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语言程序学
学科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在香港,也有意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L(Linguistic)是指语言,更准确点说,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P(Programming)是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即指我们思维上及行为上的习惯,就如同电脑中的程序,可以透过更新软件而改变。故此,NLP被解释为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也因此,NLP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或神经语言程序学。
创始人
NLP主要的发现者是约翰·格林德和理查德·班德勒。格林德是世界最负盛名的语言学家之一,班德勒是一位数学家、完形心理学家和电脑专家。他们决定集两人之力去进行一桩模仿他人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多方面都甚有成就之人。他二人分析了一些成功的商人、医师和其他行业中的佼佼者,试图能从他们多年尝试错误后的成功中,归结出一些成功的模式。他们对下列三人的模仿,经分类后所建立的诸多有效的行为介入模式,使得他们声名大噪。这三人是当代最伟大的催眠疗法学家之一的埃里克森医师,杰出的家庭医师沙提尔女士和人类学家贝特森。例如,格林德和班德勒二人发现沙提亚能轻易地建立人际关系,而其他的同业却不行。所以他们找出她特有的模式,也教导学生运用,即使他们没有任何执业经验,但也做出与沙提尔毫不逊色的成绩来。他们播下相同的种子,收获也相同。从他们三人身上模仿所归结出基本模式的经验,帮助格林德和班德勒也建立自己的模式并传授出去,这些模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NLP。
NLP的定义
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虽然它本身并非一套心理治疗法,NLP的重要法则可以被运用于了解人类经验和行为,和使之有所改变。NLP曾被运用于治疗方面,结果是一套效果强大、快速和含蓄的技巧,能够在人类的行为和能力方面做成广泛和长久的改变。NLP专注于修正和重似脑的设计思想模式,以求更大的灵活和能力。
N(Neuro)指神经系统,意译为身心。指我们比较稳定的身心素质,结构及比较逸动的身心状态。
L(Linguistic)指语言,指我们沟通中所用的字眼、短句和音调及一切身体动作;还有内心的对话,想象也属语言。
P(Programming)指程序。在前面,我们谈到身心与语言。我们就是通过语言来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同样,他人也通过语言来影响我们。这个影响的过程,NLP称之为程序。
写过C++或者类似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
NLP研究的是就是我们的语言对身心起作用的程序。它的创造人,找到一些卓越的人,研究他们有一些怎样的程序。把它总结起来,然后就可以教给其他人。其他人可要吸收这些程序,那么他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NLP。大家可以学习正规的解释,然后参考我的解释来了解NLP的定义。
NLP背景
NLP的创立归功于两位美国人: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
美国加州圣克鲁兹市的加州大学校园是NLP的发源地。班德勒在那里读大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大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稍后,班德勒受雇帮忙把维珍尼亚在加拿大之为期一个月的工作坊的内容制成录音带和文字记录。这份工作花了班德勒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过程中他学会了维珍尼亚在辅导过程中所运用的声调和行为模式。班德勒也参与完形疗法(Gerstalt Therapy)始创人费兹士·波尔士(Fritz Perls)的最后一批手稿的编辑工作,这批手稿成为了《The Gerstalt Approach》一书的内容。另外一本关于费兹士教授他的技巧的书《Eye Witness to Therapy》,其实就是从费兹士教授时录下的录像带编辑而成。班德勒用了多个星期戴上耳筒去看这些录像带,因为他的工作是确保书中的文字记录正确无误。完事后,他也掌握了费兹士的说话和行为特色了。
