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懈怠
社会学领域术语
社会懈怠亦称“搭便车”、社会逍遥,指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进行群体活动时,会降低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水平,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工作任务界定不明确、个人工作成果不易观察、群体规模大时易于产生。主要原因是责任分散。研究表明,这一现象有着文化的差异,在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价值观的文化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中,更易发生;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较少发生。日常生活中“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努力水平越低。
定义
社会懈怠,英文叫Social󰀊Loafing(Loaf,游荡、游手好闲的意思),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另外,它也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Weiner ,Pandy and Latané 1981),需要注意的是,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懈怠没有个人主义社会强。社会心理学家注意到,在群体条件下,人们会受到“搭便车”的诱惑,并做了很多的实验来反复观察这一点:
(1)六个人一起尽全力喊叫或鼓掌发出的喧闹声,没有一个人单独发出的喧闹声的三倍大。
(2)所有选手在群体拔河比赛中所付出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之和的一半。按照咱们中国寓言的解释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努力程度100%),两个和尚抬(一桶)水喝(努力程度为50%),三个和尚没水喝(努力程度降为0%)。
经典实验
心理学家黎格曼( Ringelman 1880)最早发现了社会懈怠现象,他发现当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个人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小。
在研究中他让参加实验的工人用力拉绳子并测拉力,实验包括三种情境:有时工人单独拉,有时3人一组,有时8人一组。按照社会促进的观点,人们会认为这些工人在团体情境中会更卖力。
但事实恰恰相反:独自拉时,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时总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时,总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单独时的一半。
产生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之所以产生“社会懈怠”这种现象,专家的解释是: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当然,也有人认为应细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环境。无论每个人发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看来,在团体中确实会存在着“社会懈怠”现象。为了降低“社会懈怠”现象发生的严重程度,国外研究者提出许多增加个体的参与感与责任感的方法。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相信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懈怠”现象会有所降低。
在个体可以不必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情况下,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随之减弱。其次,群体作业时会出现责任扩散,也就是说,群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任务的压力由群体内成员共同承担,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被分散和减弱了,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在团体作业,人的责任意识下降,可能被评价的焦虑减弱了,并且自己的努力是无法有效展示的,打个比方,我多出一份力气,分摊到所有人,根本没多出多少,你少出一份力,分摊到这么多人也没少出多少,在这种自己的个人业绩和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关系的情况下,故而降低个人努力,不全力以赴。
降低途径
社会惰化作用明显减弱了群体的工作效率。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是: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参考资料
社会懈怠效应.职场网.职场百科.2013-12-0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8 12:52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