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美学是经济学科名称。
摘要
管理不单是科学,也是艺术;不单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美学在管理领域的延展,要求以求真为目标的管理,逐渐向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性管理方向上转变。从而,管理美学应运而生。这不仅是现代管理的需要,也是现代生活和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管理美学既展现了管理之美,也升华了美学之美,使美学实现了向实践的成功回归。
该学科首先对管理美学进行综述,包括管理美学的内涵、产生、研究内容及价值范畴,之后初探性地发掘管理中的美学因素,通过对中西方管理美学思想的历史回顾,总结管理美学的审美表现形式,阐明其发展趋势及当代意义,以期为现代管理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绪论
研究背景
管理是人类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活动。管理伴随着人类的生活活动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而日益复杂、丰富和科学起来。人类从自然状态一进入社会状态,就与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到国家管理,小到家庭或自我管理,管理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知识社会以后,管理更是人们的中心话题,因为它与现代经济、现代政治和现代文明紧密相连。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日趋现代化,人们对管理科学的研究更加活跃,更加深入。管理学的发展伴随并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朝着人性化、科学化、世界化的过程不断演进。现代管理理论在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以人本思想、规范化和重视伦理道德等新思想、新理念来重构管理的框架和模式,从而使人们的管理思想在使社会物质更加丰富的基础上得以升华。企业中的“人”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一切为了人,管理中只有渗透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形式的美,形象的美,才能真正激活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在美学研究中,加强基本范畴、基本理论的研究是重要的,加强美学的应用研究更为重要。毛泽东同志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也是同样,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这种理论就没有生命力。美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仅包括这个时代各门具体科学的精华,也包括用这个精华来说明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因此,美学的应用也应具有时代精神,也要反映时代特点,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社会生活的现实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加强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美学应用的研究,使美学走进现实,为人们提供科学的美学应用原则和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正如中国影视艺术家金丹元在《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中呼吁:“将科技现代化与中国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实践早已证明,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管理不仅创造着美、服务于美,而且其最终目的也是使世界和谐美好。一方面,美学介入管理将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管理学只有与美学相结合,才是管理科学的质的飞跃和升华,才是管理科学的真正的革命。另一方面,美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在自由创造中,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美的研究不仅在于说明什么是美,更重要的是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美。从美学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适应人们审美多样化的需求、适应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美学在其现代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长期分离的传统格局,努力实现着审美价值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管理美学正是在美学发展的这种方向性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管理美学的出现是美学面对新时代、确定自身方位、寻找新的生长点的一种选择,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管理美学的诞生,也必将使管理学的发展进入关注人性美、和谐美的更高层次。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在本篇论文中,主要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管理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概述。包括管理美学内涵的界定,管理美学的产生,管理美学的研究内容,及管理美学的价值范畴。.