掌握了这些能力,班德勒在加州大学的校舍内组织了多个完形疗法研究小组。格林德·格灵达,另一位NLP的始祖,当时在加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已经出版了几本关于语言学的书。
班德勒告诉格林德他注意到潜意识的意念和构词过程,想与格林德合作发展出一套沟通上的文法。他们首先用维珍尼亚的录像带做研究(这些录像带的内容后来编成一书《Changing with Families》出版)。他俩很快就发现维珍尼亚的一些惯用的语言技巧,编成一些模式,这就是检定语言模式的前身。他俩也发现维珍尼亚对一些受导者用视觉型文字,一些受导者用听觉型文字,另外一些多用感觉型文字。维珍尼亚自己听到他俩这样说才知道自己工作的模式如此。
这些资料,在1975-6辑成两本书出版:《The Structure of Magic,Vol. I and Vol. II》。在1976班德勒和格林德决定NLP这个名字,NLP于是诞生。两人成为了一群学生的中心,这群学生现今都是NLP世界中的顶级大师了,包括David Gordon,Judith DeLozier,Robert Dilts, Steve Gilligan等。NLP的学问开始发展和传播开去。
经过格瑞哥瑞·卑森(Greogory Bateson)的介绍,班德勒和格林德去亚力桑拿洲凤凰城研究米尔顿·艾力逊(Milton Erickson)的催眠疗法。班德勒和格林德运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很快就成为催眠高手。米尔顿对NLP有很大的影响,班德勒和格林德在1975和1977先后出版了两册以《Patterns of the Hypnotic Techniques of Milton H. Erickson. M.D》为名的书;在催眠治疗界是很有地位的学术书籍。
在1981年班德勒与格林德分手,成立了自己的NLP组织,推广他的DHE概念(Designed Human Engineering)。他经常引发一些备具争议的事情,虽然他近似天才的才华和能力为人所公认
格林德与茱迪·弟罗斯亚(Judith DeLozier)成立了“Grinder,DeLozier and Associates”公司,继续教授NLP。他们在1987年出版了《Turtles All The Way》一书,是另一本NLP世界内的经典之作。在1989年格林德决定改变方向,转为专注于企业方面的顾问工作,中断了与茱迪的合作。茱迪继续她本来的方向,在1990年与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及Todd Epstein(已逝)成立NLP University。每年夏天,他们都在加州大学圣他·告鲁仕市的校舍内举办各种的NLP课程,在一年的其它时间,她受邀请去世界各国主持各种NLP活动和教学。
香港徐志忠神父在1979年去美国完成NLP文凭课程,之后经常参加NLP课程。在90年代,徐神父每年都在香港举办NLP文凭课程,由茱迪签发文凭。徐神父被很多人认为是香港NLP之父。徐神父博学中西,除NLP外,亦研究多种其它有用的学问,或是邀请外国名师到港任教,或是亲自主持课程。在1997年他决定不再举办公开课程,NLP文凭课程在1998年由李中莹与Leo Angart合作继续下去。1999年李中莹退出了合作,并且在同年年底开办了具有特色的全中文NLP合格执行师课程。
班德勒和格林德的第一代弟子中很多已经成为当今的顶级大师,比老师可能已经青出于蓝了,包括:
● 利斯丽·金马仑(Leslie Cameron)曾经一度是班德勒的太太。她发展出很多现今主流NLP常见的技巧,例如处事模式(Meta Program),她有数本书对情感关系方面的辅导和NLP技巧的运用很有地位,例如:《The Emprint Method》,《Know How》,《Solutions》,《Emotional Hostage》,她在1989年退出,不再活跃于NLP圈子。
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被很多人认为是对今天的NLP有最多贡献的一个人。他在1991整理好和发表理解层次(Logical Levels),是他发展的众多概念和技巧中最具影响力的之一,他出版了超过十部书,与茱迪主持每年的NLP University课程。
● 大卫·哥顿(David Gordon)以隐喻(Metaphors)和模仿(Modellings)著名,每年在美国都有举办课程。
斯蒂芬·吉利根(Steve Gilligan)是著名心理治疗家,是米尔顿的出色弟子之一,他的催眠治疗工作坊,在催眠界上被认为是最高资格之一。他在加州罗省举办课程。
● 罗拔·麦当奴(Robert MacDonald)也是著名心理治疗家,他对犯罪心理,家庭虐待等方面的研究,很有地位。
● 达·占姆士(Tad James)发展出“时间线疗法”(Time Line Therapy)。他在夏威夷和美国西岸举办课程。他的催眠功力也很高。
世界上比较知名的NLP机构罗列如下,根据黄雄斌老师的排名-
