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拼音:suì)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解字》小篆,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穗本义是稻、麦等谷物成熟后聚生在茎干顶端的花或果实,引申指与其形状相似的装饰物,又引申作
量词,用于农作物的果实。
穗是形声字,形旁为“
禾”,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谷类作物有关;“
惠”作声旁,表示音读。“惠”的古音是匣纽、质部字,与“穗”声母有别,这是古代语音中的复辅音现象。有一些学者认为,图1、2、3的甲骨文均为早期的“穗”字。图1、2甲骨文像以刀割取土地上的稻穗,另一只手去取之形;图3像以又(手)取卣,拿用手摘取稻穗表示稻穗成熟可以采收的意思。《
说文解字》将“穗”字归为“𥝩”的异体字。“𥝩”是会意字。侯马盟书作图4,上部是“爪”,下部是“禾”,表示用手采穗之意,与“采”不同。后来的战国文字(图5-7)、篆文(图8)皆像以手抓取稻穗之形。或以为此字为“
秀”字,“秀”“穗”义近,故混而为一。后来“𥝩”被弃置不用,并被从禾、惠声的“穗”字替代。由于会意字不记识语言的声音,改会意的形构为形声以辨识文字的声音,乃文字衍化的通例,并不影响字义。楷书作穗。
通过比喻引申,穗可以代称某些形状似“穗”的物品。如韩偓《生查子·懒卸头》:“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这里用“金穗”代指形似庄稼的穗子的“灯花”。穗亦可作为量词,用于计量花朵、果实或穗状之物。如“一穗高粱”“两穗玉米”。
《
唐韵》《
集韵》竝徐醉切,音遂。《说文》:禾成秀也。本作𥝩。或从惠。《诗·王风》:彼稷之穗。传:穗,秀也。书传:成王时,有三苗贯桑叶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后汉·张堪传》:堪拜渔阳太守,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写法】❶“禾”窄“惠”宽,顶部“禾”低,底部左右旁齐平。❷“禾”,横从横中线起笔。❸“惠”,“叀”窄“心”宽;“叀”,第二笔竖在竖中线,第五笔横在横中线,第七笔是斜横,从竖中线起笔,在横中线下方。❹“心”,左点在竖中线左侧,㇃(卧钩)从竖中线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