第二,对中西方管理美学思想进行历史回顾。本文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的管理美学思想及西方现代管理美学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及理论加以研究,充分挖掘其管理思想中的美学因素。
第三,在对管理美学的基本理论及中西方不同流派管理美学思想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初探性地对管理美学的审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总结。第四,无论是古代中国管理美学思想,还是现代西方管理美学理论,抑或是以何种审美表现形式体现出来,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必须注重人性美的激发、人情的沟通。因此,本章着重论述了管理美学的当代意义及其顺应人性的发展方向。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文献法。文献法是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每一个研究者在进行研究前都应该对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历史和现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同时还要尽量搜集相关领域的文献著作等。而且,在研究中还要区分已完成和需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和课题,这就需要大量使用文献法。笔者在进行本研究前,大量参阅了相关文献,对管理美学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尽了解,积累了前人研究的素材和成果,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案例分析法。由于管理美学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管理学,因此应用案例分析法有利于将理论问题直接呈现出来,克服大量文字说明的枯燥性,便于简化说明,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提供直接的现实支撑。
第三,
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即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目的。
第四,跨学科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研究本文内容时,笔者借助了美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几个相关学科的多种理论、方法和成果,经研究再从整体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点
当前,管理美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当中,国内外的学者对管理美学的研究工作比较少,系统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可参考文献资料一般都集中在零散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上,比如管理美学的内涵、管理美学的意义与作用等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陈天放的《管理美学刍议》;陈清硕的《管理美学的意义和作用》;唐祥书、张明涛、胡军、杨晓农的《管理美学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程朝阶的《关于构建管理美学学科的刍议》等。
针对管理美学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管理中的美学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则结合现代管理科学的实践,从人本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人性作为主线,来研究管理美学。从管理美学当前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由于这一课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当前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与缺陷,研究的内容是零碎的,直觉的,在理论上缺乏深度和连贯性。而系统地、深刻地、科学地,从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的角度全面阐示人性美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当前管理美学最主要的研究任务。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国内外关于管理美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将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整合的基础上,初探性的发掘管理中的美学因素,系统地总结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美学思想及管理美学的审美表现形式。其次,揭示了人性美这条发展主线在管理审美化中的重要作用,将人性美一以贯之。最后,对管理美学的当代意义进行总结并详细阐述。
学科概述
内涵
管理美学是分析、发掘和探讨管理中的美学因素,并研究将这种因素转化为管理艺术的规律的边缘科学。一方面,管理美学和一般管理学不同,它不是研究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原则,而是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何运用美学原理进行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管理美学也不是管理学与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美学与管理科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是美学从思辨、哲理走向实证和实用的一个标志,也是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管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制、人与形式的共同体,是人参与社会并丰富社会,人融入自然并改造自然,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有机融合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审美活动。通过对管班活动中美学因素的分析、发掘、探讨,揭示美学与管理学的内在联系,提升人在实践中的审美素质,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管理活动艺术化,社会生活节奏化,审美意识自觉化。
