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读音qí,古时也有zhǐ音),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始见于
战国文字。本义为地名,也用作姓,后借用以表示大、众多等义。
此字本义指地名,即今山西省
祁县。因一地之大,借用以表示大、盛大之义。又由盛大引申出众多之义。此外,因音相似,通“
麎”,指雌麋鹿。也用于地名。也用作姓。
(祁)太原县。二志同。前志曰。晋大夫贾辛邑,按贾辛为祁大夫,见《
左传·昭廿八年》。前此巳有祁奚、祁午、祁盈、祁胜,以邑为氏。今山西太原府祁县县东南七里有故祁城,县治也。毛传於吉日云:祁,大也。於采,大田云:祁祁,舒迟也。祁祁,徐皃也。於七月云:祁祁,众多也。皆与本义不相关。从邑,示声。巨支切。按古音在十五部。当依《广韵》渠脂切。
《广韵》渠脂切。《
集韵》《
韵会》翘移切。《正韵》渠宜切。并音岐。盛也,大也。《书·君牙》:冬祁寒。《诗·小雅》: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又众多也。《诗·
豳风》:采蘩祁祁。又《
大雅》: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注:祁祁,徐靓也。如云,众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