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
中医病名。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
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
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
鼻衄、齿衄,甚则
呕血、便血、
尿血。本病属
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
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本病包括
西医学的
过敏性紫癜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3-14岁,尤以
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季发病较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2-5岁,男女发病无差异,其
死亡率约1%,主要致死原因为
颅内出血。
紫癜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
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
鼻衄、
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本病属
血证范畴,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
葡萄疫”、“
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本病包括
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是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
临床表现为
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仅于过敏性紫癜时可稍隆起,开始为紫红色,压不退色,以后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
紫癜以病在
血分为主,有虚实之分。外因为
外感风热之邪,
湿热挟毒蕴阻于肌表血分,迫血妄行,外溢皮肤孔窍,以实证为主。内因为素体心脾
气血不足,
肾阴亏损,
虚火上炎,
血不归经所致,以虚证为主。
由于小儿稚阴稚阳,气血未充,卫外不固,外感时令之邪,六气皆从火化,蕴郁于皮毛肌肉之间。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热
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渗于皮下,发为紫癜。邪重者,还可伤其
阴络,出现便血、尿血等。若血热妄行,瘀积肠络,可致剧烈腹痛。挟湿留注关节,则可见局部肿痛,屈伸不利。
若小儿先天
禀赋不足,或疾病迁延日久,耗气
伤阴,均可致气虚阴伤,病情由实转虚,或
虚实夹杂。气虚则统摄无权,气不摄血,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阴虚火炎,血随火动,渗于脉外,均可致紫癜反复发作。
本病发病多较急,出血为其主症。除皮肤、粘膜出现紫癜外,常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等
血虚症状,甚则发生
虚脱。
根据起病、病程、紫癜颜色等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紫癜颜色较鲜明者多属实;起病缓,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紫癜颜色较淡者多属虚。伴有
发热、恶风、咽红等
风热表证者为风热伤络;伴有烦闹口渴,便秘尿赤,甚则
鼻衄、齿衄、便血、
尿血者为
血热妄行;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心悸,
食欲不振者为气不摄血;伴有低热盗汗、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者为阴虚火炎。
要注意判断病情的轻重。以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伴有
肾脏损害或
颅内出血等作为判断轻重的依据。凡出血量较少者为轻症;出血严重伴大量便血、
血尿、明显
蛋白尿,或
头痛、昏迷、抽搐等均为重症。
本病的治疗,实证以
清热凉血为主;虚证以益气摄血、
滋阴降火为主。临证须注意证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治疗时宜分清主次,统筹兼顾。
3.先针
膈俞、
脾俞,呈4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快速
进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5分钟,继针血海、三阴交,
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1日1次,半个月为1疗程。用于气不摄血证和阴虚火炎证。
《
证治准绳·疡医》:“夫
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者是也。此皆
风湿邪气客于
腠理,与气血相搏,致营卫否涩,风冷在于肌肉之间,故令色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