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绵山风景区
山西省晋中市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晋中市绵山风景区,又称绵山风景名胜区,简称绵山风景区,是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境内的旅游景区。已开发旅游区面积54余平方千米。
名称由来
绵山以其形势绵亘而得名。
历史沿革
绵山开发,开始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动开始于春秋时期,此时介之推已携母来绵山隐居。东汉建安年间,绵山已有佛教寺院──铁瓦寺。《介休金石略》载:“摩斯塔下有寺,东汉建安年建,皆铁瓦,悉铸施者姓名”,据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以后规模较大的开发建设有五次: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考察筹划,魏明帝曹睿特诏建绵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昙鸾于绵山抱腹寺及山之阴聚徒说法,弘扬净土宗教义,并创建鸾公岩;唐代高僧志超择地绵山,创立禅林,修炼成佛,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云峰寺;元末大火后,明晋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复云峰寺等寺院,之后历代又有增修。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绵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南槐志村。已开发旅游区面积54余平方千米。
气候特点
绵山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冬夏温差较大,6月~10月平均气温为2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景区布局
绵山景区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其中人文景观: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自然景观: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
主要景点
龙头寺
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区内有毓德堂、关帝庙、真武庙、南天门等名胜古迹。有《叶剑英元帅论绵山》、《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屈原《九章》、宋廷魁《绵山赋》、唐太宗御制诗碑等,这些石刻是领略绵山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景观。
李姑岩
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是国内罕见的皇姑出家的游览胜地。这里保存有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介休梁钟豫《修李姑岩记》载:“绵山之岩有名李姑岩者”。相传,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妹长昭公主随驾礼佛,至此结庐,焚修有年,卒登觉岸,显灵助人,后人在此塑其像祭祀。
李姑岩位于龙脊岭西侧,是一处长达200余米,深20余米,高30余米的天然巨型岩洞,庙殿分建为上下两层。依山筑阁,别具特色。其中庙殿有皇姑殿、释迦殿、关帝殿、都龙王殿、罗汉堂、三身佛殿等名胜。皇姑殿内九尊雕塑,全部是唐代遗物。皇姑楼是当年李姑修行打坐的地方,其中的设置和壁画,再现了大唐皇室的风貌。
蜂房泉
峰房泉又名石乳泉、母奶头,是一处罕见的悬泉奇观。该景区还有望峰门、五龙朝母殿、四海龙王殿、三皇阁、五岳殿、妈祖殿、圣母殿 、上善若水牌楼、八仙洞等景点。
大罗宫
大罗宫复修于唐玄宗时,后因战乱,只留残迹。现在的大罗宫是在原址上恢复修建的,为依山而建的十三层仿古建筑,高110余米;建筑群总面积为三万余平方米,为全国庙观之最。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巡幸南出雀鼠谷,路经绵山,忆起当年唐太宗在雀鼠谷大战中受神灵护佑得胜之事,遂专程朝绵山礼拜;并于大罗宫焚香,拜二十八星宿殿、六丁六甲殿,并拨银重修大罗宫。至北宋时,宰相文彦博回乡省亲,因大罗宫诸神灵验,遂又复修。明清以来,屡废屡修。后因历代战乱和日军烧毁,绵山风景区又在原址上恢复扩建。大罗宫供奉从无形、无名、无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诸神。
天桥
绵山天桥是绵山里一古遗四百余米,宽一米左右的云中栈道,上离山顶千尺,下距沟底万丈。天桥靠近山墙的一边,有很多人文景观,如诸葛亮和张良的修行洞等,桥上长洞内塑有老君历世应化身和古代四大发明家。
一斗泉
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石泉,因其流量小,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一斗泉的建筑布局十分奇巧精妙,从低到高,随山势的起伏而变化。 一斗泉的主建筑为洞真宫,为道教元始天尊的道场。唐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李治感念绵山护佑李唐王朝,特下诏复修洞真宫。洞真宫高20米,面积500余平方米,宫中彩色悬塑形象逼真。
云峰寺
云峰寺坐落于绵山腹地,原称抱腹寺,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朝年间屡有修葺。寺内建筑因地势走向分上下两层,朝向不一,高低参错,高处全修以悬空的栈道,连通各个殿宇。现存古建筑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五龙殿、明王殿、马鸣殿、罗汉堂、眼光菩萨殿及僧房、客舍等近百间。寺内保存有历代精美彩塑70余尊,其中包骨真身像3尊。
