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奇,科教电影导演。直隶(今
河北)任丘人。曾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厂长。代表作品有《生命的凯歌》、《不平静的夜》等。他拍摄的《淡水养鱼》曾荣获文化部 1949——1955 年优秀
科教片一等奖金质奖章;1956 年,该片又获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国际科教片电影荣誉奖。
简介
羽奇,科教电影导演。直隶(今
河北)任丘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晋察冀军区分区宣传队队员、肖卫剧社副社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
文工团戏剧队 队长。建国后,历任
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厂长,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导演的
科教片有《生命的凯歌》、《
不平静的夜》等。《淡水养鱼》1956年获第一届意大利威尼期国际
科教片电影节奖状,《
桂林山水》获1956年第九届
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
国际电影节优秀纪录片奖和第三届叙利亚大马士革
国际博览会电影节铜质奖章。
从影根源
羽奇于1924年出生在
河北省任邱县一个普通的
农民家庭里。他自幼好学,有一种喜欢探索的好奇心,父母宁可省吃俭用,也要供他上学。
1938 年5 月,在
抗日战争革命洪流推动下,年仅十四岁的羽奇毅然参军来到火线剧社。在部队
文工团里,他对什都喜欢,
唱歌、跳舞、演戏、画画、舞台装置……,样样都学着做,干起来还挺象样。同志们都喜爱这个
勤奋学、聪敏活泼,皮肤黝黑的小鬼。羽奇在部队里锻炼得能写会画,有时随武工队出没在敌后搞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羽奇已成为
文工团的业务骨干和多面手。
1948年,他被提升为晋察冀第四纵队前卫剧社副社长。 羽奇是怎样走上电影导演岗位的呢? 这要追溯到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羽奇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的战役。
汪洋率领华北电影团的摄影记者来到部队拍纪录片,并把羽奇他们在庆功会上表演的秧歌等节目拍进了电影。这一切都吸引着羽奇。自此,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期经历
1949 年,在部队向
大西北进军的征途中,羽奇突然接到转业去搞电影的调令。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羽奇脱下军装,来到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
演员科报到。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两年时间里,他在影片《光荣家》、《
辽远的乡村》中饰演战士等角色;与张 平联合导演了译制片
《在人间》 ,并在《
在人间》、《顿巴斯矿工》等译制 片中担任配音
演员;还与
张平联合导演了话剧《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2 年,羽奇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
科教片小组工作。他导演的第一 部
科教片是除害灭病的《
消灭苍蝇》。这是他第一次同动物“演员”打交道。 此后,他还导演了我国第一号杂志片
《科学与技术》 。当时,新中国的科教电影事业处在开创时期,创业维艰,关键在于学习。这一时期,羽奇有计划 地选看了《宇宙》、
《养鸭》等一批外国
科教片观摩学习。他暗自下定了决 心,一定要运用电影手段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把毕生贡献给祖国科教电影事 业。 同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专业的科教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 制片厂。羽奇参加了上海科影的建厂工作,并于当年导演了
科教片《母子平安》。
1954 年,羽奇导演了
科教片《淡水养鱼》 。这是一部介绍我国白鲢、花 鲢、草鱼、青鱼
四大家鱼的生活习性,推广我国利用江河湖泊养殖家鱼的技术,普及有关生物知识的影片。
1955 年,羽奇导演了风光地理
科教片《
桂林山水》。这部影片充满
诗情画意,很有地方特色。羽奇就是这样以他辛勤创作的优秀
科教片,多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56 年和 1957 年,羽奇导演了两部
体育题材的影片:《跑的技术》和 《投掷技术》。说起拍
体育题材
科教片,羽奇还是一位业余体育爱好者呢。 他的兴趣是很广泛的,书法、美术也常练习。这一切正是“
工夫在诗外”, 对羽奇的导演艺术修养的提高,帮助颇大。
1957 年,羽奇还导演了《生物教师》 。这部影片通过访问一位中学生物教师,生动地叙述了一般的生物学原理,并介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1958 年,羽奇与
杜生华等联合
编导了《生命的凯歌》。这部影片歌颂了医务工作者抢救大面积烧伤的钢铁工人丘财康的事迹。该片被认为是一部艺术性纪录片。
1961年冬,羽奇开始了拍摄《猫头鹰值夜班》 (又名《不平静夜》) 的筹备工作。在这以前,他看过不少外国的优秀生物影片,如苏联的《在北冰洋上》 、法国的《静静的世界》、匈牙利的《獴岛》等等。他想,外国能拍出这样难度大却引人入胜的影片,我们为什么不能下大功夫,拍一部难度大而又有科学价值的影片呢?这年冬天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拍摄了《猫头鹰值夜班》全片。
后期经历
在
十年动乱中,他却为此吃足了苦头。由于他和摄制组的同志曾用过 “为猫头鹰翻案”的字眼,此话竟被无中生有地诬为搞政治翻案,因而对羽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批斗。
粉碎“
四人帮”之后,当重新放映《猫头鹰值夜班》时,羽奇心情十分激动,他发表了题为《让猫头鹰飞出牢笼》的文章, 畅抒了他要继续为
科教片事业多做贡献的心愿。羽奇早在 1963 年就任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那时他自己还搞创作,担任影片导演。粉碎“
四人帮”后不久,羽奇重返上海科影厂任厂长。
