统一性。广义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就是指自然规律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简单性,即任何自然规律有着相同的数学形式。它认为自然界所存在的四种相互作用力即强作用力、
弱作用力、
引力、
电磁力均可用相同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统一价值论就是全方位地研究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为理论前提,把所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价值及其前身——能量和“
负熵”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统一、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它既能够与所有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无缝”对接,又能够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建立“无缝”对接,它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价值论,也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社会学中的价值理论,它有全新的观察视野(即“从能量角度看世界”)和全新的研究主线(即“以价值运动为研究主线”)。
统一价值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统一性理论,预示着人类社会的内在统一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物质无序化运动与生命有序化运动的内在统一性。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力场,这个力场是自然力场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以价值为“基本粒子”,以社会的各种作用力(如权力、控制力、影响力、约束力、凝聚力、变革力、同化力、排斥力等)为“场力”,以价值的最大化流动方向(即“最大价值率法则”或“广义价值规律”)为“力线”;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价值应该可以进行统一度量,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循环转化,不同的人类主体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力应该存在相同的数学表现形式。显然,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社会力场的统一性问题和数学化问题,那将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基本逻辑思路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逻辑思路是:“从时间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结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对时间的节约”。它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建立了“剩余价值价值学说”,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
“统一价值论”的基本逻辑思路是:“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结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对能量的节约”。它根据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从能量角度重新定义“价值”概念,并以“生物化学能”作为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从而实现对于所有过渡性价值(包括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个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的全新价值理论体系。
统一价值论的基本逻辑思路可分为两个部分:
从能量角度看价值
能量是物质运动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它是物质运动的规模和方向发生改变的动力源;“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它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能量耗散为代价,因此它是一种特殊、广义、有序化的能量,包括“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有序化虚能是一种“能量当量”或“替代化能量”,而且有序化虚能的形成在根本上也来自于能量。“从能量角度看价值”实际上就是从物理学角度看价值,归根到底就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价值,这样一来,就把整个价值理论体系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从而有利于消除价值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歧义性、主观性和模糊性,使价值理论真正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从价值角度看世界
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结构,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与变化在本质上都是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因此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就可以抓住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本质内容和内在规律性。如果能够实现了“从能量角度看价值”,即实现了从自然科学角度看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实现“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就可以实现“从自然规律角度看社会规律”“从物理学角度看社会学”“以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或者说,就可以实现“从自然科学角度看社会科学”,显然,这将有利于消除社会科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歧义性、主观性和模糊性,从而使整个社会科学全面走向成熟。
主要目的
统一价值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
实现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的逻辑统一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的形式化语言、精确的定量分析手段和严谨的推理论证程序,它是人们完整、客观、准确地把握客观世界本质与规律的最佳方法。统一价值论从物理学角度将价值定义为“广义有序化能量”,它由“有序化实能”和“有序化虚能”两部分组成。其中,“有序化虚能”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有序化实能”,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实能”,则所有基本类型的价值(真、善、美)和所有层次的价值(代谢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最终都可以折算成标准的有序化实能(即标准食物能量);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能量有序化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显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理论,具有很明显的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从而实现了统一价值论与自然科学的逻辑统一。
实现了价值理论自身的逻辑统一
目前的价值理论界存在大量的主观假设,推理论证也往往没有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因此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它可分为消费性价值与生产性价值两大类,人类机体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循环转化系统,消费性价值经过人的不同的消费过程转化为四种过渡性价值(即
生物化学能、
生理潜能、
劳动潜能、
劳动价值),两种生产性价值(即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经过人的两种不同的生产过程,也相应地转化为两种过渡性价值(即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从而在基本概念上把目前的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统一在一个全新的价值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概念体系的统一”;从能量角度来定义价值(即“
广义有序化能量”),度量单位是“焦耳”,并以食物能量(或“