毫无疑问,两位NLP创始人所创立的NLP机构,乃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NLP学府。
(1)理查·班德勒所创立的SNLP(the Society of NLP)
(2)约翰·格瑞德所创立的ITANLP(International Trainer Academy of NLP)
两位创始人早期的学生罗伯特·迪尔茨、朱迪·德洛兹、泰德·詹姆士、迈克尔·何、史帝夫·安祖夫妇等人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NLP培训和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成为NLP学界的第二梯队,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
(1)罗伯特·迪尔茨、朱迪·德洛兹共同创立的NLPU(NLP University)
(2)泰德·詹姆士所创立的ABNLP
(3)史帝夫·安祖、康妮瑞尔·安祖夫妇的NLP培训机构
(4)威廉·霍顿所创立的NFNLP
(5)迈克尔·何所创立的ISNS,推广系统派NLP和NLP教练技术
(6)添·何宾所创立的感应点学院API(Anchor Point Institute)
(7)怀亚特·伍德斯莫尔(Wyatt Woodsmall)所创立的INLPTA
第三梯队:
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其他NLP机构,这些机构在他们本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国际上尚未形成普遍的公信力
(1)ANLP(英国)
(2)ISNLP(德国)
(3)IANLP(瑞士)
(4)其他国家的NLP机构,包括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
在中文领域中,台湾的陈威伸先生参与四十多本NLP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功不可没。
著名的Anthony Robbins,开始时也是修读NLP,然后从中发展出他具有个人风格的课程。现今他是世界上收入最丰的培训师之一。
NLP由开始不足三十年,但已发展出超过八千学习小时的内容了(个人估计)。当今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部掌握。NLP的精神鼓励人们不囿守于规限,所以NLP的发展仍会快速地进行。
NLP的中心概念-NLP的系统性
NLP早期的发展,受到著名的心理学家格瑞哥瑞·卑森(Gregory Bateson)很大的影响。卑森研究的范围包括神经机械学(研究机械和动物,包括人类,之信息传送及控制的科学)。信息传送不能脱离系统的概念。同时,NLP的发展源于深入研究三位心理治疗界顶级大师的卓越所在,因而编出一套又一套的概念和技巧出来。这三位大师超越他们的同僚的理由,就是他们对系统有强烈的意识。学习NLP的人,都被那些概念和技巧深深地吸引。可是,每当使用者忽略了对系统的注意,可能会带来副作用;===而每当使用者注意系统的重要,给予潜意识应有的尊重,效果会更优。
从上面我们知道,NLP的发展基础是肯定系统的重要性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里,很多热心传播NLP的人,错误地认为技巧最为重要。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了技巧,便是掌握了NLP的神髓。他们在教授NLP的时候,强调每一个技巧的独立性,强调技巧中的每一步怎样做,而忽略了整体的平衡。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Robert Dilts,Todd Epstein和Judith Delozier成立NLP University,致力推广注意整体平衡的、即是所谓系统性的NLP(Systemic NLP)。这个方向,马上得到NLP界内一些具有领导地位的学府认同,包括NLP Comprehensive,Anchor Point Institute等。
系统派的NLP,强调整体平衡的重要性。
整体平衡包括了:
本人内心的完整性:我是否身心一致、里外如一?(例如很多人不能成功戒掉抽烟的习惯,就是因为内心总有一个部份在坚持下去,虽然其它部份认同抽烟对健康不好、应该戒掉)
对方的完整性:有没有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容许他有与你不一致的部份?(例如我是否坚持对方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两个人相加而产生的我们:其中有没有足够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例如当我与你谈话的时候,我是否在说一些两人都感兴趣、或者有好处的事,抑或我只理会自己的需要?)
