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藤
葡萄科俞藤属植物
俞藤(Yua thomsonii (M. A. Lawson) C. L. Li)是葡萄科、俞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小枝圆柱形,嫩枝略有棱纹;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披针形或卵披针形,顶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半部每侧有4-7个细锐锯齿;小叶柄长2-10厘米,有时侧生小叶近无柄;叶柄长2.5-6厘米。花序为复二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萼碟形,边缘全缘;花瓣5,稀4,花药长椭圆形;雌蕊长约3毫米,花柱细。果实近球形,紫黑色,味淡甜。种子梨形,顶端微凹,背面种脐达种子中部。花期5-6月,果期7-9月。
植物学史
M. A. Lawson (1875)发表Vitis thomsoni Laws.记载整个植株无毛,花4数,Planchon (1887)在其著作中先将其暂时放在地锦属中,但打了个间号,随后在同一书中,又将其正式列入Cissus Sect. Cayratia组中,种名为Cissus thomsoni (Laws.) Planch。当时他并未把Cayratia看成为一个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他把该种视为乌蔹莓属 (Cayratia Juss.)的一个种。
《中国植物志》作者研究了中国华东分布的植物,完全与该种相同。由于当时在阿萨姆卡西山区采的标本有限,作者记述花为4数。实际上在花的数目上在同一株也有变化,少有4数,多为5数。Rehder (1927)把该种放在地锦属内,并作出了错误的描述,认为卷须3-5分枝。作者检查了英国邱园和哈佛大学馆藏Lawson(1875)在发表该种时引证的印度卡西山区采集的标本,并采集了中国产植物进行了个体发育各阶段的植物学特性观察,查清了该种植物的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褐色,嫩枝略有棱纹,无毛;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掌状5小叶,草质,小叶披针形或卵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半部每侧有4-7个细锐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常被白色粉霜,无毛或脉上被稀疏短柔毛,网脉不明显突出,侧脉4-6对;小叶柄长2-10厘米,有时侧生小叶近无柄,无毛;叶柄长2.5-6厘米,无毛。
花序为复二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无毛;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稀4,高3-3.5毫米,无毛,花蕾时粘合,以后展开脱落,雄蕊5,稀4,长约2.5毫米,花药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雌蕊长约3毫米,花柱细,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近球形,直径1-1.3厘米,紫黑色,味淡甜。种子梨形,长5-6毫米,宽约4毫米,顶端微凹,背面种脐达种子中部,腹面两侧洼穴从基部达种子2/3处,周围无明显横肋纹,胚乳横切面呈M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主要变种
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叶下面至少在叶脉上有短柔毛。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分布于中国河南、湖北、贵州、四川和云南。生长于海拔1700-2000米的山坡、沟谷、灌丛或树林中,攀援树上。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50-1300米的山坡林中,攀援树上。喜温湿环境,喜光抗性强,耐寒,耐早,耐溶薄,对士壤和气候的适应能力强。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卡西山区、尼泊尔中部、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贵州东南部、湖南、福建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
繁殖方法
采用播种、压条法繁殖。籽播苗及早断根,有利于移栽成活。移植或定植在落叶期进行,定植前剪去过长茎蔓,浇足水,容易成活。
主要价值
药用:根入药,治疗关节炎等症。
地被应用:嫩叶、嫩枝及秋叶带紫色,光亮,十分艳丽,适应能力强,攀绿覆盖率高,是优良的立体绿化材料。因下挂的枝档带紫色目纤细,种植在围栏旁,形成要性绿篱的效果特佳,也可以点缀假山和叠石。
参考资料
俞藤.植物智.
俞藤.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20:31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