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移现象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指物体的
电磁辐射由于某种原因频率降低的现象,在
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
谱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即波长变长、频率降低。红移的现象2021年多用于天体的移动及规律的预测上。
定义
红移现象是
多普勒频移的一种,对应的还有
蓝移现象。光波频率的变化使人感觉到是颜色的变化. 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则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红移现象,最初是针对
机械波而言的,即一个相对于
观察者运动着的物体离得越远发出的声音越雄壮(波长比较长),相反离得越近发出的声音越凄凉(波长比较短)。
后来,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把一个天体的光谱向低频(红)端的位移叫做
多普勒红移。通常认为它是
多普勒效应所致,即当一个
波源(光波或
射电波)和一个观测者互相快速运动时所造成的频率变化。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于1929年确认,遥远的星系均远离我们地球所在的
银河系而去,同时,它们的
红移随着它们的距离增大而成正比地增加。这一普遍规律称为
哈勃定律,它成为星系
退行速度及其和地球的距离之间的相关的基础。这就是说,一个天体发射的光所显示的红移越大,该
天体的距离越远,它的退行速度也越大。
原理
辐射的波长因为
波源和观测者的
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蓝移(blue shift))。在运动的波源后面,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光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恒星
光谱线的位移显示恒星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除非波源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否则
多普勒位移的程度一般都很小。所有波动现象(包括光波)都存在多普勒效应。
分类
红移有3种:
多普勒红移(由于
辐射源在固定的空间中远离我们所造成的)、引力红移(由于光子摆脱
引力场向外辐射所造成的)和宇宙学红移(由于
宇宙空间自身的膨胀所造成的)。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牵涉到不同的红移,具体的见下表:
通常引力红移都比较小,只有在
中子星或者黑洞周围这一效应才会比较大。对于遥远的星系来说,宇宙学红移是很容易区别的,但是在星系随着空间膨胀远离我们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的运动,在宇宙学红移中也会掺杂进
多普勒红移。
一般说来,为了从其他红移中区别引力红移,你可以将这个天体的大小与这个天体质量相同的黑洞的大小进行比较。类似星云和星系这样的天体,它们的半径是相同质量黑洞半径的千亿倍,因此其红移的量级也大约是静止频率的千亿分之一。对于普通的恒星而言,它们的半径是同质量黑洞半径的十万倍左右,这已经接近光谱观测分辨率的极限了。
中子星和
白矮星的半径大约是同质量黑洞半径的10和3000倍,其引力红移的量级可以达到静止频率的1/10和1/1000。
宇宙学红移在100个
百万秒差距的尺度上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于比较近的星系,由于星系本身在
星系团中的运动所造成的多普勒
红移和宇宙学红移的量级差不多,你必须仔细的区别开这两者。通常星系在星系团中的速度为3000m/s,这大约与在50个百万秒差距处的星系的
退行速度相当。
红移现象详解
天体的光或者其他
电磁辐射可能由于三种效应被拉伸而使波长变长,频率降低。因为红光的
频率比蓝光的低,所以这种拉伸对光学波段
光谱特征的影响是将它们移向光谱的红端,于是全部三种过程都被称为‘
红移’。
第一类红移在1842年由
布拉格大学的数学教授
克里斯琴·多普勒做了说明,它是由运动引起的。当一个物体,比如一颗恒星,远离
观测者而运动时,其光谱将显示相对于静止
恒星光谱的红移,因为运动恒星将它朝身后发射的光拉伸了。类似地,一颗朝向观测者运动的恒星的光将因恒星的运动而被压缩,这意味着这些光的频率较高,因而称它们
蓝移了。恒星都出现红移,说明宇宙在膨胀。
对于
机械波而言,一个运动物体发出的声波的波长(声调)也有与此完全相似的变化。朝向你运动的物体发出的声波被压缩,因而声调较凄凉(波长较短);离你而去的物体的声波被拉伸,因而声调较雄壮(波长较长)。任何遇到过诸如汽车擦身而过加上自身乐感比较强的人,对以上两种情况都不会陌生。声波和电磁辐射的上述现象都叫做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引起的红移和蓝移的测量使天文学家得以计算出