产生
美产生于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美。在人类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缤纷多彩的美和人们丰富的审美感知。同样,管理美学也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生而产生,自从出现人群组织,管理也就产生了。人类在最初面对大自然、面对自身的生存发展等诸多因素时,为了协调个体,使每个个体努力地工作,以便实现群体共同目标,管理活动就已经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管理活动的历史可被视为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然而,管理实践的历史尽管漫长,但开始人类形成的只是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只有在人本化的管理实践中才可能产生管理之美,才可能建立管理美学。这是因为,美存在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只有达到了对人这一审美主体的充分关注,才可能达到对美的关注。
管理美学产生于人本化的管理实践
在管理活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不断凸显,管理逐渐向人性化、人情化、人本化推进。尽管现代管理学学派林立、理论纷繁,但都充分肯定了人在管理美学的内容、范畴及当代意义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人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现代管理对人的思想、情感、灵性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人的美感追求的充分关注,才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将美学原则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实践,才可能形成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相互之间的对称、和谐、秩序等关系。根据
格式塔心理学“同构说”的解释,当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外在对象的性能(如生长、运动、发展等)和形式(如对称、和谐、秩序等)同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合规律的性能、形式产生同构同形,便会产生美和审美感知。
管理美学是管理学发展的产物
管理美学是管理学不断发展的产物,管理运动和形式的秩序、和谐,引起了人的审美愉悦。首先,管理是科学,有科学之美。管理活动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环节按照管理的规律协调运作、有序运行、螺旋上升,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管理科学是长期管理实践经验的凝炼,它所体现出的规律、逻辑与管理实践是和谐一致的,与人类内在的理念与情感是“同构同形”的;其次,管理是技术,有技术之美。管理活动具有组织效率的要求,这种效率是在系统目的的意义下进行定义的,是系统在要素上、组织上、结构上的总体协调,是系统在一定输入下输出极大化(或在一定输出下的输入极小化)的一种技术要求。只有系统运行是高效的,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并且与外部社会和谐共存,系统才可以不断获得外部资源而生存下去。这种组织内外和谐的思想,与人类内在的理念与情感也是“同构同形”的:再次,管理是工程,有工程之美。管理活动要求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完整性的特点,管理的操作和运行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具有规范性,这些特性与人类内在的理念与情感也是“同构同形”的;最后,管理是艺术,有艺术之美。管理的艺术性要求管理理念、方法与手段须与管理环境和对象的特征、发展阶段相适应,这种权变管理的理念事实上就是一种追求和谐,是管理活动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总之,管理之美不是从外部注入的,它是管理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管理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管理美学是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全面系统地归纳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历史、剖析美的本质、阐述美感的原理、揭示审美活动的规律。美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在自由创造中,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美学的任务是能促进人生的审美化,指导审美实践。所以美的研究不仅在于说明什么是美,更重要的是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已经没有任何统一的美学或单一的美学,美学已经成为一张不断增生、相互牵制的游戏之网,它是一个开放的家族。”【1】的确,美学的对象有扩大到整个人的生活乃至宇宙的趋向,人的现实生活与美学的关系越来越凸显,以至出现了诸如饮食美学、服饰美学、发型美学、旅游美学、交际美学等。同时,自然环境与美学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的重视,以至山现了山水美学、森林美学、湖泊美学、气象美学、生态美学等。
美学的泛化,一方面说明美学已广泛进入人的生活,人更为注重提高生活的质量特别是美学质量,向时也说明人们已注重审美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只要不产生对美学自身削弱的可能性,对于美学的发展诚然就是一件好事。而将美学应用于管理中,是美学应用于实践的最好土壤,管理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无人不有。美学需要管理学的充实和激扬,只有与管理学相融合,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美学从思辨、哲理走向实证和实用的一个趋势。
