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嵩草(Carex kokanica (Regel) S. R. Zhang)是莎草科、嵩草属多年生
草本植物;根状茎短或稍延长。秆密丛生或疏丛生,稍坚挺,高可达35厘米,光滑,基部的宿存叶鞘深褐色,稀疏,
叶片短于秆,平张,无毛,边缘稍粗糙。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卵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
苞片鳞片状,密生,长圆形,支小穗多数,鳞片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纸质,两侧淡褐色、褐色或深褐色,具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先出叶长圆形,与鳞片近等长,膜质,淡褐色至深褐色,腹面边缘分离几至基部,小坚果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三棱形,成熟时淡灰褐色,有光泽,花柱基部不增粗。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短或稍延长。秆密丛生或疏丛生,稍坚挺,高6-35厘米,粗1.5-2毫米,下部圆柱形,上部钝三棱形,光滑,基部的宿存叶鞘深褐色,稀疏,通常不形成密丛。叶短于秆,平张,宽2-4毫米,无毛,边缘稍粗糙。
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卵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圆柱形,长1-3.5厘米,粗6-12毫米,如为圆柱形,则长2-5.6厘米,粗4-5毫米;苞片鳞片状,仅基部的1枚顶端具短芒;小穗10余个,密生,长圆形,长5-10毫米,粗2-3毫米。支小穗多数,顶生的数个雄性,侧生的
雄雌顺序,在基部1朵雌花之上具1-3朵
雄花;鳞片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顶端渐尖或钝,纸质,两侧淡褐色、褐色或深褐色,具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有3条脉;先出叶长圆形,与鳞片近等长,膜质,淡褐色至深褐色,腹面边缘分离几至基部,背面具稍粗糙的2脊,脊间具数条细脉或脉不明显。小
坚果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三棱形,长2.5-3.5毫米,成熟时淡灰褐色,有光泽,基部几无柄,顶端收缩成0.2-0.3毫米长之短喙;花柱基部不增粗,柱头3个,极少2个。
《中国植物志》1983年在四川西南部(盐源县和木里县)海拔4300-4500米的流石滩草甸中采集到本种呈圆柱形的简单穗状花序类型。之后,相继发现生圆锥花序的植株和生简单穗状花序的植株生于同一植丛的情况。说明喜马拉雅嵩不仅仅具有圆锥花序的形态,而且具有圆锥花序向简单穗状花序演变的过渡形态。
喜马拉雅嵩草生长于
青藏高原的高山,亚高山草甸及山坡冲积扇、湖边、河漫滩草甸,沼泽草甸等潮湿的草地中,喜马拉雅嵩草是适应高寒、中湿、日照充足等环境条件的中生植物,具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尤其适应青藏高原寒冷而湿润、年平均温度0℃左右的气候条件,分布的海拔高度可达3100-5200米。土壤为高山草甸土,有机质含量多,土层较薄,中性至微酸性。在上述环境条件下,喜马拉雅嵩草生长良好,常常形成以它为建群种的草地群落,呈块状分布,草被茂密,群落总覆盖度达70-90%,分盖度可达50%。伴生种类以
莎草科植物为主,如
尼泊尔嵩草、
四川薹草,
双柱头藨草等。在比较干燥的山地亦能生长,但较稀疏,总覆盖度30-40%,分盖度15-30%,伴生种类有小嵩草、矮嵩草等。
分布于中国
青海、四川西部和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也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北部(库莽山)、阿富汗、塔吉克斯坦(
帕米尔)、哈萨克斯坦。
以喜马拉雅嵩草为主的草地类型,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主要放牧草地之一,喜马拉雅嵩草叶量较高,茎叶柔软,具较高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好,各种牲畜均喜含,尤以马、牛利用较好,由于生境潮湿,绵羊、山羊利用稍差。生物产量较低,一般亩产鲜草50-100千克左右,但其耐牧性强,是青藏高原地区夏、秋季的优良放牧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