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劫
佛学词汇
空劫指大乘佛教印度即发生二大教系,对于诸法体性究竟为「空」或「有」,因主张不同而引起之论争。龙树、提婆之教系,主张诸法皆空;后之三论宗即承续此主张。无著世亲之教系,则主张诸法为有,后推演成法相宗。于小乘佛教亦曾存在空有论争,例如毘昙宗主张有,成实宗主张空。此外,其他小乘之分派多达二十余部,且每每彼此立义,互为论争,而大乘佛教于印度仅此空有二派。 然于此二派祖师龙树、提婆及无著、世亲之时代,并未产生正面论争,仅系二派之教义各有异趣而已,亦即龙树、提婆主张消极之空论,无著、世亲主张积极之有论。
释义
【词语】:空劫
【注音】:kōng jié
【释义】:1.佛教语。成﹑住﹑坏﹑空四劫之末。谓世界灭坏之后﹐再造之前的空虚阶段。
空论
龙树虽於中观论、十二门论之中叙说真空、无相,然亦於十八空论一书中论述方便唯识与正观唯识之区别,且於大智度论中述及积极之「有」论;而无著世亲虽於瑜伽、唯识中论述积极之「有」论,然两人皆曾注解提婆之百论,而同属百论十馀家注释者之列,且无著亦曾撰顺中论一书,以注释龙树之中观论。故知,其时二派对於空、有,虽各有主张,然不仅未曾直接冲突,且两派每能彼此涵融。 至世尊入灭后一千余年,空、有二派各趋於发达,针对论空之中论、百论,其注释家号称七十师;针对论有之瑜伽论,其注释亦多达十支,而唯识论之注释者亦发展出十大论师。至护法与清辨时,就「依他起性」展开空有论争,其后戒贤与智光亦就「三时教判」而起论争。
有论
护法於成唯识论卷八主张诸法皆由因缘所生,而将一切诸法分为三性,即:遍计所执性,系妄情所现之法,故为空;依他起性,诸法皆由因缘而生,故为有;圆成实性,一切法之本体悉皆真实,故为有。而清辨大乘掌珍论,揭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皆空」之旨。盖佛教哲学於宇宙论方面,大别有实相论与缘起论两大观点,并据之拈出观心门与法相门两大教法,综上之说,是知护法系根据缘起论而立法相门,主张由因缘所生之诸法为实有;清辨根据实相论而立观心门,主张毕竟空。 二师之主张虽似相破,实系相成,益发彰显「真空妙有」之佛教至理。故华严宗贤首大师法藏乃调和二宗之说,而於所著华严五教章卷四谓(大四五‧五○一上):「色即是空,清辨义立;空即是色,护法义存二义鎔融,举体全摄。」 又戒贤与智光亦就「三时教判」展开论争,争论之点即为由护法、清辨而来之空有论。关於二师之师承,戒贤为护法之弟子,属有系;而空系之智光,其师承则有异说,有谓系戒贤之弟子,亦或系同名而相异之二人。二师於所立之三时教判,各执一说,如表所示。盖二师教判论之争论重点即为空有论,戒贤以境空心有之中道为第三时,而智光则以心境俱空为第三时。
教判论
就此教判论,贤首大师以摄机之宽狭、言教之具阙、益物之大小、显理之深浅等四门,分别批判二师之优劣,於所著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谓,前二门戒贤所判为优,后二门以智光所判为胜:
(一)就摄机之宽狭而言,戒贤之第三时可摄三乘之机,故较智光之独摄菩萨乘为宽。
(二)就言教之具阙而言,戒贤之第三时具说大、小二乘教,而智光仅说大乘,独阙小乘,故以戒贤所说为胜。
(三)就益物之大小而言,智光之第三时谓一切众生悉得大乘之益,而戒贤仅论及二乘之定性及「无性有情」等问题,故以智光所说为胜。
(四)就显理之深浅而言,戒贤虽谓「境空」而犹论「心有」,故所判立之义未尽未了;
批判历史
而智光判立心境俱空、缘生即空,故较为殊胜。其后华严宗四祖澄观则针对此教判论,作一较强烈之批判,於华严玄谈中谓,就了义之程度而言,若将摄机之宽狭与益物之大小相比较,则摄机之宽不及益物之大;若将言教之具阙与显理之深浅相比较,则言教之具不及显理之尽;且二师之教判虽各有二了、二不了,然若探其究竟深意,则二种所谓了义亦皆不了。盖贤首以性宗、相宗相融会(性相融会)为主,澄观则以性宗、相宗二者为壁垒分明(性相决判),故对於二宗之批判有如是迥异之结论。 空有二宗传入中国后,亦曾盛行。论空之三论宗於后秦之鸠摩罗什与隋代之吉藏时极为兴盛,至唐代后逐渐衰落;论有之法相宗於唐代玄奘时大盛。然两派在中国佛教史上并无论争之情形,此因鸠摩罗什、吉藏与玄奘等人,各处於不同时代,故无直接冲突之可能,且华严宗天台宗之教理既主张空有之「相即无碍」,故亦不致产生偏执空有任何一端之固陋。 在日本,亦曾盛行空有论争,於奈良朝时,三论、法相二宗并为盛行,论争亦盛。有关之论争情形及双方论点,可见之於三论大义钞之记载,如:空有争论、常无常争论、五性尔非尔争论、有性无性争论、定不定争论、变易生死争论、教时争论等。平安朝后,天台、真言等诸宗新兴得势;而三论、法相二宗衰落,自此亦不复见空有之论争。
佛地经论卷四〕(参阅「三性」563、「三时教」596、「中观派」1037、「瑜伽派」5530)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2 23:20
目录
概述
释义
空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