管理实践中对人的价值和审美要求的关注产生了管理美学,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管理美学将逐渐丰富,管理的美学价值将逐渐显现,创造、维持、发展管理之美的方法经验也会逐步规律化、理论化、科学化。
研究内容
管理美学的交叉综合性决定了它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可以说凡是有管理的对象都有管理美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美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对任何单位、组织都可以应用管理美学,对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单位,管理美学原则可能不尽一致,但基本精神相同。就目前而言,管理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一、研究劳动环境与劳动美
组织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劳动环境的美化能带给劳动者美的享受,使身心感到愉悦和减少疲劳,而且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提高劳动出勤率。如协调匀称的建筑布局、富有色彩的装饰、清幽俊美的环境、秀雅的山水盆景、柔和明亮的照明、赏心悦耳的轻音乐和讲究的工作服饰等,都是审美的对象。如果是一个污水漫流、垃圾遍地、噪声喧闹的环境,就完全不符合管理美学的原理。企业对劳动的管理也是一种美的创造,人的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品的。管理者如何尊重劳动,管理美学的内容、范畴及当代意义研究使劳动组织管理得美,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研究生产与产品美
组织的管理者要懂得生产美,使生产与艺术相结合,使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同于动物仅仅限于生理上的物质需要,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精神的、审美的需要。人们在创造和选择产品或商品时,不单纯从实用功能出发,还要考虑它们的审美价值的统一。企业管理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生产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使美的产品与美的包装相结合,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三、研究对人的管理美
对人的管理美,是管理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者与劳动者相互信任、理解、团结,肩负强烈的使命感,互相协作、共同努力。纵观中国古代管理理论,《周易》管理理论也好,道家管理理论也好,儒家管理理论也好,无不把识人和用人放在首位。所谓“天人合一”观,实际就是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周易》的“顺天应人”,《老子》的“宁静自损”,儒家的“修身治国”,兵家的“用将”和“治众”,无不是关予人的识别、人的运用和人的自我控制。西方
古典管理理论不太重视人的因素,泰罗和法约尔时代强调的是科学管理,重在组合和制度,这种传统的旧式管理已愈来愈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和企业规模,所以现代西方管理理论收取了东方管理理论中人的因素。提出了人本管理,如行为分析理论、
系统权变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
成就激励理论等,都注重了对人的管理美。
四、研究保持生产与自然和谐的管理原则
组织的管理者应有较强的生态意识,把追求无限的经济利益增长和保持环境的清洁统一起来,浪费资源不但提高生产成本而且是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根源。企业以最少的物质能量投入取得最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综合说来,管理美学研究的内容应该是:分析、发掘和探讨管理中的美学因素,阐释管理中的美学原理,探讨和总结各个管理环节中的审美实践的经验,阐发管理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列举管理中的形式美和伦理美的价值,揭示美学与管理学的内在联系和互动规律。将管理中的美学因素转化为管理艺术,从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则是管理美学的根本宗旨和最后归宿。
价值范畴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2】“价值”是外物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凡对人有用的事物称之为“有价值”,因此,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是主客体之间在实践基础上双向建构、相互对待、相互依存、相互改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动态过程。管理美学的价值范畴主要包括管理美学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
实用价值
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管理美学原理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之一,管理美学的实用价值,在于它能认识管理中的审美对象,发掘管理中的美学因素,透析管理实践中的审美心理过程,揭示管理的审美规律,从而使管理艺术化、审美化。
管理美学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美的形式、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和美的过程来熏陶人们的审美情操,提高管理艺术,增大管理效果,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管理美学的实用价值是在审美中的实用,艺术化的实用,而不是纯粹以物为中心的实用。如果一种管理形式不美,情感不美,语言不美,过程不美,采取某种不道德的手段或者不光彩的手段谋取利益,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是一种不好的管理,这种“经济效益”也不可能长久。
