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又称晚泥盆纪灭绝事件或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泥盆纪大灭绝),是地球生物史上五次主要的大规模
物种灭绝事件之中的第四大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古生代
泥盆纪晚期。本次灭绝事件又可被细分为许多个别的小事件,而其中发生在3.74亿年前的凯尔瓦塞事件是本次灭绝事件中最严重的,并标志着泥盆纪最后一个时期
法门阶动物群阶的开始,即弗拉斯阶-法门阶的边界。另外第二大的罕根堡事件则终结了泥盆纪时期。总体而言,约19%的
科和50%的
属在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中消失。
泥盆纪简介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地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
无脊椎动物地成分也显著改变。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是当时最高级的生物并且相当繁盛,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海洋的主宰者,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
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具体过程
3.77亿年前,地球进入了泥盆纪晚期。此时的地球与当代有很大不同:
泛大陆尚未形成,南美洲、非洲、印度以及南极洲形成
冈瓦纳古陆,其它陆地则分裂成一系列岛屿,分布在世界各地。陆地上首次出现了森林,由于没有植食性动物,森林很快遍布全球。陆地上只有少量
节肢动物,大部分动物都生活在海洋。鱼类在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发展壮大,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鱼类只有三个分支:
硬骨鱼、
软骨鱼、圆口鱼。而泥盆纪时还有另外两种:
头甲鱼和
盾皮鱼,其中盾皮鱼是海洋中的主宰者。
有一种盾皮鱼叫做
邓氏鱼,是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海洋中绝对的主宰者。邓氏鱼身长11米,体重4吨,咬合力可达5吨,足以将钢筋咬得粉碎,这样的咬合力出现于
古近纪的
巨齿鲨能与之匹敌。
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岩浆。3000亿立方米的岩浆由于不明原因脱离了外核,从西伯利亚地区喷涌而出。
3.77亿年前的一天,地球忽然开始剧烈晃动,同时,大量高温气体从西伯利亚地区的海床裂缝中喷出,这导致附近的海水开始沸腾,杀死了大量生物。紧接着,3000亿立方千米的岩浆喷涌而出。滚落的岩石很快就摧毁了附近所有的珊瑚礁和其他生物。
岩浆不仅使海水温度大幅升高,烫死了成千上万的生物,还污染了海水。岩浆中的有毒物质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使海水发生酸化,大量动物因无法呼吸而死亡。
灾难发生5000年后,海水中的污染物扩散到了大气中,其中大部分是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这导致全球气温迅速升高,达到30摄氏度,
洋流也停止了运动。在赤道地区,海水温度由20摄氏度升到32摄氏度,这摧毁了更多的珊瑚,因为它们无法在高温中生存。
灾难发生十万年后,
岩浆还在继续喷发,而此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杀手:植物。此前,陆地上并没有土壤,但由于植物枯枝败叶的腐化,土壤出现了。雨水将大量土壤冲进海洋,成为
海藻很好的养料。海藻的兴盛消耗了大量氧气,使动物窒息而死,因此,加快了动物的灭绝。
灾难发生75万年后,天空中的
水蒸气与
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酸雨。连续数万年的酸雨的泛滥使植物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土壤发生酸化。
超级地幔柱冲破海床130万年后,又发生了新的灾难。从前的火山喷发都发生在海洋中,而这次发生在陆地上。3.76亿年前,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地开始剧烈颤动,一个直径8千米的火山口中,20万立方千米岩浆喷涌而出。岩浆淹没了方圆50千米所有的地方,杀死了这范围内所有的生物。火山还喷发出了许多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它们遮天蔽日,完全遮住了阳光,地球陷入了200万年的长夜之中。
过去100多万年中,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但这时,火山灰使阳光发生折射,地球无法获得太阳能,气温开始迅速下降。海水从32摄氏度跌到16摄氏度,浅海中的鱼卵立刻全部死亡。地球陷入了严重的冰期事件。
灾难发生150万年后,地球开始了一百多万年间的首场降雪。大雪持续了数年,覆盖了纬度大于45的所有地区。冰冷海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它们无法适应这种从高温到低温的快速变化。