生物化学能”)作为标准尺度来度量所有价值,从而实现了“度量尺度的统一”;价值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就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体劳动能力,对于集体来说就是集体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就是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了“判断标准的统一”;人的四种心理过程(感、知、情、意)分别是人脑对于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其中,事实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关系,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行为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认知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从而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实现了价值理论与社会科学的逻辑统一
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以某种价值理论为假设前提,许多社会科学理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矛盾与差异,都可追溯到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细微矛盾与差异。统一价值论以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所提出的“最大有序化法则”为假设前提,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推导出“最大价值率法则”和“广义价值规律”,再把广义价值规律推广应用到不同的社会领域,可以推导出一切社会规律。其中包括商品交换等价规律、人际交往等价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确立了“广义价值规律”作为一切社会规律的“母规律”的基础地位,从而实现了价值理论与整个社会科学的逻辑统一。
研究方法
统一价值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具体体现在:一是“进化论的方法”,统一价值论详细论述了人类价值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进化过程;二是“对立统一的方法”,统一价值论把使用价值分解为“效用价值”与“耗散价值”两个对立统一的分量,还把人类机体看作是消费性价值、生产性价值与过渡性价值三种对立统一的价值形式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对立和相互循环转化的大系统。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就是以基本的数理逻辑为假设前提,并采用精确理论、实验手段和科学语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前提与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单义性,消除可能出现的主观性和歧义性。统一价值论的所有推理论证都遵循严格的数理逻辑法则,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和情感因素,不认可任何没有逻辑基础与公理前提的传统观念与思想定论。
数学化的研究方法
就是采用简洁的形式化语言、精确的定量分析手段和严谨的推理论证程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的精确性,消除可能出现的模糊性。统一价值论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如价值系统的流量分析、劳动强度的数学分析、价值观的数学定义、价值观的运算、使用价值分布函数、最大价值率法则、权力的数学定义、权力的分解与制衡等。
统一价值论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涉及几乎所有社会领域,涉及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由于它是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论,必然会与众多的社会科学理论产生重大冲突,必须对许多的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生物进化论、哲学价值、价值工程学、心理学等)进行重大改造。
研究思路
统一价值论的基本逻辑思路是“从能量角度来看价值,从价值角度来看世界”,其具体的研究思路是:
一是改造“
耗散结构论”,以实现从物理学角度对于价值的重新定义;
二是改造“
生物进化论”,以实现从进化论角度创立“价值进化论”;
三是改造“
哲学价值论”,以实现从价值论角度对于价值的统一计算;
四是改造“
价值工程学”,从工程学角度建立以“价值率”为核心内容的概念体系;
五是改造“哲学”与“
心理学”,以创立“
数理情感学”;根据“
最大价值率法则”,推导出
广义价值规律,进而推导出许多重要的社会规律,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
统一价值论的研究思路如下图:
科学与现实意义
推动社会科学的大融合
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以某种价值理论为假设前提,每一门社会科学的每一个学术派别也往往各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论观点。正是因为价值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和矛盾,才会导致不同社会科学之间对于同一社会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论观点,才会导致同一社会科学中不同学术派别对于同一社会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论观点。统一价值论实现了价值理论的高度统一,从而为消除不同社会科学之间的理论隔阂铺平了道路,也为消除同一社会科学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理论隔阂扫清了障碍。
架起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传统的价值理论通常建立在无法论证的主观假设基础之上,不能充当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它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是肤浅的、零散的和狭隘的,同时它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也是肤浅的、零散的和狭隘的。统一价值论既与自然科学存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使自己成为了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同时它又与社会科学存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使自己成为了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从而架起了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使社会科学具有越来越高的统一性、客观性和精确性。
消除社会科学的模糊性和歧义性
目前社会科学理论对于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矛盾与争议。统一价值论实现了价值理论的客观化和精确化,使社会科学实现了客观化和精确化,消除了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歧义性和模糊性,使许多社会现象能够得到科学化的解释,使许多的社会规律得到科学化的论证,使许多的社会科学概念消除了模糊性和歧义性。目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的词条解释都有广泛的争议,很难达到一致。然而,统一价值论的建立,就能够使成千上万个社会科学的词条概念实现高度的统一和精确的定义。例如,“经济”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分工,“政治”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文化”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价值率大于社会平均价值率的意识类事物就是“真”(反之就是“假”),价值率大于社会平均价值率的行为类事物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价值率大于社会平均价值率的资料类事物就是“美”(反之就是“丑”);价值观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高差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为社会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价值理论对于同一社会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解释方法、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度量尺度,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计算往往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如综合国力、国民素质、幸福指数、生活水平等,因此许多社会科学都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这些学术派别分别以不同的价值理论为公设基础或假设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事物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和动态化,对它们的评价指标的计算难度越来越大,在不同的价值理论指导下所计算出的结果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统一价值论实现了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从而可以更加客观、更加精确、更加全面地实现对于各种社会事物统一的价值计算,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充分而可靠的科学依据。
为人们生活与工作提供正确指导
