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
直接融资的逐年扩大,央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日增,为更好地执行宏观审慎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酝酿推出了基于社会融资的货币流通量
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该指标立足于描述
社会融资规模,或将部分取代
M2(现金+
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存款)在
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意味着股市等
资产价格将被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从而有利于按照
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来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监测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18日
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标志着社会融资作为新的概念正式进入
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操作的实践。
2018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口径发生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18年7月,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
资产支持证券和
贷款核销两项纳入社融统计;第二次在2018年9月,央行将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融统计。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社会融资
总需求发展趋势往长远的看,相对于窄口径的M2平稳增长,2013年社会融资总需求将维持在高位。
一方面,合理的投资增速需要融资支持。市场对2013年
GDP和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期分别为7.8%和20%左右,对应社会融资需求大致需要增长20%左右。而投资增速与资金增速基本一致:2009-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
复合增速为26.7%,而
资金来源复合增速为28.5%。
另一方面,2013年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截至2012年10月,
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2万亿元,假设最后两月共新增1万亿元左右,那么2012年末贷款余额将达到63万亿元。最新披露的贷款
加权平均利率为6.97%,假设2013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6.5%的水平,那么2013年人民币贷款
利息支出将达到4.1万亿元。再加上
信托贷款、
委托贷款、债券和
民间借贷等
融资渠道,刚性利息支出将达6-7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