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学
考古学分支学科
“简牍学”是研究简牍历史、制度及其所载图文资料的学科(广义的 “简牍学” ,也包括对书写材料为丝织品的帛书的研究) ,也是一门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以及文物保护科学的新学科。
定义
简牍学是考古学分支学科。以出土古代简牍及其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文字考释、简册复原、文献勘校、简册制度和相关历史的研究等,对古代史、古文字学、语言学、古典哲学和古文献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以竹木为主要书写材料流行于魏晋以前,后为纸所取代。所见时代最早的简属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最晚则为甘肃、新疆等地所出唐简, 数量已逾27万枚。西汉前期发现的孔壁古文经及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汲冢竹书均屈先秦简册,惜皆散佚。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到中国新疆、甘肃等地进行所谓的探险活动,先后发掘出数以千计的汉晋简牍,一时轰动全世界。从那以后的百余年中,中国境内出土的古代简牍总量已达数十万枚之多,从时代上看包括了战国、秦、两汉、魏晋等时期的简牍遗存。
现代简牍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简牍的发现集中于西北地区,尤以1930年发现的万枚居延汉简最为重要,内容为屯戍士卒的簿籍和信札、契约等。王国维罗振玉于1914年出版《流沙坠简》,王国维又作《简牍检署考》,奠定了简牍学研究的基础。
1950年以后发现的简牍资料多为科学发掘获得,出土地点已不限于西北地区,战国简牍大批发现,内容也逐渐丰富,涉及卜筮祭祷记录、屯戍及法律文书、公文契约、信札、遗册、纪年记事文书、诏令档案以及经、史与衙、道、墨、兵、农、杂、数术、方技各家典籍佚籍、文赋、律谱等,殊为珍异,是古史研究的项要史料。到1970年代,“简牍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正式命名,其后该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当代之“显学” 。
研究分类
百余年的简牍学研究实践中,国内外学者已发表大量简牍相关论著,成果丰硕。这些论著大致分为简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发掘报告、图版、释文、注释、索引、字编、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等。
应用研究主要是运用新发现的简牍材料,包括简牍文字记载、实物以及器物、遗址、墓葬等诸多方面,结合传世典籍研究当时的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语言、文字、书法等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属于具体课题的专题研究,各自有其侧重点,因而不能全面反映简牍学的发展状况。随着简牍学研究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通论性的著作,但现有的此类著作,多属对简牍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一般概述的“教科书” 。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2 08:19
目录
概述
定义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