恒星的空间运动有多快,而且还能够测定,比如说,星系的自转方式。天体红移的量度是用红移引起的相对变化表示,称为z。如果z=0.1,则表示频率降低了10%,等等。只要所涉及的速率远低于光速,z也将等于运动天体的速率除以光速。所以,0.1的红移意味着恒星以1/10的光速远离我们而去。
1914年,工作在洛韦尔
天文台的
维斯托·斯里弗发现,15个称为
旋涡星云(2021年叫做星系)的天体中有11个的光都显示红移。1922年,
威尔逊山天文台的
埃德温·哈勃和米尔顿·哈马逊进行了更多的类似观测。哈勃首先确定了星云是和
银河系一样的另外的星系。然后,他们发现大量星系的光都有
红移。到了1929年,哈勃主要通过将红移和
视亮度的比较,确立了星系的红移与它们到我们的距离成正比的关系(2021年称为
哈勃定律)。这个定律仅对很少几个在空间上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不成立,例如
仙女座星系的光谱显示的是
蓝移。
起初,遥远星系的红移被解释成星系在空间运动的
多普勒效应,似乎它们全都是由于以
银河系为中心的一次爆炸而四散飞开。但很快就意识到,这种膨胀早已隐含在发现哈勃定律之前十几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式之中。当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本人1917年首次应用那些方程式导出关于宇宙的描述(
宇宙模型)时,它发现方程式要求宇宙必须处于
运动状态——要么膨胀,要么收缩。方程式排除了稳定模型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当时无人知晓宇宙是膨胀的,于是爱因斯坦在方程式中引入一个虚假的因子,以保持模型静止;他后来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
去掉那个虚假因子后,
爱因斯坦方程式能准确描述哈勃观测到的现象。方程式表明,宇宙应该膨胀,这并不是因为星系在空间运动,而是星系之间的虚无空间(严格说是时空)在膨胀。这种宇宙学
红移的产生,是因为遥远星系的光在其传播途中被膨胀的空间拉开了,而且拉开的程度与空间膨胀的程度一样。
由于红移
正比于距离,这就给
宇宙学家提供了一个测量宇宙的衡量标准。量竿必须通过测量较近星系来校准,虽然这种校准还有一些不确定性(见宇宙
距离尺度),但它仍然是宇宙学重要的发现。没有
测量距离的方法,
宇宙学家就不可能真正开始
认识宇宙的本质,而
哈勃定律的
准确性表明,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宇宙如何运转的极佳描述。
由于历史原因,星系的红移仍然用速度来表示,尽管天文学家知道红移并非由通过空间的运动所引起。一个星系的距离等于它的红移‘速度’除以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
哈勃常数,它的数值大约是60公里每秒每
百万秒差距,这意味着星系和我们之间距离的每一个百万秒差距将引起60公里每秒的
红移速度。对我们的最近邻居来说,宇宙学红移是很小的,而像
仙女座星系那样的星系显示的
蓝移确实是它们的空间运动造成的
多普勒效应蓝移。遥远星系团(犹如一群蜜蜂)中的星系显示围绕某个
中间值的红移扩散度;这个中间值就是该
星系团的宇宙学红移,而对于中间值的偏差则是星系在星系团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
哈勃定律是红移/距离定律(稳定宇宙除外),不论从宇宙中的哪个星系来观测,这个定律‘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每个星系(非常近的邻居除外)退离另一个星系的运动都遵循这条定律,膨胀是没有‘中心’的。这种情形通常比作画在气球表面的斑点,当气球吹胀时,斑点彼此分开更远,这是因为气球壁膨胀了,而不是因为斑点在气球表面上移动了。从任意一个斑点进行的测量将证明,所有其他斑点的退行是均匀的,完全遵守哈勃定律。
当
红移大到相当于大约1/3以上光速时,或者说红移量z大于0.1时,红移的计算就必须考虑
狭义相对论的要求。所以红移等于2并不表示天体的
宇宙学‘速度’是光速的两倍。事实上,z=2对应的宇宙学速度等于光速的80%。已知最遥远
类星体的红移稍稍大于4,对应的‘速度’刚刚超过光速的90%;
星系红移的最高记录属于一个叫做8C1435+63的天体,其红移值等于4.25。宇宙微波
背景辐射的
红移是1,000。
第三类红移是由引力引起的,而且也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阐明的。从一颗恒星向外运动的光是在恒星的
引力场中做‘登山’运动,因而它将损失能量。当一个物体,比如火箭,在引力场中向上运动时,它损失能量并减速(这就是为什么
火箭发动机必须点火才能将它推人轨道的原因)。但光不可能减速;光永远以比300,000公里每秒小一点点的同一速率c传播。既然光损失能量时不减速,那就只有降低频率,也就是红移。
原理上,逃离太阳的光,甚至地球上的火把向上发出的光,都有这种引力红移。但是,只有在如
白矮星表面那样的强
引力场中,引力红移才大到可测的程度。黑洞可以看成是引力场强大到使试图逃离它的光产生无穷大
红移的物体。
所有三类红移可能同时起作用。如果我们的望远镜非常灵敏,能够看见遥远星系中的白矮星的话,那么白矮星光的红移将是
多普勒红移、宇宙学红移和引力红移的联合效果。
大多数
类星体的红移大于1。如果把
类星体红移z解释为多普勒红移,则
退行速度v可由下式算出:
式中c为光速,z=3.5时,v可达到0.9c。(这里是不是有问题,z要达到多少才能
超光速?)