以上的三个系统,对更大的系统来说(例如公司、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是一份怎样的关系呢?(例如我与太太离婚的决定,对孩子会有些怎样的伤害?又例如与供货商秘密协议,对公司会有什么不利?)
忽略了上述四个系统的整体平衡,就算是一次普通的对话,也不会有真正和长久的良好效果,一点点的效果也需要花上很大的力,做了的事,亦容易产生后遗症
价值观改变引发行为改变
NLP认为,改变人的行为可以从价值观,信念以及规则来着手。例如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一位学生发脾气:
学生会有以下通常的反应:
价值观:老师不该这样
信念:老师应该私下沟通
规则:委屈难过
而如果有人告诉他老师有间歇狂躁性精神病,则反应会如下:
价值观:疯子很危险
信念:保护自己安全
规则:离他远点
由此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改变的时候,就会发生行为的改变。NLP也由此来改变人的某些行为。
NLP认为,传统改变习惯的方法为说教、冷漠、交换、惩罚。
NLP与NAC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是由美国的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于1976年创立的一个心理流派。
NAC则是神经链调整术(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的英文缩写。它是由著名的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从NLP的博大体系中精减提取出来的(据说,他跟NLP创始人学了三天就开始授课,并公然挑战权威,引起NLP创始人不满,禁止他用NLP这个词,于是就是产生了NAC)。
其实所谓的神经链就是NLP里的心锚,故NAC可以看成是一种快速解除不良心锚,重建新心锚的方法。它利用痛苦与快乐的力量,将人引至改变临界点,并引发正确的行为出来。这套心理程式非常快速有效地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而NLP 博大精深,包含了极为广泛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调整潜意识,重组内心世界。相比来说,NLP的适用范围要远远宽于NAC。而NAC可以作为NLP的一个技巧来使用,相对高阶的NLP技巧,像SCORE模式或重塑印记等,这个NAC还算不上复杂,不过简单正是它的优点。
关于身心
1 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改变其中一个,另一个也改变了。
2 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是我们认识自己与世界的途径。我们通过看、听、接触、闻、尝来了解世界。
我们通过图像、声音、感受来保存我们的记忆。
只要改变了我们输入、处理、保存经验的方式,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与感受,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性格乃至命运。所以,我们的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是影响心灵的重要单位。
3 心灵有二个层次: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可以为我们了解到的想法,潜意识则是心灵深处不为我们所直接了解到的经验、思想、感受、欲望与力量。而我们潜意识心灵中的活动,虽然不为我们的心灵所直接了解,可是会从我们的身体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身体是潜意识心灵的窗口,我们从一个人无意中表露出来的一些动作、表情、语言、眼球转动等,可以窥见他潜意识的一些信息。
4 身心的另一个代名词是:神经链。
可以说,我们的经验、自我认定、信念、价值观、规条、习惯、性格、心态等等都是一个神经链或众多神经链的组合。而改变神经链的方法就是NLP的语言。当然,身心或神经链,只是说法上的不同,你完全可以选择使用自己感觉习惯的说法。
关于语言
虽然前面已经说明过了,NLP的语言是广义的语言,它不只是指说话或文字。同时还有肢体语言(如手势,身体动作、表情等)。
NLP与成功学的区别与联系——方向与方法
①一般而言,成功学教导我们要自信、要热情、要坚毅等等,但是,我们要怎么才能培养出这些素质呢?成功学极少有清晰、具体的实施步骤。而NLP的特色在于,它会告诉你怎么去消除恐惧、建立信心、寻找热情……而且步骤清晰,操作明确。如果说,成功学告诉我们要成为什么人、要做什么事。NLP就是进一步告诉我们怎么去成为这样的人,怎么去达成那些事。
如果把成功比喻到到达一个地方的旅行,成功学就是地图,而NLP就是交通工具。它们一个协助你明白要什么,一个协助你清楚怎么去要。一个指明方向,一个提供方法。所以,它们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二个重要的车轮,相辅相成。
②从另一个角色来说,NLP关心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具体来说,成功学会强调类似积观、坚强、热情等品质的内容。而NLP则关于要形成这些品质,需要什么样的做法。而究竟要培养哪一个品质,倒不是它所关注的。
③我们说NLP提供方法,并不是说NLP只有方法,而没有观念、精神方面的指导内容。而是因为,NLP一开始的研究对象,多半是杰出的心理治疗师,沟通大师,而不是企业家、富豪等。所以,它对一般定义上的成功者研究不是很充足,反而对治疗师的观念、精神研究比较多。而成功学对大众所说的成功人士研究比较多,对他们的观念、精神也总结得比较多,比如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等人的成功学研究,就比较透彻,所以可以补齐NLP在这方面的不足。
正因为NLP早期的研究对象多是一些心理治疗师,沟通大师。所以,它的一些核心的观念(在NLP里叫前提假设)多是针对于心理治疗与沟通的。
NLP的中心
NLP的起源是研究卓越人士特别成功的原因,把结果化成一套一套的技巧程序,使其它人也可以成为卓越人士。所以,NLP的基础是模仿,不只是模仿他人,还模仿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如何工作,运用同一模式去使某些事的效果更好。
有些人在一次事故之中产生了使自己很痛苦的情绪,例如车祸中的伤者对汽车的憎恨,被遗弃的男女对异性的憎恨等。从NLP的角度看这些事,当事人的大脑是从一次经验中制造出这份情绪,应该可以在另一次经验中化解这份情绪。NLP的方法是找出这个人的大脑如何储存带有正面情绪的经验,然后用同一逻辑改变事故储存在这个大脑中的模式,这样这个人的痛苦情绪便会消除。
所有这类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潜意识中的保护机制,使得当事人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懂得保护自己。当然,这个机制往往使当事人不能过正常的生活,人生所得更少。同时,每次经验都有其价值和意义,能使当事人成长得更好。NLP的技巧能够使得这份价值和意义与事故带来的负面情绪分开,价值意义可以永远保留,当事人也可以维持同样的保护机制,而事故带来的负面情绪无须保留,可以去掉。
用同样的态度,NLP研究出大脑如何运用这方面的很多知识,继而发展了种种技巧,配合大脑运用的模式去选择思想、语言和行为,帮助一个人本身的提升,以及对他身边的人作出更正面的影响。例如:
·在处理事情方面,我们如何能把大脑中纷繁的资料更有效地归纳,因而认为事情的根源和解决的方向。(请参考书中理解层次这部分)在沟通人际关系方面,每一个人独特的思考模式如何参在外表快速了解,怎样能够有效地与对方配合(请参考书中内感官部分)。另外,在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使用怎样的语言、声调和身体语言最能使得对方接受自己?(请参考书中人际关系沟通部分)
·在语言运用方面,一个人困扰的来源,如何从他的说话中侦得和怎样助他摆脱困扰?(请参考书中检定语言模式部分)。
·在推动激励方面,一个人内里的失去激情是怎么一回事?如何使自己更积极?(请参考书中信念系统部分)。
由此可见,NLP为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提供一些实际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使之更经常地达到自己能力的顶峰,无论在个人发展、事业工作,或者与人相处方面都能有显著的提升。
前提假设
一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1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系统会是一样。
2 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
3 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
4 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
5 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
6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7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