管理美学的实用价值固然不是纯物质的,但它毕竟是物质性的,即通过管理活动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直接或间接地把管理成果转化为物态。比如美国经营饭店宾馆的希尔顿集团的总裁希尔顿,十分注重管理中的审美,强调创造优美的服务环境,优美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仪表美、礼仪美、语言美、行为美。他的员工普遍对工作兢兢业业,态度和蔼、彬彬有礼、举止文雅。他与员工的关系不是劳方和资方的关系,而是“合伙人”的关系,因此员工都以主人公的态度对待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他常说:“允许员工在工作上犯错误,但绝对不允许对顾客有丝毫的怠慢和不恭。”他们这种审美化、艺术化的管理和服务吸引了美国和世界千千万万上、中、下层消费者,人们感到希尔顿给人美感和艺术享受,也给人实惠,甚至工商界巨头,乃至国家元首,都以光顾希尔顿为幸事。他的“旅店帝国”延伸到全世界,建有多座高楼大厦,资产达数十亿美元。希尔顿集团的发展,是管理美学的实用价值转化为物态的典型范例。
实用价值是建立管理美学的宗旨,管理中审美的需要是管理美学得以产生的襁褓,而通过审美提高管理艺术,以提高经济效益,是管理美学发展的条件,实用价值一旦消失,管理美学也就不复存在。
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价值,就是指某种事物对人们审美需要的满足。而这里说的审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而是管理过程中的审美,它包括管理要素的审美、管理组织形式的审美、管理机制的审美、管理程序的审美、管理方式的审美等等,通过这些审美活动,达到提高管理艺术,增强管理效果的目的。
管理美学的审美价值是同它的实用价值相生相伴的,没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就无从依托,更无从实现。没有审美价值的管理,其实用价值就显得灰暗、微小、低级、甚至丧失。实用美学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为实用增色,为实用优质,为实用升格,比如企业或组织的标志,其实用价值是它能象征企业或组织的性质、形象、个性、风格、特征,好的企业或组织标志能鼓舞人、启示人。如果这些标志的设计缺乏艺术性,缺乏美感或个性特征,不能恰如其分地象征这个企业或组织的内涵,那么这些标志的实用价值就等于零。企业或组织标志的设计,不是一般图案设计的部门美学,它具有管理意义,是企业文化的代表,应该属于管理美学的范畴。因为人们在设计企业或组织标志的时候,总要反复推敲本组织或本企业的总体特征或目标,实际是一次管理上的反思与运筹,是一次实用性的审美活动。又比如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是管理上的一次大革命,是管理科学的艺术升华,也是管理上审美价值的实现,从而使其实用价值增值的生动范例。因为人不能简单的进行量化,而是灵动的、复杂的、伸缩性极大的主体,要管理好人,就得讲究艺术,注意审美,包括语言的美、行为的美、礼仪的美、方式的美、过程的美,正是这样的管理艺术,这样的审美要求,才使管理美学的实用价值增大。
管理美学是为管理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审美价值是管理美学的精义。如果没有审美价值,管理美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管理美学固然有实用价值,但它偏重的是审美价值,正是它的审美价值的存在才使它的实用价值增大。
伦理价值
管理美学原理的价值范畴,以实用为出发点,以审美为精要,而规范管理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伦理价值,则是管理美学的品质。伦理价值即道德价值。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道德的价值,即伦理价值。
管理美学的伦理价值不同于管理伦理学的价值,管理伦理学是以伦理标准来规范管理,侧重在经营管理的公平,诚信等问题上,起一种调整和规范的作用;而管理美学的伦理价值,则是从伦理美的角度以审美标准来调动人的情感,激扬人的正气,最大限度地展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起一种激发和诱导的作用。比如从顾客的利益与道德的角度着眼,采取说服教育或行政手段来第二章管理美学概述规范生产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是伦理管理的作用,而通过情感激励和审美诱导来优化产品质量,美化产品外形,并罗列顾客对产品的赞美,从而光大了企业形象,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激发被管理者的热情,这就是管理美学伦理价值的实现。如果说前者是伦理管理价值的实现,后者则是伦理审美价值的实现。
历史回顾
中国古代管理美学思想的历史回顾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特别自春秋战国起,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儒、道、释为中心,以法、工、墨、农、名、兵、纵横、阴阳为复线的多元文化体系,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三教九流各显其能。其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周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儒家管理美学思想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儒家管理思想是“会通”所有东方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的价值论基础,曾经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说法,这是因为儒家管理文化最明确地将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在天下,即社会、事业、人生三者统一体的和谐完善的管理理想上。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儒家理论的主题思想构架,后经孟子和荀子进一步补充,正式形成儒学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管什么,答日“治人”;其次是谁来管,答日“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答日“和为贵”。孔子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儒家的管理艺术,总的来说是一种礼仪管理文化。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说:“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权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意思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礼乐制度不断有所变动,即《礼记·乐记》中所谓“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的意思,包括祭祀在内的礼仪制度,总是会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性与人情。