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9日,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中国演员
巩俐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
2000年2月20日,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美国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的《
木兰花》摘得最佳影片
金熊奖;中国导演
张艺谋执导的《
我的父亲母亲》获得评审团大奖
银熊奖;捷克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凭借《
月亮上的男人》获得最佳导演
银熊奖;美国演员
丹泽尔·华盛顿凭借《捍卫正义》获得最佳男演员
银熊奖;德国演员
毕碧安娜·贝格和
纳嘉·乌尔凭借《
打开心门向蓝天》获得最佳女演员
银熊奖。
美国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的《木兰花》主要通过几个家庭父子、父女关系的变化,讲述了金钱、吸毒、堕落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张艺谋执导的《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爱上了来村里教书的年轻老师,她想尽办法让老师注意自己。情节虽然简单,但女主角
章子怡的表演却相当感人。放映时,观众情绪随着情节起伏而不时变化,结束时报以热烈掌声。
柏林国际电影节负责人莫利茨·德·哈德尔说,本届电影节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制片人开始更多地关心代沟、家庭结构等问题。另外,历史和政治题材也成为热点,好像人们在重新认识历史的借鉴作用。此次参赛的美国影片涉及的题材就有海湾战争、年轻人对金钱的迷恋、对世外桃园生活的兴趣、
橄榄球运动等等;欧洲影片则关心畸形婚恋对家庭的影响、
意大利黑手党、
西班牙内战、两德统一等问题;南斯拉夫推出了
科索沃战争;俄罗斯影片是历史题材;中国影片则赞扬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关爱。
人们在影片之外,议论最多的话题是为什么要请中国演员
巩俐担任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中国人此前从未担任过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又逢
柏林国际电影节50年大庆。哈德尔说:“1999年11月在香港见到
巩俐时,她对世界电影业现状的清晰判断令我惊喜。我马上想到,她将是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的最佳人选。她是一个集才能、智慧和美丽于一身的特殊人物,是未来中国电影的真正使者。”
对组委会和同仁的信任,
巩俐在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清楚地感受到了压力。她表示,要努力工作,为中国电影人争光。从她在电影节期间的表现看,除开幕式上显得略有拘谨外,其他方面都还不错。她告诉记者,平时在国内,大家同为演员,只是拍片,名演员只不过片酬稍高一些。她说,她的接片标准是要看剧本和让她饰演的角色如何。她不在乎角色是否漂亮,因为一个人外表美是暂时的,而文化修养和气质却是持久的,而她更看重后者。
其实,柏林国际电影节对
巩俐来说并不陌生,自从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
金熊奖以来,她已是第3次光顾柏林国际电影节了。她说,柏林国际电影节给中国电影带来了许多机会,中国电影和
张艺谋、
陈凯歌等许多中国导演和演员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