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乳
微乳液
纳米乳液(nanoemulsion)又称微乳液(microemulsion),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自发形成,粒径为1~100nm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一般来说,纳米乳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包油型纳米乳(O/W)、油包水型纳米乳(W/O)以及双连续型纳米乳(B.C),1943年由Hoar和Schulman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这一分散体系。
基本介绍
纳米乳液(nanoemulsion)又称微乳液(microemulsion),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自发形成,粒径为1~100nm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一般来说,纳米乳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包油型纳米乳(O/W)、油包水型纳米乳(W/O)以及双连续型纳米乳(B.C),1943年由Hoar和Schulman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这一分散体系。直到1959年,Schulman才提出“microemulsion”这一概念。此后,纳米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纳米乳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
纳米乳具有许多其它制剂无可比拟的优点:①为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属热力学稳定系统,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②工艺简单,制备过程不需特殊设备,可自发形成,纳米乳粒径一般为1~100nm;③黏度低,可减少注射时的疼痛;④具有缓释和靶向作用;⑤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酶解,可形成对药物的保护作用并提高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0]。因此纳米乳作为一种药物载体受到广泛的关注。
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乳化大致可分为机械法和物理化学法两大类。纳米乳剂是非平衡体系,它的形成需要外加能量,一般来自机械设备或来自化学制剂的结构潜能。利用机械设备的能量(高速搅拌器高压均质机超声波发生器)这类方法通常被认为是高能乳化法。而利用结构中的化学潜能的方法通常被认为是浓缩法低能乳化法
1.机械法制备纳米乳剂
机械法制备纳米乳剂的常规过程有两步:首先是粗乳液的制备,通常按照工艺配比将油一水,表面活性剂及其他稳定剂成分混合,利用搅拌器得到一定粒度分布的常规乳液;然后是纳米乳剂的制备,利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或超声波与高压均质机联用对粗乳液进行特定条件下的均质处理得到纳米乳剂。
利用高压均质机或超声波发生器能量的方法通常被叫做高能乳化法。研究表明,这些设备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并获得液滴粒径最小的均匀流体 。动态超高压微射均质机在国内外纳米乳剂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超声波乳化在降低液滴粒径方面相当有效,仅仅适用于小批量生产。
低能乳化法是利用在乳化作用过程中曲率和相转变发生的原理。乳剂转换点EIP (Emulsioninversion point)法由Marszall和Shick首先发明。在恒定温度下,乳化过程中不断改变组分就可以观察到相转变。Sadurni等研制的O/W型纳米乳剂,粒径小至14nm,同时还具有高的动力学稳定性。转相乳化PIT(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法由Shinoda和Saito首先发明。在恒定组分条件下,调节温度得到目标乳化体系。此法在实际应用中多用来制备0/W型乳液。研究表明,在不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自发的乳化也会产生,并获得纳米乳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9 14:53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