红移是河外天体共有的特征。因此,绝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
类星体是河外星体。红移-视星等关系的统计的结果表明:
哈勃定律对于
河外星系是适用的。就是说,它们的红移是宇宙学红移,它们的距离是
宇宙学距离,它们的红移和
视星等是统计相关的。可是,对类星体来说,红移和视星等的
统计相关性很差,这就产生了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类星体的红移是否就是宇宙学红移,类星体的距离是否就是宇宙学的距离。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是宇宙学红移。因此,红移反映了类星体的退行,而且符合哈勃定律。按照这种看法,作为一种天体类型而言,
类星体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类星体
红移-视星等的统计
相关性很差的原因,在于类星体的
绝对星等弥散太大。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类星体分类,对某种类型的类星体进行红移-视星等统计,则相关性便会显著提高。支持宇宙学红移的观测事实还有:已发现三个类星体分别位于三个星系团里,而这些类星体的红移和
星系团的红移差不多;类星体与某些
激扰星系(如
塞佛特星系)很类似;
蝎虎座BL型天体是一种在形态上类似恒星的天体,以前认为它们是
银河系内的
变星,现已确定,它们是遥远的河外天体。
少数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不是宇宙学红移。这种观点所依据的观测事实有:某些
类星体和
亮星系(它们的
红移相差很大)的抽样统计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
统计相关性;某些类星体(如
马卡良星系205)似乎同亮星系之间有物质桥联系,而二者的红移相差极大。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红移提出过一些解释。例如,认为类星体是银河系或其附近星系抛出来的,因此认为
类星体红移是
多普勒红移,而不是宇宙学红移。也有人认为,类星体红移是
大质量天体的引力红移。还有一些理论认为类星体的红移可能是某种未知的物理规律造成的,这就向近代物理学提出了所谓的红移挑战。
意义
红移定律已为后来的研究证实,并为认为
宇宙膨胀的现代
相对论宇宙学理论提供了基石。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以来,天文学家发现了
类星体,它们的
红移比以前观测到的最遥远的
星系的红移都更大。各种各样的类星体的极大的红移使我们认为,它们均以极大的速度(即接近光速的90%)远离地球而去;还使我们设想,它们是宇宙中距离最遥远的天体。
换句话说,由于
多普勒红移现象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宇宙不是无限的,而是有界的,即天体红移的速度等于光速的地带就是宇宙的边缘和界限了,超过了这个界限,也就超过了光速,光线也就因此永远无法达到我们的视界,那就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了,到底是怎样只有上帝才知道。
2021年,根据科学测定,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8亿年,这个既是它的年龄(时间),其实也是它的空间长度,即150亿光年是我们观察太空理论上能达到的最远距离了,我们2021年看到的距离地球150亿光年的地方恰恰就是宇宙诞生时的镜像。150亿年前,在大爆炸的起点,时间和空间获得的统一,那一点(或那一刻)即是我们整个宇宙的开端。
光是由不同频率的
电磁波组成的,在
光谱分析中,
光谱图将某一恒星发出的光划分成不同频率的光线,从而形成一条彩色带,我们称之为光谱图。恒星中的气体要吸收某些频率的光,从而在光谱图中就会形成暗的
吸收线。每一种元素会产生特定的吸收线,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光谱图中的吸收线,可以得知某一恒星是由哪几种
元素组成的。将恒星光谱图中吸收线的位置与实验室光源下同一吸收线位置相比较,可以知道该恒星相对
地球运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