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
南部县碑院镇大佛村,距南部县城20余千米。禹迹山地处嘉陵江中游,属大巴山余脉,海拔655米。禹迹山风景区占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南部县和阆中市在禹迹山大面积栽植美国
湿地松,封山育林。
1991年,南部县恢复修建禹迹山大佛阁楼。
2000年,南部县成立了禹迹山旅游景区管理所。
2007年至2008年,南部县委、县人民政府实施对禹迹山风景区的开发。
2008年12月,禹迹山风景区被原四川省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禹迹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碑院镇大佛村,距南部县城20余千米,景区占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禹迹山地处
嘉陵江中游,属
大巴山余脉,海拔655米。禹迹山风景区森林植被良好,主要树种为美国湿地松。禹迹山
陆相沉积为典型的河流沉积地貌,其冲刷面、平行层理与逆行沙波层理特征尤为突出,具有较高的地理、气候科学研究价值。
气候特征
禹迹山风景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岭、大巴山脉形成天然屏障,北方冷空气不易入境。所以境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四季分明,季风显著,雨量充沛,日照偏少。一般特征是:春早,回暖不稳,少雨,常有春旱;夏热,雨水集中,分布不均,常是旱涝交替;秋短,降温快,绵雨显著,一般主涝;冬干少雨,气候较暖。
主要景点
禹迹山大佛
禹迹山大佛依山而建,刻凿于唐朝末期,为中国第一古代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为“巴蜀三大佛”。禹迹山大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约1.3米,其仪态、神韵在同代同类造像中堪称上乘。 禹迹山大佛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
山寨遗址
禹迹山山寨依山势地形构筑而成,由5道寨门和寨墙、石窟组成,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四周绝壁陡峭,以古堡密道和东南西北中五道寨门构筑的完整古堡防御体系,形成“山是一座堡,堡是一座山”的奇特景观,所有寨门均依托整体山岩凿成,其修造方式在蜀中传统山寨中独具特色。
明代石室墓
禹迹山明代石室墓高度约1.2米,宽度约1米,进深为2米至2.5米。石室的两侧与顶部各有一个石龛,石龛里刻凿花草与人物像。这3处明代石室墓是南部县在创建打造禹迹山AAA级景区工作中,清除景区杂草时发现的。
禹迹石
禹迹石,又名禹王脚。相传太古时大巴山九河横流,禹迹山居方圆百里群山环合之中,有“九龙圣地”之势,于是大禹借地脉之气在此制方略、平水患,嘉陵江自是疏通。大禹胜迹禹迹石犹存。禹迹山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迹而名。
和合二仙石
合和二仙石,又名夫妻石。“和合二仙”本来是民间传说的主持爱情婚姻之神,在禹迹山上化作了两块相依相存的巨石。人们来禹迹山旅游观光,总会寻访到“和合二仙”石,乞求“和合二仙”赐给自己幸福美满。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2008年,南部县扩建禹迹山风景区公路3.2公里和大佛游客集散广场,修建规范的香蜡燃烧广场;新建香蜡销售市场和300立方容量的消防水池;更换损毁的闭路监控设施、广播通讯设施、电力管网设施、标识标牌、垃圾箱桶、游客座椅等游览休闲设施。
所获荣誉
2008年12月,禹迹山风景区被原四川省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12月,禹迹山风景区入选2014年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相传太古时大巴山九河横流,禹迹山居方圆百里群山环合之中,有“九龙圣地”之势,于是大禹借地脉之气在此制方略、平水患,嘉陵江终于疏通。大禹为南部县留下了“变堵为疏”的务实精神,艰苦朴素、公而忘私、勤政爱民的大禹文化,禹迹山也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迹而闻名。
禹迹山是享誉千年的佛教圣地,身高18米的禹迹山大佛刻凿于禹迹山腰,为释迦牟尼造像,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巴蜀三大佛。
特色小吃
禹迹山箭鸭、禹迹山凉粉是禹迹山农家乐的招牌菜,景区内还有嘉陵江野生鱼、小河虾、农家土鸡、土鸭,农家时令蔬菜及“十大碗”等特色美食。土特产品有大佛豌豆粉,采用优质纯豌豆,手工特制而成。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禹迹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2月1日,碑院镇人民政府发布《禹迹山景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旅游信息
门票
禹迹山风景区属开放型景区,无门票。
交通
禹迹山风景区距南部县城20余千米,车程30分钟,从南部客运站乘坐班车可直达禹迹山风景区,每天有10班次专线,每隔30分钟轮班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