8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系统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
9 两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个人不能沟通或者不能发展出良好关系。
10 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11 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12 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
二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1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2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求别人接受。
3 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
4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5 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6 因此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外一个人去学习。
7 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则系统,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
8 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
9 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则,别人便不会抗拒。
10 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三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1 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是否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2 在三赢(我好、人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3 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
4 效果是原定计划的意义基础,亦是所有行动的指标。
5 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6 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
7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
8 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则,应该加以检讨。
9 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
10 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四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1 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由感官运用是主观地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
2 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存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是主观的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3 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亦因此是主观的。
4 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方法。
5.因此没有绝对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
6 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
7 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
8 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
9 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变的)。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改变。
10 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
11 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系统。
五 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1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
2 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意义。
3 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重要。
4 话有很多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
5 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更大。
6 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
7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
8 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
9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10 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
11 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
六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1.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
2.如果你的事没有结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成功机会。
3.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4.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
5.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
6.因此只有不断的改变做法,才能保持与其他事物关系有理想状态
7.做法是规则,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则,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8.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
七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1 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
2 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
3 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个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
4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
5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6 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
7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
8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
9 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是一个。
10 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11 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
12 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八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1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
2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3 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4 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5 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
6 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这个人。
7 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
8 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
9 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10 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九 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1 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
2 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
3 运用大脑的能力,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
4 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5 每天里遇到的事情,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
6 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转为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
7 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
8 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
9 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则系统产生出来的。
10 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的保证。
十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In any system,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1 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
2 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
3 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
4 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
5 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
6 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
7 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而三赢)。
8 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9 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老师。
10 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作出转变。
十一 没有挫败,只有回应讯息
There is no failure,only feedback.
1 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
2 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欲想事情解决,即让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
3 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
4 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我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
5 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
6 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
7 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
8 把每次的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
9 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藉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
十二 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1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2 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
3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4 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
5 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
6 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7 找出更好的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NLP守门员
· NLP认为这三位守门员(过滤机制),将外部的感官经验转化为内部的表象。而当我们使用语言时,它也转化我们的内部表象。首先我们删减、扭曲及一般化我们的经验。然后,当我们选择用语,以描述经验时,也再次删减、扭曲及一般化那经验一次。
· 当我们讲话时,原始经验的丰润,已被压缩成文字的线型点滴,而那过程比读这段描述的时间还短。所以禅宗有文字障一说。
· 口语的语言,是地图的地图,已离感官经验两个层次了。
· 这个世界本来都没有任何特定意涵(标签)。是我们将其贴标签,而有时,我们还忘了是我们自己贴的呢!我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经验贴错标签,而又让它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 举例来说明,一个人说他不喜欢流行音乐。这是一个一般化的例子,而文字变成了替代物及障碍,使其无法去听一些其他型的音乐。有时,我们也会被更改名称所愚弄,以为这样,事实就会改变了。
· 语言虽不会决定思想,但它会传输思想。文字可以不含任何感官经验。它让我们可以尽情地表达我们想象的世界。这项工具是让我们可以尽情幻想、联想、发现,创作诗及文学,及超越我们自己,去拓宽我们的地图。唯一的风险就是也可以使之限制及贫瘠我们的地图。
· 运用文词可以产生一个更自由、丰富及令人满意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观。我们可以进行逆向工程,将语言回溯到原始的经验。
一NLP的认知世界
了解我们认知世界的三位守门员:
·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本身,并无所谓好或坏。他们既是资产也是负债。
·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又称为过滤机制。
· 人们对如何去形成他们的认知特色,各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比较多用删减,有的比较偏好扭曲,而也有的人比较喜欢用一般化。这些在实用上,有什么意义呢?
