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薹(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var. purpurari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叶片、叶柄、花序轴及果瓣均带紫色,基生叶大头羽状分裂,下部茎生叶三角状卵形成披针状长圆形,上部叶略抱茎;因叶缘呈波状,叶柄长且呈紫色,花薹的皮亦为紫红色,肉多白色,故名紫菜薹。
植物学史
因叶缘呈波状,叶柄长且呈紫色,花葵的皮亦为紫红色,肉多白色,故名紫菜薹。
形态特征
紫菜薹为二年生
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近无毛,稍带粉霜。基生叶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圆形或卵形,边缘有不整齐弯缺牙齿,侧裂片1至数对,卵形;叶柄宽,长2~6厘米,基部抱茎;下部茎生叶三角状卵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6~10厘米,基部扩展且抱茎,两面有硬毛及缘毛;上部茎生叶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8(~15)厘米,宽0.5~4(~5)厘米,基部心形,略抱茎,两侧有垂耳,全缘或有波状细齿。
总状花序在花期成伞房状,以后伸长;花直径7~10毫米;萼片长圆形,长3~5毫米,直立开展,顶端圆形,边缘透明,稍有毛;花瓣倒卵形,长7~9毫米,顶端近微缺,基部有爪。长角果线形,长3~8厘米,宽2~4毫米,果瓣有中脉及网纹,萼直立,长9~24毫米;果梗长5~15毫米。
种子球形,直径约1.5毫米。
茎、
叶片、
叶柄、花序轴及果瓣均带紫色。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紫菜薹是中国的特产蔬菜,起源于长江流域中部,湖南(长沙、湘潭)、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等地栽培历史悠久;现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紫菜苔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叶片生长期、菜苔形成期和开花结果期。在适宜条件下,发芽期5~7天,幼苗期15~20天,叶片生长期15~25天,菜苔形成期40~60天;开花结果期45~60天。
育植技术
紫菜薹采用种子繁殖。
品种选择
根据紫菜薹对气候的适应性,可分为早熟、中晚熟、极晚熟3个品种类型。要依据当地气候条件、茬口安排、市场要求等选择相应的品种种植。
播种育苗
长江流域及苏州地区一般早熟品种于8~9月播种育苗,中熟品种在9月左右播种,晚熟品种于9~10月播种。播种过早,易发生病毒病和软腐病;播种过晚,叶片少,生长量不足,菜薹产量低。
育苗床宜采用砂壤土或壤土,每亩苗床播种0.5~0.75千克,可供1~1.2公顷大田定植。育苗期自真叶开展后可分批间苗1~2次,结合间苗进行追肥,每亩追施
尿素2~3千克,以促进幼苗生长。苗龄一般以25~30天为宜,但不宜过长。定植株行距为20厘米×(35~50厘米),具体要求是早熟品种定植密度大些,晚熟品种定植密度小些。定植前要覆盖地膜,并按株行距要求打孔定植秧苗。
肥水管理
紫菜薹生长期长,持续采收期也较长,且菜薹采收要求鲜嫩,因此,在施肥上要求基肥与追肥并重。一般基肥每亩施人粪尿1500~2000千克,也可用腐熟的厩肥、垃圾等代替,在翻地作畦前施入土中。同时,紫菜薹受旱容易发生病毒病,水多则易感染软腐病,所以在大田整地时必须认真做好排灌设施工作。追肥要适时充足,即定植后、叶片旺盛生长和菜薹不断形成的3个时期要确保肥水充足,一般每亩每次追施尿素5~7.5千克。在严冬来临前,要控制肥水,以免生长过旺、遭受寒害。
采收技术
适时采收:采收标准是当菜薹长到30~40厘米至初花时采收,过早、过迟采收都不利于菜薹的质量和产量。采收时切口要略斜,以免积存肥水,引发软腐病。为提高侧薹质量,主蔓采收位置要适当,一般应在菜薹基部采收,并保留少量腋芽,这样萌发的侧薹较粗壮。
抓好留种工作:需留种的紫菜薹田,必须与十字花科的其他作物隔离种植,以免串花杂交,从而影响留种纯度。留种田宜选用抽薹早、抗病力强的植株。少量留种可采用株选方法,大量留种可采用片选方法。留种田开花期间应认真做好去杂去劣,并追肥1~2次,最好是喷施叶面肥,如喷施宝、硼肥等。当种荚开始转黄时即可收割采种,晒干后脱粒仓贮。
病虫防治
紫菜薹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主要虫害有蚜虫、
小菜蛾等。
蚜虫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夏季和初秋危害严重,要及时预防,可通过适时播种、防止渍水和干旱、避免连作等措施进行防治,同时可有效防止三大病害发生。霜霉病发生时,可用
代森锌800倍液或代林铵1000倍液及其他杀菌剂喷雾1~2次防治。小菜蛾可用25%功夫乳油50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紫菜薹是一种优质蔬菜,以花薹为食用器官,品质柔嫩,营养丰富,可炒食或制汤食,其味鲜美,深受人们喜欢。
药用价值:紫菜薹在药用方面味甘、性辛、凉;具有散血消肿之功效。有助于防治脑肿瘤、乳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等肿瘤。紫菜薹在食疗方面具有软坚散结、增强记忆、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