在十年动乱中,上海科影的创作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羽奇走马上任之后,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他团结厂里的其他领导和同志们,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创作上做到从思想上拨乱反正,逐步把
科教片的创作生产引上轨道, 尤其重视如何提高科教片的质量。 羽奇当厂长了,可是,你不容易在厂长办公室里找到他。他每天很早到 厂,除去开会、看剧本,常常跑到摄影棚或创作部门,那怕只是去走一走, 看一看。有时,他也具体帮助解决拍摄中的实际困难,指导具体的拍摄工作。 羽奇抓影片质量,一是把住剧本关、样片关;二是抓得具体细致,努力帮助 创作人员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例如,在讨论通过《试管苗》、 《鲤鱼》剧本时,他提出将计划创作动画的镜头改为实景拍摄,即使影片更 加生动,又缩短了拍摄时间。再如,在影片
《以螨治螨》的拍摄中,由于温 度问题带来困难,需购置空调设备,羽奇得知后,及时批准增添设备,保证 了影片顺利拍摄和影片的质量。 羽奇只要有时间,他就审看部分的、或全部的样片。
编导们也乐意早让 他审查样片,听听他的意见。他每次看了样片后,都要从影片的结构到镜头 的调整、删节,甚至对一句解说词提出具体的意见,有时还到剪接台上去“拉片子”调整镜头,帮助
编导反复推敲、修改,等等,对编导们起到参谋的作 用。
其他信息
这些年来,上海科影厂的中青年
编导和其他创作人员逐渐成了创作的骨干力量。羽奇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平,一方面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大胆
创新;一方面组织
编导们进行业务学习,请一些同志为他们上课,提高他们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增强他们所必须的科学常识。每到年初和年终,总是要空 出一段时间,召开创作会议,并动员全厂职工开展评选优秀影片活动,让大家结合一年的影片创作,畅所欲言,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两分法,更上一 层楼”。这几年,每年产量都有所增加,影片的艺术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荣获电影“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面对这些成绩,羽奇并未感到满足,他谦逊而又认真地说:“不行啊,影片的艺术质量、科学和思想水平还不高,有些旧的条条框框还未打破,影片拍得太长,太呆板……”显 然,在他的心中,艺术创作是没有止境的,必须坚持不懈地前进。 羽奇自己
编导过二十几部
科教片。他现在除任上海科影厂厂长外,还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秘书长职。他的工作担子较重,虽已年近花甲,但
精力充沛,壮志不已,还准备到大自然中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拍摄几部普及生物知识的科教影片。
从影精神
《淡水养鱼》这部电影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他带领摄制组来到
浙江省菱县,日夜紧张地投入准备和拍摄工作。影片中需要有青鱼吃螺蛳、草鱼吃草的水下镜头。 当时,这类的镜头都是通过水箱玻璃进行拍摄,摄影机守候在水箱旁,一次又一次都未拍摄成功。羽奇深深懂得,要在影片中拍到人们通常情况下看不到的珍贵镜头,不抱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他努力克服初到南方语言不通的困难,深入群众,访问渔民, 有时接连几个凌晨到镇上茶馆去物色老渔民“
演员”。在渔民的协助下,他们终于成功地拍摄了预想不到的镜头。由于羽奇从事过
戏剧和
故事影片的创作活动,他在导演
科教片时,总是认真地作导演阐述,有时还画出镜头图, 同和他合作的摄影师商量,创作上
精益求精,有所追求。他尤其注意群众演 员的挑选和解说词的生性,在
科教片蒙太奇运用上也很讲究。《淡水养鱼》 的创作成功,反映了羽奇善于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地阐述科学技术知识的道 理,以及他的生动、细腻、清新、流畅的导演风格。
1961 年冬,他得知
复旦大学生物系黄文几教授通过科学考察,掌握了猫头鹰捕食老鼠,证明它是应当受到保护的益鸟的资料,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把这一科学研究成果搬上银幕,为猫头鹰的坏名声翻案,同时,也是向人民群众进行一次破除迷信,宣传
科学知识的教育。 羽奇等随
黄文几教授出入于深山丛林,在茫茫黑夜中,他们伏卧在潮湿的灌 木丛中,仔细观察猫头鹰的行踪和生活习性。一定要拍摄猫头鹰夜间生活情 景的愿望,更强烈地冲击着羽奇的心头。但是,当他们真的要进行电影拍摄 时,困难就来了,甚至是遇到了几乎无法克服的大难题。因为猫头鹰的习性 是昼伏夜出,最怕光亮,而拍电影都是离不开光的。怎么办?羽奇发挥摄制 组全体同志的智慧,想出了人工驯化猫头鹰的办法。他们花了一年零四个月 的时间,硬是把“
睁眼瞎”猫头鹰驯化成不怕光、不怕人,能在水银灯下作 精彩表演的动物“
演员”了。羽奇同摄制组的同志们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 不平静的夜晚,终于拍到了猫头鹰捕捉和吞食老鼠的镜头。这一极其珍贵的 罕见镜头,曾使许多来访的科教电影界的国际友人叹为观止,盛赞不已。曾 有一位
法国电影导演举起
电影摄影机,对着银幕拍摄了《猫头鹰值夜班》全 片。他对羽奇说,他一直想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却没有取得成功。
个人荣誉
《淡水养鱼》曾荣获文化部 1949——1955 年优秀
科教片一等奖金质奖章;1956 年,该片又获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国际科教片电影荣誉奖。
《
桂林山水》1956年,他带着这部影片参加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九届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并获得优秀
纪录片奖。不久,该片又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博览电影节上获短片铜质第二奖章。
《猫头鹰,值夜班》是羽奇编剧、导演的一部杰作,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并获得文化部1958——1963 年为农业服务奖。
羽奇在从影生涯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他的作品很受关注,作品中有的荣获电影“
金鸡奖”和文化部“
优秀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