· 心智模式的这些过滤机制本身无所谓好坏。而且所有过滤机制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心理防卫机制
删减
· 那些常运用删减的人会有跳跃性的思考方式,而使人很难跟得上。他们因能删减一些干扰,而有很强的专注力,他们也可能很能忍受一些生理的不舒服。
· 我们对我们的经验是有选择性的,而删减掉不要的。那些被删减掉的经验,不是不吻合我们要的,就是我们认为不重要。
例如,你曾经找不到钥匙,后来又在你找过的地方找到的经验,你就知道删减是如何在运作的。
· 假如我们不去删减一些进来的感官资讯,我们会被其淹没。但是,也可能刚好删减掉一些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 如我们当下的感觉为何或别人对我们的重要回馈。有时我们对别人所讲的话,只听到负面的,而删掉了正面的,甚至它们是在同一个句子里。
· 要完成一张地图,必先有所删减不可,除非想累死。你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完整叙述你的经验。因此,你开始删减一些事情。问题是你有时候也会删减掉一些重要信息。你必须有正确讯息方能正确地制作你的心灵地图。
· 大多数人都已听说这样的语言形态,如:
我害怕、我困惑、我感到困惑或我高兴。
这些语言形态会删减你所要描述的部分内容。所以,某人害怕某事,而整件事情却在所谓的“我好害怕”的话语叙述中被删减掉了。因此,假若你想找回这个讯息,你问的应该是,“怕什么?”明确地说,“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你害怕?”类似的情况是如果有人说,“我觉得困惑。”那么他一定因为某事而困惑。
· 你可以删减一些讯息,但有时候被删减的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的沟通者在讯息被删减的时候必须知道是什么讯息被删减了,并在必要时使用语言工具恢复被删掉部分。
·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之一,是试着分辨被删去的讯息中哪一部分最重要。例如,如果有人说他们害怕,那么知道他们害怕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或者,如果有人说他们处在痛苦中,就必须找到他们痛苦的原因,以及何以会有这些原因发生。人们大多有这种直觉。当有人删去某些讯息,你会说,“到底他们是什么呢?”你会想要寻找失落的讯息。
· “人们对此已充分知道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太模糊了,
· 我们并不知道人们是指谁,或许这是需要确实知道的。为了搞清楚,你会问,“到底是谁?”有时候在句子中,人物完全失去了,如“知道这个是不够的。” 这种叫做消极的说法。这是很好的规避责任的方法。
再回到原来的句子,“此”代表什么?除非先前的对话你已经清楚了,否则你要问,“他们对什么还知道得不够?”“纵使很清楚了,也值得再问一次。”
最后,“知道” 这动词也不是很明确的,你可以问“他们如何知道的?”
· 假如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老是追根究底,那会是很讨厌人的,尤其几乎每句话都有一些删减。然而,细节可能是重要的。假如我们不清楚它,就经常会错误地假设它。我们以我们自己的地图,而不是说话者的地图,来填补那失去的部分。有时说话者也不确知他们的言下之意。你的问题会帮助他们更清楚他们的原意。
· 上述最后一句,包括了比较词——更。我们使用很多比较词:
更好、最好、较糟、更多、更少。
一个比较的情形,需要有至少两项事物。知道比较的基础很重要。所以你要问“与什么比较?”比如有人说“我表现得比较差。”跟什么比很差?你理想的表现是什么?你昨天的表现?专家的表现如何?不切实际的比较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不快。有一个很有效的让自己沮丧的方法是将自己与想象的且无法达成的理想比较,觉得自己真苯,赶不上那些标准,然后又删掉你使用的标准,你就可以觉得很糟,而又无法排除。
· 激励自己,似乎让自己与吸引人的未来相比,而不是去与他人相比。要评判自己的进步,是将自己与当初开始时相比。
扭曲
· 很会扭曲他们的体验的人,会不断地因他们对你的言行的诠释方式,而让你惊讶。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你从来不会想的因果连结。他们能够做不寻常的连接,并从你的话,推演出你的思想与感受。他们也可能会很有创意。艺术、音乐及文学都要用到扭曲。扭曲才能创造出唐老鸭米老鼠…..。