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一定的价值理论,以便及时地、准确地、完整地了解所接触的事物的价值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取得较大的价值收益。在落后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通常是比较简单、直观和稳定的,各种价值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非线性的关联性)较弱,人们只需要粗略地、直观地和感性地认识各种价值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就能够满足生活与工作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隐性和不稳定,过去那种模糊、直观、感性的价值认识手段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认识误差和社会危害。统一价值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客观、精确而实用的价值理论,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现实的生活与工作。
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是定性地阐述了劳动价值与各种变量因素(如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及劳动熟练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而且它对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起源与进化、价值的统一度量、价值的系统运行等问题的阐述也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统一价值论采用“能量角度”替代“时间角度”来重新分析劳动与劳动价值,从物理学角度重新定义“价值”概念,实现了价值的统一度量,建立了劳动价值与各种变量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深入阐述了价值源泉、价值的起源与进化、价值的统一度量、价值的层次结构、价值的系统运行、各种社会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等方面维护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且大大加强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衔接。统一价值论采用自然科学的观察思路和研究方法,把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大大提高了价值理论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进而为实现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客观化和精确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样将会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四者之间的理论贯通及逻辑衔接。
基本结构
统一价值论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统一进化价值论。主要研究价值的进化过程。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生物的价值进化序列可分为六个基本阶段:无机能价值、有机能价值、要素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包括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价值(包括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的进化。
第二章:统一信息价值论。主要信息价值的运行规律。“信息价值论”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分析信息现象和揭示信息规律,它是一种全新的对于信息理论的观察视角。人对于信息的根本态度,完全取决于该信息对于人的价值功能。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的数学定义是“消除不确定性”,由此定义可推导出“信息是价值增长之源”。在没有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价值系统遵循“价值守恒”的定律。
第三章:统一系统价值论。主要研究价值的系统运行。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价值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极低等动物只有代谢性价值系统,较低等动物具备生理性价值系统,较高等动物具备个体性价值系统,只有人类才具备社会性价值系统。根据价值流动的不同主导不同,价值体系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代理式价值体系和合成式价值体系。
第四章:统一使用价值论。主要研究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使用价值由效用价值与耗散价值之差构成,当事物的供给量无限时,其效用价值等于耗散价值,从而使使用价值降为零。所有的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的过渡性价值,而所有的过渡性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的生物化学能,它们都可以用能量为单位(即焦耳)进行统一度量。
第五章:统一劳动价值论。主要研究劳动价值的统一度量。劳动过程就是过渡性价值的释放过程,劳动过程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层次:代谢性劳动过程、生理性劳动过程、个体性劳动过程、社会性劳动过程,劳动量也可分解四个基本层次:代谢性劳动量、生理性劳动量、个体性劳动量、社会性劳动量。社会性劳动量(即劳动价值)可以采用“必要的补偿性社会性生活价值消费量”来进行统一度量,其基本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
第六章:统一行为价值论。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规律性。“追求最大价值率”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通过它可以推导出“广义价值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导出所有的社会规律,如商品交换等价规律、人际交往等价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生产性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等。人类所有的行为规范都由责、权、利三个基本构件所组成。其中,责是价值投入的方式、利是价值产出的方式,权是连接责与利的通道与资格。
第七章:统一价值观论。主要研究价值观的规律性。客观的“价值率”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价值率,就是“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只有与事物的客观价值率保持一致,其行为才能完全符合自身的切身利益。个人在行使集体赋予的权力时所表现出来“职务价值观”将会同时受到个人利益作用力(即私心力)和集体利益作用力(即公心力)的制约,使职务价值观总是介于个人价值观和集体价值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主观上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
第八章:统一经济价值论。主要研究社会分工(包括经济)的规律性。生产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社会性劳动器官(包括手、脚、身体与大脑等)的劳动功能,“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的基本特性相同。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商品(或货币)中虚拟价值含量的变化是许多经济现象的价值根源。
第九章:统一政治价值论。主要研究社会管理(包括政治)的规律性。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其中,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许多的政治事物的运动在本质上都是由价值根源决定的。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也是社会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过程。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资源在三个不同社会领域的配置比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第十章:统一文化价值论。主要研究个体意识(包括科学)和社会意识(包括文化)的规律性。社会意识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其中,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就是文化。个体意识的本质就是关于个体行为的规则体系。其中,规范化的个体意识就是科学,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印象、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四个逻辑程序,它们分别是人脑对自然属性、自然整体性、自然规律性和自然系统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第十一章:统一哲学价值论。主要研究价值的重大哲学问题,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价值理论的重大误区、休莫问题破解、耗散结构论的改造、真善美的真正标准、价值与能量的关系、公平与正义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