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酒器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罍的简介
《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
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游行器。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
罍的种类
根据资料考证,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诗经》中经常提到罍,在《诗·周南·卷耳》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从器型上来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了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在纹饰方面,浮雕都比较低,没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器物多处以夔龙蟠龙和兽面作为装饰,但变形非常厉害,除目纹外其他细节都蜕化了,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
罍的典故
早在西汉时期,罍已成为王公贵胄们竞相争夺的藏品。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文帝和窦后的儿子梁孝王刘武是当时有名的古物收藏家,在他的众多藏品中有一件罍,被其视为至宝。刘武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载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得知府库中有一件罍,便向梁王刘襄索要。刘襄宠溺任王后,便置祖训于不顾,也不听其祖母劝告,强行将罍取出,送给任王后,这件事在梁王府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有人将梁王与其祖母争罍之事告于朝廷,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后认为梁王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
这件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史称“梁王争罍”。两千年后,此事引起了清代藏家吴云的极大兴趣。据说吴云幼时在学堂读到此处,判断事件中的罍乃“三代(夏商周)以上法物”,并叹息史家没有谈及其特征和铸造年代,甚是遗憾,一席话把私塾先生吓了一跳。梁王之罍是不是“皿方罍”,没人知道,但从此事件可以看出罍对古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文物简介
1.战国兽耳罍(图)
此件兽耳罍(音léi),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酒器,1933年在安徽省寿县楚王墓中出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衔环动荡,造型奇异,风格清新,完好无损,是一件战国时期少见的青铜艺术品,现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酒,在人类文化历史中源远流长,传说我们祖先发现五谷可食用时,就以其酿成酒醪饮用。据考古发现,早在夏朝以前,酒器业已广泛存在。酒在古代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还是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随着礼制的形成与发展,酒器便成为礼器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酒器异常复杂,有着不同的命名、形制、功能与组合,如铜器中的爵、斝(音甲)、觚(音孤)、角、尊、罍等都是酒器,各有不同的用途。
《诗经·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说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铜罍。又《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有枓。”可见罍又有盛水的用途。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多为商代制造,特征是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在商后期和西周流行,多为大腹、圈足和两耳。商、周罍都是造型复杂、纹饰繁缛、形象凶恶神秘的。旧书上有说:“春秋以后就未见罍了。”此说看来有些偏颇,安徽这不是又出现了战国的罍吗?当然,它在全国确是非常少见的。
安徽古为吴楚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淮河南岸的寿县一带,从宋代起就有青铜器出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楚王墓被盗掘,许多珍贵文物流失,但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有识之士,经过多方努力,仍然收集到700多件文物,绝大多数为青铜器,此件铜罍便是其一。
该罍为圆口、直颈、广肩、鼓腹、圈足,高30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围124厘米,足径22.5厘米,重9.6公斤,两侧有对称兽耳衔环,腹部饰模印羽纹(有称云纹),罍体较矮胖,是一件大型盛酒器,在造型结构和花纹装饰上,大胆地改变了昔日复杂形体与面目凶恶的纹样,而成为端庄大方、纹饰简洁和风格清新的具有东南文化特征的青铜艺术品。战国青铜罍,经历两千多年历史,仍完好无损,对研究酒器的演变和探讨传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淊御史罍
高33.3cm,宽36cm,重9.9kg。
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兽首衔环双耳,腹斜收。颈饰窃曲纹,肩饰涡纹间变体夔龙纹,腹饰蕉叶对夔纹。
罍口内有铭文5行19字:
淊御史作
尊罍。其
万年无
疆,子子孙孙
永宝用享。
记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此罍。
相关【字】古诗
水帘洞(选自第一回)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亚丑罍 铜罍,为大型盛酒器。《尔雅·释器》注:“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罍的器形,始见于商代晚期。罍的数量并不太多,分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钮。罍流行于商末至西周,绝于战国晚期。
这件铜罍,通高42厘米,口径13.4厘米,带盖直口,直颈,圆肩,深腹,腹下敛,矮圈足。肩部两兽首环耳,腹下方一侧置一兽首鼻钮。器身最大径在肩腹交接处,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通体细雷纹作地,肩饰夔纹,上腹饰涡纹间四瓣目纹,下腹饰垂叶纹。盖隆起上有瓜棱形钮,饰三角纹、涡纹间四瓣目纹。盖内及口内同铭,释为“亚丑(丑)”,所以称此器为“亚丑罍”。此器保存完好,表面润滑光亮,花纹繁缛、细密。造型优美,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实为“亚丑”器群中之精品。
历年来研究者对“亚丑”铭文铜器多有推论:有以“亚丑”铭文为代表的一类青铜礼器乃夏民族的遗族,以“亚丑”为徽号的一支,历夏、商至周,散居益都一带,其族即夏禹王室后裔一说。又有所谓“亚丑”铭文,乃古史中有夏斟灌、斟寻二国中斟灌一国的徽号一说,从而论及,益都苏埠屯“亚丑”墓地为斟灌氏的墓地。还有一种推测,今山东益都发现“亚丑”铭文,是商末诸侯薄姑氏的徽号,今山东益都一带乃殷末周初时期薄姑国的旧地所在等等。其说不一,尚待考古资料验证。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𦉩《广韵》鲁回切《集韵》《韵会》《正韵》卢回切,𠀤音雷。《说文》櫑或从缶作罍。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诗·周南》我姑酌彼金罍。《释文》罍,酒尊也。韩诗云:天子以玉饰,诸侯大夫皆以黄金饰,士以梓。《周礼·春官·司尊彝》皆有罍,诸臣之所酢也。《疏》尸酢賔长,卽用罍尊。《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小罍谓之坎。《注》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疏》罍者,尊之大者也。虽尊𤰞饰异,皆得画云雷之形,以其云罍取于云雷故也。
又《周礼·春官·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注》大罍,瓦罍。
又《礼·明堂位》山罍,夏后氏之尊。《注》山罍,亦刻而画之,为山云之形。
又《集韵》伦追切,音纍。义同。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9 15:51
目录
概述
罍的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