· 我们改变我们的经验,以放大或消除它且以不同的角度看它,就像是从凹凸镜看。
· 同样的,假如我们没有扭曲的能力的话,也会窒息掉我们的创意。
例如,当你计划要重新装潢时,如能事先就可想像到,房子装潢好时,会是什么样子,会很有帮助。这就是感官的扭曲。
· 但如果你将别人以某种方式看你,想成他在瞧不起你,你很可能是在扭曲他看你的意思,因而也会扭曲了你的反应。幻想建立于幻想之上。
· 我们可以去掉过程并将其变为事物来扭曲事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名词叫做名词化。我们有很多重要的观念是名词化的,爱、正义、教育、信念、选择、合作、害怕…扭曲的意思就是,这些名词其实是动词乔装的,过程中途被冻结掉了。名词化的问题是,它们变成静态及无法更动的。比如有人说,“这个关系已经停止了。”可以将这个关系转回到过程,即问“我们是怎样没关联了?”以找出说者的意思。
· 下列还有一些有弦外之音的扭曲隐含前提。人在说话的时经常有弦外之音,找出来后,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的世界模型,听出那些假设的东西。要找出来的方法是问问自己,要让那话有意义,什么东西还没有说出来?比如说:
“他就像你其他朋友一样迟钝。”这就是假设你所有其他的朋友都是迟钝的。
· “请不要像上次我们讨论时,那样无理取闹。”假设你上次无理取闹以及我们上次已经讨论过这主题。
· “为什么这个这么困难?”假设这本来就是困难的。如果你去回答他的为什么的问题,你就是在加强他的假设。
以为什么开始的问句,常常以将你的注意力由假设转到理由的方式,来隐藏它的假设。
类推、一般化
· 常作一般化或类推的人,可能对自己很肯定(或非常不肯定)。世界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很单纯的。他们住在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假如经验不是这样就该是那样,则灰色地带很难存在。
· 他们也可能有很多行为准则来应对不同的情境。科学法则都是类推出来的,而科学方法是很好的作业方法:实验,由结果来类推,但也永远都准备好,在面对例外时,就要改弦易张了。
· 我们对我们经验中的某部份,当为是事情的全部,而忽略了可能的例外。这对我们在面对一个情境时,可以从我们过去在类似的情境中,所学习的经验,很快的反应,是很有用的。
· 但是,如果我们类推错误或没对新经验开放的话,可能会变成问题。
信念就是一个很好一般化的例子。
· 当你在做类推(一般化)时,你是想了解外界,并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
· 这意谓着,当你看到一个跟你从前看过完全不同的把手时,你不需要很困惑地退下来。你知道那仅是另外一种的把手而已。
· 一般化是我们如何学习的基本部份,但是同样的程序也会招来大灾难。
· 假设你有一段不理想的亲密关系的经验。你根据这经验而类推,这世界上的人都一样,不值得信赖。你这个一般化的想法,可能会中止了你再找到一位例外于上述想法的另一半的机会。
· 像所有、永不、总是、每一次这类的字眼是概括性的,它们不承认例外。它们局限、简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世界本身。比如说:
1 我永远都没办法做这事。
2 没有人在乎。
3 当我需要你时,你总是不在。
4 人类并不是仁慈的。
5 西餐是贵的。
· 另外一个一般化的例子是,我们如何以应该、必须来管制我们及他人。有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必要性。要找出其必要性,可以问,“如果我没有做那些事,会怎么样?”比如说,“你应该另外找个工作。”“如果没有找,则会怎么样?”找出那后果,它们可能是真的不愉快的,或者只是想象的。我们有时被那些管制性的字眼所催眠,所以想都不想就去遵从了。
· 也有反面的规则,不该、不要、不能是更强的规范。有一些是真正的生理上的限制,“我无法跳高20米。”其他未经测试的信念。比如说,“我不能改变”或“我无法找它”。要突破这点就问“什么阻挡了你?” 这种问法,可以改变焦点,由被卡住的位置前进到某个目标以及排除可能阻挡路的东西。
· 我能及你能是授予力量的字眼,除非那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能将必要、应该这种词改为能够是很好的。所以“我必须做好”变成“我能做好。” 这种重新更动是你能替自己或者他人做的最有力量的改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0:58
目录
概述
创始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