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汉语
二级字,读作sāo,最早见于《
说文》
小篆,其本义是把
蚕茧浸在沸水里抽出丝,又可引申为有五采丝绳,圭、璋等玉器的垫子。
形声字。从糸,巢声。“巢”之形体演变,参“巢”
字条。 “糸”在偏旁中简化作“纟”。 “”
类推简化作“缫”。《说文》:“缫,绎茧为丝也。”本义是把
蚕茧浸在沸水里抽出丝。《孟子·
滕文公下》:“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夫人亲自
养蚕缫丝,就是用来供给
祭服)这种意义的“缫”字读为sāo。《集韵·皓韵》:“缫,文采也。”《周礼·春官·司几筵》:“加缫席画纯。”
郑玄注:“缫席,削
蒲蒻展之,编以五采,若今合欢矣。”
引申义有五采丝绳,圭、璋等玉器的垫子。这些意义的“缫”字读为zǎo。
又《
五经文字》缫,礼经
或以为薻藉之薻。《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鎭圭,缫藉五采五就。《注》缫有五采文,所以荐玉。
又《
司几筵》加缫席画纯。《注》缫,读为藻。《
仪礼·聘礼》圭与缫,皆九寸。《注》杂采曰缫。古文或作藻。今文作璪。 《集韵》缫,或作缲𦃐。《广韵》俗又作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