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奖,又名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由
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于2005年创立,设30万港元奖金,以奖励优秀华文作家和
出版社。“红楼梦奖”的宗旨是奖励世界各地出版成书的杰出华文
长篇小说作品,借以提升华文长篇小说创作水平。该奖两年一评,30万港元的奖金本来是单本中文小说奖金最高的奖项,但2011年被
茅盾文学奖超越。
宗旨
为奖励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杰出的华文作家,并鼓励出版社出版优质作品,特定以下宗旨:
(1) 奖励世界各地出版成书的杰出华文长篇小说创作,藉以提升长篇小说创作的水准。
(2) 推动二十一世纪华文长篇小说创作,以期绽放繁盛的花朵。
奖项
设首奖一名,得奖作品之作者获颁赠奖金港币三十万元、奖座一座及奖状一张,并颁赠出版该书之出版社奖座一座及奖状一张。
而于初审中被选为入围作品,将获颁赠「入围推荐奖」,而决审委员另可以推荐优秀之入围作品获得「决审团奖」。作品之作者及出版社可获奖座一座及奖状一张。
第一届
首奖:
评审团奖:
推荐奖:
评审范围
2004-2005年内出版、8万字以上的华文长篇小说。
本届决审评委
备注
《
狼图腾》作者
姜戎表示,他从不参加任何奖项评比赛及公开活动,因此拒绝参加“红楼梦奖”及其举办的公开活动,故候补作由最先的8本灭至7本。 决审委员们对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及贾平凹的《秦腔》之间的辩论较多,认为董启章这本书气派大,是野心之作,将香港的社会、历史交织于物质现象中。但由于贾平凹有著三十年小说创作的经验,《秦腔》是其巅峰之作,而董启章很年轻,《
天工开物》系列还有第二、第三本,将来还有机会,因此把“红楼梦奖”颁给了贾平凹。 评审委员们又认为,贾平凹三十年来坚持小说创作,同期出道的作家不少都退出或缺乏了创作力。自从1993年的《废都》受到内地的批评后,之后虽仍默默写作,唯其后五、六部作品缺影响力,直到2005年出版的《
秦腔》,在内地评价高之余,销量亦好(达25万本),同时也反映他在创作上有了新的飞跃。
第二届
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二届“红楼梦奖”2008年7月24日揭晓,内地作家
莫言创作的《
生死疲劳》获得这项桂冠。莫言当天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用两个词形容自己的心情:“平静”和“高兴”。
第三届
本届首奖得主为台湾作家
骆以军先生,是首次有台湾作家摘得此奖项。首奖作品《
西夏旅馆》;决审团奖作品《大河尽头》(马来西亚作家李永平)、《我哥刁北年表》(辽宁作家刁斗)及《推拿》(江苏作家毕飞宇);推荐奖作品《灰花》(香港作家韩丽珠)和《
金山》(浙江作家张翎)。
“红楼梦奖”决审团主席陈思和在授奖辞中表示,决审委员一致认为《西夏旅馆》以十一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作为历史托喻,以一座颓废怪诞的旅馆作为空间符号,写出一部关于创伤与救赎、离散与追寻的传奇故事。骆以军糅合魔幻现实与情欲臆想,黑色幽默与感伤格调,铺陈现代中国经验最复杂的面貌。《西夏旅馆》文字华丽,结构繁复,意象奇诡,寄托深远,为新世纪华文小说所仅见。
颁奖典礼于2010年9月21日在香港
尖沙咀举行。骆以军在颁奖礼上表示希望“这个华文小说最高的荣誉,不止是每一个各自孤独奋力创作的小说家们的‘红楼梦’,它更是给华文小说‘下一轮太平盛世’,交换不同身世、记忆、不同心灵史的,‘梦的博览会’”。
第四届
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7月26日揭晓,内地著名作家
王安忆以其长篇新著《
天香》获得这一奖项。
“《天香》写出上海申姓士大夫家族四代人的故事,整部小说气势恢宏,几十位家族人物的塑造,皆有特色。此小说可说是江南文化的百科全书、女红文化的经典,生动表现四代人的日常生活和志趣节操的传世巨作。”第四届“红楼梦奖”决审委员会主席、小说家及诗人钟玲这样向传媒介绍《天香》的获奖理由。
获得第四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的作品为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四书》和格非的《春尽江南》。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告别的年代》和旅美作家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则获得此届“红楼梦奖”专家推荐奖。
第五届
香港浸会大学17日公布第五届“红楼梦奖”结果,香港作家
黄碧云的《烈佬传》赢得“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的首奖。
黄碧云成为第一位获得这项殊荣的香港作家。由中国小说英译翻译家白睿文 (Michael Berry)、小说家王安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陈思和等组成的决审委员团称,除出色的题材之外,黄碧云更赢在“叙述”。
在《烈佬传》中,黄碧云交叉使用粤语及书面语,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香港一名自11岁就沉沦“白粉”(毒品)、赌博,反覆出入监狱,花耗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才成功戒毒,是监犯“烈佬”的自传故事。
虽说是小说,但为更富真实感,黄碧云前后花了7年时间,於各监狱对多个监犯进行探访、观察,甚至偷听监犯间的交流。黄碧云切身处地地感受著监犯们的喜怒哀乐,期间更遭逢了个别监犯的离世。所以,当她收到致电通知获奖,除了开心地直呼“太意外”,更感谢读者愿意听这样一个卑微人物的声音。