栖贤谷
栖贤谷这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狭谷。两边怪石嶙峋,少有草木,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当年介之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
介公祠
介公祠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祠,介公岭便是介子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有哀号坡、绵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莲叶泉、白鸦山、如意泉、鱼龟山、避火洞、思烟台、足下亭、介公岭、柏树岭、介公墓、慑神石等主要景点。
古藤谷
古藤谷,俗名“溪水沟”。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是绵山静林河的发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静林书院之地。
保护开发
1995年,三佳集团率先以私营资本开发绵山,使在中国近代史上屡遭兵焚和毁坏的绵山重新恢复了往日辉煌。
1997年7月14日,介休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绵山旅游风景区开发的通知》。
1998年7月27日,中共介休市委、介休市政府作出了《关于绵山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8年11月20日,介休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快介休市绵山名胜风景区开发建设的决议》。
2000年,绵山风景区全面对外开放。
2001年,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311规划的晋发2001(28号)文件中将绵山列入全省重点扶持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之一,使绵山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相关文化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不愿受继母虐待而逃离晋国。逃难中晋公子饥饿难忍,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煮熟给晋公子充饥。史书有介之推“割股奉君”的记载。晋公子一行后被秦国收留,在秦国帮助下,19年后返回晋国作了国君,称晋文公。晋文公登基后,给跟随他逃难的大臣封官进爵。介之推不愿受封请赏,而背老母入绵山隐居。晋文公执意要找回这位忠臣,下令几次搜山未果,由于寻找介公心情急切,又误听狐偃的建议,放火烧山,想迫使介公出山。然而,大火烧过7天7夜,待火熄灭后,晋文公急忙带人上山寻找,不料介公母子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遗物。晋文公此时恍然大悟,后悔莫及,失声痛哭,连呼“足下,足下”,并拣回几块木头做成“木屐”,留做纪念。“足下”之称,由此而来,世代相传,成为对亲朋挚友的尊称。而“木屐”也传至后世,家喻户晓,还传到日本,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晋文公追念忠臣,在第二年冬至后,带冷食点心供品上山祭祀介公。供品称为“寒食”,祭祀这天称为“寒食节”。冬至后的105天期间老百姓禁烟火,后来民间改为三日禁火,吃冷食,以悼念介公母子。晋文公后来上山祭祀介公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枯干上又生出嫩绿的枝叶,期望介公也能象柳树一样,死而复生,就把这棵柳树称为“清明柳”,并发誓要学介公的为人,作“清明之君”,为百姓谋福,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后来“寒食节”在民间合并于“清明节”,成为民间扫墓祭祖的节日。总之,“木屐”“足下”“寒食”“清明”这些反映民族传统习俗和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名词,其由来都与中国历史上的介之推和绵山有关。
所获荣誉
2013年,绵山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08:00~19:30(04月01日~10月31日,周一至周日)
08:30~18:00(11月01日~次年03月31日,周一至周日)
门票
旺季:门票110元,游览车50元(04月01日至10月31日 周一至周日)
淡季:门票90元,游览车50元(11月01日至次年03月31日 周一至周日)
交通
1、大运一级路、祁临高速、南同蒲铁路线在介休出口下车或介休站下车,按照景区的路标指示到达并进入景区;
2、太原到介休市的火车或汽车在介休市,转乘景区旅游车到达;
3、景区自备的旅游车每半小时一趟。
特色小吃
蘸片子也叫连米片。先往锅里撒些小米,熬成清米汤;然后把面擀薄,切成宽约3 指、长约10厘米的面片在米汤里煮熟,盛在碗里,连吃带喝,和吃饺子一样,蘸着吃。
寒食面塑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捏“寒食燕”习俗有关,明清时期,成为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
参考资料
绵山.介休市人民政府.
5A级旅游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交通指南.介休绵山风景区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09:40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