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茜
茜草科绣球茜属植物
绣球茜(学名:Dunnia sinensis Tutcher)是茜草科绣球茜属植物,灌木,高0.3-2.5米;节间较短,小枝常有皱纹,嫩枝有短柔毛。叶纸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23厘米,宽1-6厘米。花序有疏短柔毛,长8-12厘米,宽3-5厘米;花梗长2-3毫米;花萼长1-2毫米。蒴果近球形,直径3-4毫米;种子多数,扁,直径0.6-1毫米,周围有膜质的阔翅。花、果期4-11月。
形态特征
灌木,高0.3-2.5米;节间较短,小枝常有皱纹,嫩枝有短柔毛。叶纸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23厘米,宽1-6厘米,顶端渐尖或短尖,很少钝,基部渐狭,常下延,边缘常反卷,幼嫩时两面被疏短柔毛,脉上较密,至成长时毛渐脱落,仅在下面脉上和上面中脉上有疏短柔毛;侧脉11-30对,密,近边缘联接,在下面凸起;叶柄长0.7-2.5厘米,有柔毛;托叶卵形或三角形,宿存,有柔毛,长6-8毫米,宽8-10毫米,顶端尖,常2裂。
花序有疏短柔毛,长8-12厘米,宽3-5厘米;花梗长2-3毫米;花萼长1-2毫米,有疏短柔毛,裂片短;变态的花萼裂片白色,大,卵形或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3厘米,具3纵脉和网脉,柄长达1.5厘米;花冠黄色,长约1.2厘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有长柔毛,裂片三角状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花药长1.5-2毫米,花丝长约1毫米;花柱长5-6毫米,柱头2裂。蒴果近球形,直径3-4毫米,室间开裂为2果爿,果爿顶端2裂;种子多数,扁,直径0.6-1毫米,周围有膜质的阔翅。花、果期4-11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广东龙门、新会、台山、珠海、阳春和阳江。生长于海拔290-850米处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或林中。分布区年平均温20-22℃,全年几乎无霜,近冬季偶遇特大寒潮南侵时有轻霜,年降雨量500-1739毫米。适生于阳光充足和湿润肥沃的酸性土上,根系比较发达,一般散生在低山的缓坡上或杂木林林缘,与铁冬青、余甘子、毛果算盘子、银柴、岗松、桃金娘、显脉山蚂蝗、山油柑、九节、刺子莞、芒萁等组成旱中生性亚热带稀树群落。
繁殖方法
尚未引种栽培。可用播种法繁殖,亦可用扦插法。
主要价值
研究:绣球茜为中国特有种,分布区较狭窄,植株数量很少,在植物分类上的位置至今尚有争议,对进一步研究茜草科的系统发育有着一定的作用。
药用:中国广东产地医生常采其根作药用,称“野黄岑”。
观赏:绣球茜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其花虽小,而花瓣颜色鲜艳,为金黄色,狭钟形花冠,衬以白色具有明显脉纹的变态花萼,二歧聚伞花序大,甚为美观,且其花序中单花多,花期长,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植物。绣球茜适应阳生(可长于山顶、路边),亦适应阴生(可长于林下),适应性较强,具有广泛的园林应用价值,可单独盆栽供观赏,可群植或片植,也可配置于林荫下、路旁、开花地被、花坛花境,或与山石、水体、喷泉、雕塑相配置等,可运用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起到点缀或映衬作用,组成风格各异且具有广东特有品种风采的园林景观。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年——无危。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级。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无危。
物种现状:濒危种。仅见于中国广东少部分地区,由于当地居民经常砍伐作燃料,挖根作药用,难以成长,但其萌芽力比较强,存在的植株多为萌生的小灌木,高很少达1米以上。
保护措施:应保护母树,严禁砍伐,限量挖掘树根,并采种繁殖,抚育萌生幼树。
参考资料
绣球茜.植物智.
绣球茜.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
绣球茜.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