除了首奖外,是次比赛“决审团奖”的得主为
阎连科的《炸裂志》、
苏童的《黄雀记》,而
韩少功的《日夜书》、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及
叶广岑的《状元媒》则获得“专家推荐奖”,颁奖礼将於9月18日举行。
第六届
第六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由16位香港知名作家、当代文学评论家、出版界与文学期刊资深主编等人组成初审委员会,经评审后选出六本小说进入入围名单。分别是
阎连科《日熄》、
迟子建《
群山之巅》、
徐则臣《
耶路撒冷》,甘耀明《邦查女孩》、吴明益《单车失窃记》等。决审结果今日揭晓,
阎连科《日熄》获得第六届“红楼梦奖”首奖。
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酷热的八月天,麦收季节,一夜之间,梦游症如瘟疫般蔓延于伏牛山脉的皋田小镇内外。原本平常日光中隐伏的欲望,在鬼影憧憧的人群中爆发为荒诞不经的复仇、抢掠和“李闯式起义”,——以及匪夷所思的自我救赎。以中原大地的“死亡仪式”(葬丧传统及其“变革”)为发端,小说展示了道德秩序和价值的大面积崩坏,一直扩展到“日头死掉,时间死掉”的末日奇观。永远的黑夜意味着梦游瘟疫的永无休止,意味着末日救赎的无望。小说藉由叙事结构的安排,对历史时间的扭曲和现实的变形,把小说提升到超越语言的层面。无言之隐,泣血之痛,连文本中的那位作家“阎伯”也只能希冀自己可在梦游中与之相逢。
阎连科以一个十四岁的乡镇少年作为视角和叙述者,发明了一种如泣如歌的具有音乐节奏的叙述语言,以繁密丰富的比喻重复地“叨叨”着,向失去了灵感的作家,向虚空,向高天诸神呼号,言说这不可言说的、似醒非醒似梦非梦的“世界黑夜”。阎连科坚韧而又充满爆发力的文本实验,再次给华文世界的文学读者,带来令人颤栗的阅读惊喜。
本届“红楼梦奖”的决审委员包括
白睿文教授(Professor Michael Berry)(中国小说英译专家、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陈思和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陈义芝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华文写作中心主任)、
黄子平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
黄碧云女士和钟玲教授(小说家及诗人、澳门大学郑裕彤书院院长)。
第七届
2018年7月17日,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公布,东北作家刘庆以小说《唇典》获得第七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台湾作家连明伟的《青蚨子》与内地作家格非的《望春风》获得“决审团奖”。刘震云《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王定国《昨日雨水》和张翎的《劳燕》获得“专家推荐奖”。
第八届
2020年7月30日,香港浸会大学宣布,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家张贵兴先生以小说《野猪渡河》夺得第八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决审委员认为,《野猪渡河》是“笔力雄劲、构思恢宏”的巨著。
决审委员、浸大荣休教授黄子平教授表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猪狗’。张贵兴以惊人的文学想像力,调动对热带雨林的天候、土壤、水果、野兽的全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在上述‘世界史时间’上叠加了‘自然时间’(人猪大战、野孩子的欢快嬉戏),叠加了神秘的超越性的‘永恒’(不死的断头残肢),在野猪、面具和鸦片等象徵主题的交错变奏中,燎原的野火蔽空,血染红了猪芭河,天地变色。”
黄教授认为:“张贵兴的文字冷静、瑰丽,寓繁复于精练,不动声色地描绘血腥的杀戮场面,以暴易暴,极度挑战读者的阅读底线,建构了他在生与死、人与兽、善与恶之间,曲折迂回的历史哲学和暴力美学。——笔力雄劲,构思恢宏,《野猪渡河》成就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又一经典巨著。”
第九届
2022年8月3日,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公佈第九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得獎名單,台灣華文文學作家
甘耀明先生以小說《成爲真正的人》奪得首獎。決審委員讚揚該小說以台灣三叉山空難和山難作為素材,但沒有喧賓奪主,把史料靈活運用在虛構的人物情節中,呈現高超的敍事技巧。
第九屆紅樓夢獎召集人、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吳有能博士表示,決審委員在7月26日的會議中,經過五小時討論及多輪投票後,最終議決由甘耀明先生的作品獲得首獎,頒獎禮將於今年10月舉行。
決審委員會主席、浸大文學院榮休教授鍾玲教授表示︰「《成為真正的人》呈現離奇的故事、多元國族的交匯、大自然的神秘和深邃、高超的小說技藝、通篇的浪漫氛圍和精美而富詩意的文字。」
鍾教授說:「小說呈現高超的敘事技巧,三叉山空難和山難沒有喧賓奪主,而成為小說創作的素材,作者把史料靈活運用在虛構的人物情節中。小說通篇瀰漫浪漫的氛圍,無論是對棒球的熱衷,對山林的沈醉,或兩個布農青年的靈魂相愛。小說的文字如詩如畫,例如寫雲豹的眼睛:『踱過繡上一層霧淞的冷杉林,流連在無邊無際草坡中央的一叢朱紅杜鵑,而此時雲海淹上來,一切濃縮在豹瞳...』此小說有驚心動魄的場景、生死纏綿的深情、感人肺腑的情節、颱風山難時刻的互助和自我犧牲,描寫了1945年終戰時刻混亂中的秩序,人們不屈的意志和成熟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