“礼仪”本身是一种形式美,但变化中又有其不变的永恒依据——即儒家礼仪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规范化,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伦理化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仁”与“礼”的结合,是伦理美与形式美的结合。作为管理,“仁”与“礼”又是一种方略和艺术。管理中如果浸透了伦理美和形式美,就达到了孔子的“尽善尽美”的标准。儒家的管理美学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第一,引导与约束。儒家的管理策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十分注重引导;与引导对称的另一端是约束。引导是主要的,约束是辅。引导与约束是辩证统一,是管理的两只手。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用政令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能暂免于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百姓不但有羞耻心,而且能自己纠正错误。有导有束,是管理上的一种对称美。引导不仅是渐进美,也是一种伦理化的行为美,动态美,是人性美、伦理美在政治上的体现。“齐”本身就是一种整齐,规范。齐一之美,以“礼”来加以规范,达到“齐”的目的。儒家的引导是顺适人性、人情,即用德,而不是违反人性、人情,即用刑。
儒家认为,国家的治理、社会的风尚,全在于统治者的示范引导作用。曾子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梯;上恤孤而民不倍(背、悖)。是以君子有挚短之道也。”【4】意思是:要使天下太平,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为什么呢?因为国君尊敬老人,平民百姓也会兴起孝敬之风;国君尊敬长者,平民百姓也会兴起敬长之风;国君怜爱救济孤儿,百姓也会照样去做,不会违背。所以统治者应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
从审美角度看,引导是渐进之美,约束是规范之美,而约束的主要办法是礼可见,“礼”之所以制定,是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的,所以儒家十分重视“礼”的作用,“礼”是伦理美和形式美的结合。
第二,举贤与任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人才的识别、选拔和运用,儒家更注重选贤任能。“贤”在古代是德才兼备的意思,是伦理美与智慧的结合。“能”指才能,即智慧美。在德才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更倾斜于德,即“尚贤”。重德尚贤是孔子一贯的人才观。“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5】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要如何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提拔运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如果举用邪曲小人,把他们安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在这时,孔子把“正直”与“邪曲”作为举荐人才的分水岭。“正直”是诸德之首,也是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正直”不仅是心地美、德性美,而且在形象上给人方正、挺拔的视觉美。如果是邪曲小人,才能愈大,危害也就愈大。
在识别人才的问题上,孔子反对以言举人,而是重在全面考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6】这意思就是说:既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的言词动听就举用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地位低微或对他印象不好,或是仇人,有好的言论也不采纳。这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重用策土言论,以言举人的政治风尚是一个纠偏和反叛。对现代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启示。当然,孔子说的“不以言举人”,并不是不重视言,更不是不采纳言,好的言论,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言可以兴邦。孔子的本意在于:选用人才不能仅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更要防止“一言丧国”,是心灵美与行为美的结合。
在人才问题上,儒家的原则虽然是重德尚贤,但也十分重视人的才干的作用。如果只有“德”而没有“能”,“德”无从体现。“贤”的内涵本身就包含才能在内。孔门的所谓七十二“贤人’’,也都是有知识有才能的。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7】这里强调了人的因素、能力的因素。可见在儒家的管理思想中,尚贤与重才是矛盾的统一,是一种辩证思维在人才问题上的运用。总之,尚贤是伦理美标准,重才是智慧美标准,尚贤重才,是伦理美与智慧美的结合。
第三,富民与教民。儒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建设。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伦理为纲,伦理对于统一人的思想、熏陶人的道德、规整社会秩序、淳化社会风气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伦理毕竟只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固然对物质文明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但如果离开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无所依托。所以儒家在进行伦理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执行“富民”政策,并且强调“富民”、“教民”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
