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南接
巴蜀,东连
楚土,风俗毕近,文化一体,巫觋之风颇盛。《
汉书》、《
宋书》、“地理志”都有“汉中之人,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崇奉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的记载。其“踏青药市之集”,实际就掌握在巫师道徒之手。他们
白昼聚集售药,唱情咏事,招徕过往顾客;夜晚则受请作法,
踏歌踊舞,娱神禳灾。他们在当地被混称为“马脚”,即天神马头驾前
执事使者,负有神圣差遣、驱魔逐鬼的职责。
男巫习呼为“端公”,女觋惯唤为“
神婆”。“端公”,为唐官职务,将巫师称为“端公”、“马脚”,可见他们在
陕南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群众每遇病痛灾疫,少请医生诊治,惯邀巫觋诉神。
“端公舞”,俗称“扛神”,流传于南漳西部山区
薛坪镇一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端公舞”的发现,曾轰动国内史学界和文艺界,被誉为楚文化的“活化石” 。
据考证,端公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
端公舞兼容并蓄其他文化,但基本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格。其中《踩花罡》、《神枪舞》、《祭五方神舞》、《祭五猖神舞》、《大鹏金翅鸟》、《踩八卦》、《跑城穿花》等都保留了
巴文化和楚文化、
巫文化的印记。其舞程序与楚辞《九歌》中的程序相近。
端公舞在汉水中游的南漳、保康、
谷城山区和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镇巴还有表演,但保护、挖掘条件十分困难。
跳端公舞,也有三天三夜、七天七夜的。请跳端公舞的人大都是经济条件富庶的家庭。端公舞是一种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
民间舞蹈,它是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古楚民族的风情习俗。端公舞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借以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是
巫舞中的一种,是有着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古朴原始气息的祭祀歌舞。
端公舞是用
舞蹈形式来完成的,翻身、旋地、穿梭,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配上千变万化的
手诀,让人倍感神秘。
端公手诀分为三大类:一是
自然崇拜,如太阳诀、月亮诀,体现了人们对日月等自然力量的崇拜;二是
生殖崇拜,如天师诀、捆鬼诀,分别表现了男女生殖器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生殖力量的崇拜;三是
图腾崇拜,如山王诀,体现了对以山作为图腾形象的崇拜。
端公舞是以祭祀表达主题的舞蹈,兼有说唱和乐器伴奏。分为上坛和下坛,上坛主要是祭奠死者、超度亡灵,
舞蹈动作严肃庄重;下坛主要是驱鬼避邪、祈祥纳福,动作轻盈洒脱。端公舞的内容包括迎神、
敬神、安神和送神四个部分。各坛场次有繁有简,最多有16场,人员一般为8人,表演人员为“顶神”和“站案”,“顶神”就是掌坛师或端公,“站案”主要从事伴奏,配合“顶神”者完成法事。端公舞表演的法器包括服饰、道具、布景共3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