灾难发生200万年后,冰期结束,岩浆不再喷发。但地球的生命迹象几乎全部消失。海洋中的动物几乎全部消失,而
微生物开始大量繁衍,这很像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
曾经加速动物灭绝的植物成为了“救星”,它们制造大量
氧气,逐渐使地球恢复生机。地球上空的有毒气体逐渐消散,气温逐渐稳定,并重现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此次灭绝事件使得75%的
生物灭绝。包括顶级掠食者邓氏鱼在内的所有盾皮鱼,首种胎生脊椎动物
艾登堡母鱼、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真掌鳍鱼和
提塔利克鱼以及所有头甲鱼都在这场浩劫中灭绝了。在这场灾难中,出现了首次能在陆地行走的脊椎动物:提塔利克鱼。提塔利克鱼虽灭绝了,但它们的一支进化成更先进的物种:
鱼石螈。鱼石螈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它们迅速代替节肢动物成为陆地霸主。
事件组成
在泥盆纪最后的2000万至2500万年期间,灭绝速率明显较背景灭绝速率为高。在这段时期,可区分出8至10个不同事件,其中又有两个特别严重,分别为凯尔瓦塞事件以及罕根堡事件。在凯尔瓦塞事件发生之前,地球已经存在漫长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而泥盆纪末期的罕根堡事件,则可能是造成在石炭纪初期1500万年间缺乏陆上
动物化石纪录的原因。这段时期被称作
柔默空缺。
凯尔瓦塞事件
凯尔瓦塞事件(Kellwasser Event)是指出现在接近弗拉斯阶-法门阶边界的灭绝高峰期。多数文献中所指的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事实上就是指凯尔瓦塞事件,因为它是第一个因发现
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纪录而为人所知的灭绝事件。此事件在1967年时第一次被提出。此外因为地质纪录显示这段时期有两个不同的缺氧页岩层,还可以看出它有可能是由两个不同,但时间距离接近的事件组成。
罕根堡事件
罕根堡事件(Hangenberg Event)是
泥盆纪与
石炭纪分界,为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的最后一个灭绝高峰期。它的地层中含有被砂岩沉积覆盖的黑色缺氧页岩层。与凯尔瓦塞事件不同的是,罕根堡事件同时影响了海洋生态系与陆地生态系。
波及范围
灭绝的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选择性地发生,灭绝的海生动物达70多科,其灭绝情况可能比陆生生物更为严重。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类也多。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当时赤道浅水水域的珊瑚礁则是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
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
竹节石全部灭亡,
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
腕足动物中有三大类灭绝,
无颌鱼及所有的
盾皮鱼类受到严重影响。陆生植物以及淡水物种,比如原始爬行动物,也受到影响。
原因推测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
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
冰川作用引发的,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此期间的彗星撞击事件曾被认为可能是这次大灭绝的诱因。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迪格比迈凯轮在1969年提出泥盆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然而,尽管有晚泥盆世碰撞事件(见阿拉莫火球),但是没有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泥盆纪陨石坑的证据支持。通过同位素测量碳,氧和锶,从全面的环境分析,元素分析,热冷气候快速变化的重大环境变化,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规模灭绝中的一个因素。
争论
虽然在泥盆纪晚期时有大规模生物多样性丧失,科学界对于灭绝事件的发生时间和长度却尚未确定。大致有50万至2500万年,落在吉维特阶中期至法门阶晚期。此外,学界也不清楚此次大灭绝事件是否是由两次主要灭绝事件所组成,抑或只是一连串的小型灭绝事件。新研究指出可能是300万年间的多种原因与不同次的灭绝事件共同组成了本次大灭绝。另有观点认为本次大灭绝可视为2500万年中7次不同灭绝事件,以及3次发生在吉维特阶、
弗拉斯阶以及法门阶末期的主要灭绝事件的组合。
进化意义
泥盆纪后期,原因可能是中太平洋地函柱喷发出大量
火山灰和温室气体,导致海平面下降,气候剧变。大量海洋生物灭亡,但两栖类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