“富民”固然是立国之本,但富裕毕竟只居于物质文明,“富民”而不“教民”,即只有物质文明而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不可能再提高,更不可能持续发展。按照孔子的说法,不懂诗书礼义,则不能立身于社会。“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8】这里的“诗”是指人类文化,“礼”是指处世方法,“诗”、“礼”包括了人类社会的整个精神文明。可见孔子把教育提到了立国、立人、立民的高度。
从审美角度看,“富民”是一种充裕美、丰硕美,是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根基,因而又是一种安定美和祥和美,也是物质之美、兴盛之美。“教民”是一种启蒙之美、训教之美、淳化之美、智慧之美,是人性的觉醒,也是精神文明的发端。
第四,正己与正人。儒家十分强调统治者、管理者自身的行为对下属和民众的影响力度和示范作用。这是儒家“正心”、“修身”思想的必然导向。人与动物,都有可塑性与模仿性。领导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给群体以深刻印象,一般人都有崇尚心理,符合其心理则崇之效之,违反其心理则惑之逆之。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伦理学的角度,还是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都不难解释这一现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苟能正其身,于从政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0】;“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上四段话说明了四层意思,一是说明身正与工作的关系,只有“身正”,才能“令行”;二是说明“正己”与“正人”的关系,只有“正己”,才能“正人”;三是说明示范与效果的关系,领导者能遵循礼法,对群众就容易指挥;四是说明自己率先垂范,部下不敢违背。.四者归根结底,是示范作用在管理中的地位。
“正己”不仅是道德修养上的伦理要求,而且是领导与管理上的风范与艺术要求。统治者,管理者本身的行为,对于政治路线、法律意识、文化现象、社会风尚都有极大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凡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风俗淳化的社会,都是统治者明于鉴察、严于律己、作风廉洁、勤政爱民的结果;凡是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衰颓、风俗糜烂的社会,都是统治者昏庸自傲、专横武断、荒淫贪暴、疏政虐民的结果。所以孔子把“正身”提高到“从政”的高度,即“治国乎天下”的高度。
通过“正己”而“正人”,从审美角度看,是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形象美,行为美和语言美来影响下属和群体,从而使管理对象也美起来。“正己”是一种修身美、自律美、示范美。而“正人”则是一种规范美、引导美、规整美。“正己”与“正人”的关系,是一种示范关系、引导关系。示范是美的充分展示,善于示范的领导者,是善于充分展示美和创造美的领导者。“楷模”、“法度”、“准则”本身就是美的凝集。
第五,宽容与信任。“宽容”的本质是对儒家“恕”道的承传。所谓“恕”,就是宽容、谅解、饶人、忍让、与人为善,不责人之小过,不念人之旧恶,不记人之宿怨。否则,部下谨小慎微、畏葸不前、动辄得咎,无法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13】孟子也积极提倡宽容,他主张“以德报怨。”《中庸》还提出“宽裕温柔,足以有容”【14】的口号,即领导者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包容天下,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宽裕”是一种博大的壮美,“温柔”是一种宁静的优美。宽裕而又温和,是壮美与秀美的结合。
儒家反复强调“宽恕”,把它作为修身处世的要义,并作为齐家治国的方略之一。这就需要领导者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超凡的气度。儒家提倡的恕道,力主宽容,在纷纷攘攘的尘世里,在激烈紧张的生存竞争中,无论从修身的角度,还是从治国的角度,都是消除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润滑剂。信任是忠诚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坦诚,光明磊落,以诚相待。信任又是尊重的一个方面,授予重任,必授予相应的职权,承认其地位。宽容与信任又是人才运用上的法则,宽容是信任的前提,没有真诚的宽容,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任。没有信任,上不放心,下有戒心,人才不能尽其能。
管理上的“宽容”给人以亲切感、安定感、开阔感、自由感、轻松感。是一种祥和之美,豁达之美,温馨之美和厚实之美。“信任”给人以赤诚之感、忠贞之感、体察之感、友善之感,是一种诚挚美、坦荡美、忠贞美、透明美。
第六,权衡与应变。无论是学习、修身,还是治国平天下,儒家一直提倡“笃行”,即全心全意、深入认真、用心专一、贯彻始终,反对朝令夕改、见异思迁、浅尝辄止、一暴十寒。孔子多次强调“吾道一以贯之”【15】的原则,荀子也提倡“君子结于一也”【16】的毅力和意志品质,都是要抱定一个宗旨,恪守一个原则,始终如一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但儒家恪守“一以贯之”的原则,首当其冲不是机械死板、一成不变,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权衡应变,是有原则的应变。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广也,无适也,天莫也,义之与比。”【17】这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这说明孔子反对办事模式化、机械化、教条化,这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极有启发性。
孔子一贯倡导的“因材施教”,也说明在处事上对同一个问题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发,在管理上应该不抛弃原则的基础上,善于权变、灵活、机动。
荀子在学习上提出“善假于物”的方法,也属于应变的策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易也,善假于物也”。治学如此,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善于利用条件、创造条件的管理者,就是事业上的胜利者。“假物”,是人的肢体力量的延伸,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无不是假物的结果。“假物”既是力量的延伸,也是智慧和美的延伸。(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