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德
汉语词语
私德与“社会公德”相对。是一种乡规民约,是中国农村乡间村民制定的行为规则。《宋史,吕大防传》:“吕氏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宋朱熹《小学》中也有乡规民约的记载。封建社会的乡规民约,包含不少优秀的道德传统,是农村公共生活的经验结果。但封建统治者往往利用它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巩固其统治。
古文涵义与用法
私德一词,源自古汉语,原意是指:个人的恩惠。例:
1.《商君书·错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
2. 宋王安石《周沆右谏议大夫制》:“朕率是道,进退百官,故于迩臣,无有私德。”
亦指个人整体的、包含不为人知的品德、修养。例:
1.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汤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
2.《新民论》“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
现代汉语中的涵义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
中国幸福学认为,品德是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中国幸福学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自以为是。大真理就是存在于大群体中间的真理,就是大群体的人们统一的自以为是。小真理就是存在于小群体中间的真理,就是小群体人们的统一认识。
显然,追求社会公德就是追求大真理,追求私德就是追求小真理。显然损公(德)肥私(德)是不得人心的,显然公德必然战胜私德,因为公德是人心所向——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必然也会水涨船高。 ——摘自中国幸福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0 14:49
目录
概述
古文涵义与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涵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