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尾睡鼠属
睡鼠科下的一属
笔尾睡鼠属是睡鼠科下的一属。
种类与分布
14种(Genest-Villard,1978;Wilson等,1993;Robbins 等,1981, Schlitter等,1985,Skinner等,1990; Smithers,1971)。Skinner等(1990)根据大笔尾睡鼠(Graphiurus ocularis)有小前臼齿,将该属分为两个亚属,其中大笔尾睡鼠亚属(Graphiurus)仅包括大笔尾睡鼠1种,笔尾睡鼠亚属(Claviglis)13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森林地带,非洲东部和南部以及高原地带也有分布,但多沿河道分布。
咀嚼肌属鼠型模式,但咀嚼肌结构与典型的鼠型模式又有所变化。其眶下孔较大,有利于中层咀嚼肌、神经和血管通过,但上颌颧骨突不象其他鼠型模式种类那样宽大,眶下孔也不向跳鼠类那样分开。下颌角突向外弯曲,有些种类有小孔。门齿锐利,颊齿属低冠齿。
树栖性,食植物,偶尔吃动物性食物。温带地区的睡鼠夏天在树上筑巢,冬天主要在贴近地面的树洞中冬眠,也利用穴兔遗弃的洞穴,冬眠前将身体吃得很胖。睡鼠科基本上是夜行性动物,但是生活在比较阴暗的热带雨林中的笔尾睡鼠白天也出来活动。年产1~2胎,每胎产仔3~5只,可存活5年。
最早的化石是发现于欧洲的始新世中期化石。睡鼠科分为3个亚科,有9属27种。主要分布亚欧大陆和非洲。中国仅有林睡鼠亚科(Leithiinae)的2属2种。
林睡鼠亚科
体小型,吻部尖,耳圆;尾长,毛密长而蓬松,上下扁;眼眶黑色延伸至耳基部,前方不达鼻端,体沙黄棕色;门齿孔远离或超越上前臼齿基部前缘。
现有5属。其中,林睡鼠属(Dryomys)2种,毛尾睡鼠属(Chaetocauda)1种,圆睡鼠属(Eliomys)2种,鼠形睡鼠属(Myomimus)3种,荒漠睡鼠属Selevinia 也仅有荒漠睡鼠(Selevinia betpakdalaensis)1种。中国有2属2种。林睡鼠(Dryomys nitedula)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山区。国外分布于西欧东欧俄罗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 sichuanensis)1种,只分布在中国四川北部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中国特有种。
睡鼠亚科
有3属3种。其中,日本睡鼠属(Glirulus)的日本睡鼠(Glirulus japonicus)仅分布于日本诸岛。榛睡鼠属(Muscardinus)的榛睡鼠(Muscardinus avellanarius)分布在欧洲、地中海、远东。睡鼠属(Myoxus)的睡鼠(Myoxus glis)主要分布在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无分布。
荒漠睡鼠科
仅荒漠睡鼠(Selvinia betpakdalensis)一种,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荒漠地区。荒漠睡鼠的外形和习性均和睡鼠不同,尾部的毛短,不形成毛穗。脱毛时成片连皮肤一起脱落。用后肢跳跃,主要食昆虫,也食植物,在沙漠上挖洞居住,并在洞中储存食物。
其他鼠科
沙鼠科
沙鼠科Gerbillidae因主要分布于荒漠地带而得名。沙鼠主要分布于非洲,在亚洲内陆地区和欧洲也能见到,其中有几种见于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沙鼠非常适应干旱地区的生活,一生中几乎不用喝水,有锋利的爪,可挖掘复杂的洞穴,并在洞穴中储藏大量食物。沙鼠中有些种类后肢比较长,将身体远离滚烫的沙地,适合跳跃行走,尾较长,用于平衡。沙鼠是沙漠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瞎鼠科
瞎鼠科Spalacidae又称鼹型鼠科,是高度适应地下穴居的啮齿类,比其它的穴居啮齿类更加特化,眼睛已经完全退化,没有外耳,尾巴也消失。瞎鼠有很大的头和发达的门齿,更多的是使用头和门齿而不是用前肢来挖洞。瞎鼠主要食用植物,偶尔也食用昆虫等其它食物。瞎鼠分布于里海地区、中近东、北非和东南欧。
竹鼠科
竹鼠科Rhizomyidae包括亚洲的竹鼠Rhizomys、小竹鼠Cannomys和非洲的速掘鼠Tachyoryctes,是适应地下穴居啮齿类。竹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向南可到达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常生活于竹林中,喜食竹子的地下茎和竹笋,体型肥大,体重可达600~800克。小竹鼠体型较小,分布于从缅甸泰国尼泊尔不丹一带,并出现于中缅边境地区。速掘鼠又称非洲竹鼠,分布于东非,对地下生活的适应高于竹鼠,但是不及瞎鼠,有外耳和有视力的眼睛,尾巴也相对较长。
跳鼠总科
跳鼠总科Dipodoidea为善于跳跃的小型啮齿类,后肢长于前肢,尾细长。跳鼠总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可以分成林跳鼠科和跳鼠科。跳鼠总科包括一些体型最小的啮齿类,其中分布于巴基斯坦的小号角跳鼠Salpingotulus michaelis头体长不到5厘米,是最小的啮齿目成员,林跳鼠体长多不到10厘米。跳鼠总科成员有冬眠习性,其中有些种类冬眠时间很长。
林跳鼠科
林跳鼠科Zapodidae是分布于北方大陆的一个小科,其中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各有2属。林跳鼠科成员的后肢虽然长于前肢,但是远不及跳鼠科的后肢长,有些种类后肢仅略比前肢长,耳朵比跳鼠短而圆,外形略似典型的鼠类,尾巴长但尾端无跳鼠那样的尾穗。林跳鼠科成员生活于森林、沼泽和开阔地带,食果实、种子和昆虫,其食物构成因种类而异。四川林跳鼠Eozapus setchuanus不仅是我国特有的种,也是我国特有的属,分布于我国西部自甘肃云南之间,数量非常稀少。
跳鼠科
跳鼠科Dipodidae是适应荒漠生活的啮齿类,因后肢长而用双足跳跃方式行动而得名。与其它类似的跳跃行动的啮齿类相比,跳鼠的后肢和尾更长,后肢长甚至超过前肢的4倍,尾端毛长形成尾穗,有些种类还有较大的耳,通常眼睛也较大。跳鼠科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西部的干旱地区,也见于非洲北部。我国有数种跳鼠,其中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国特产,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国外仅见于蒙古的外阿尔泰。长耳跳鼠形态比较特殊,可独自构成一亚科。与其它跳鼠相比,长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极长,几乎有头体长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动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20:11
目录
概述
种类与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