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
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
浆细胞,而浆细胞是
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
淋巴瘤的范围。WHO将其归为
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
浆细胞瘤。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
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
免疫球蛋白或
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
溶骨性损害、
高钙血症、
贫血、
肾脏损害。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现各种
细菌性感染。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
男女比例为1.6:1,大多患者年龄>40岁。
分期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贫血、
骨痛、
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
高钙血症、
淀粉样变等。
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
瘤细胞分泌
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
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
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
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
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贫血和出血
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晚期可出现
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症状。
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
颅内出血。
肝、脾、淋巴结和肾脏病变
肝、
脾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器官肿大或者异常肿物需要考虑
髓外浆细胞瘤或者淀粉样变。
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可出现
肢体瘫痪、
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多发性骨髓瘤多见细菌感染
亦可见
真菌、
病毒感染,最常见为
细菌性肺炎、
泌尿系感染、
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容易发生,尤其是治疗后免疫低下的患者。
肾功能损害
50%~70%患者尿检有蛋白、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出现
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
高尿酸血症,可形成
尿酸结石。
高黏滞综合征
可发生
头晕、眼花、
视力障碍,并可突发
晕厥、
意识障碍。
淀粉样变
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包块或浆细胞瘤
有的患者可以出现
肿块,肿块直径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可以是
骨性肿块或
软组织肿块,这些肿块
病理检查多为浆细胞瘤。一般认为合并软组织肿块或浆细胞瘤的患者
预后不良,生存期短。
血栓或梗塞
患者可出现
血液透析造瘘管梗塞、
深静脉血栓或
心肌梗塞等表现,发生的原因与
肿瘤患者易栓及高黏滞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检查
生化常规检查
血清异常
球蛋白增多,而
白蛋白正常或减少。尿
凝溶蛋白(又称尿
本周氏蛋白)半数阳性。
在患者的
蛋白电泳或M蛋白鉴定结果中会出现特征性的高尖的“M峰”或“M蛋白”。故常规
生化检查中,若球蛋白总量增多或蛋白电泳中出现异常高尖的“M峰”,应到血液科就诊,除外骨髓瘤的诊断。
血常规检查
骨髓检查
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多≥10%,为形态异常的原始或幼稚浆细胞。
骨骼X线检查
可见多发性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缺损区或
骨质疏松、
病理性骨折。
对于MM患者的骨损害,一般认为CT、核磁共振(MRI)等发现病变的机会早于X线检查;这些影像学手段检查对骨损害病变的
敏感性依次为:PET-CT>MRI>CT>X线。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生物学检查
骨髓染色体17p13缺失,和/或t(4;14)和/或t(14;16)异常,往往提示高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特别是用CD138(在大多数
骨髓瘤细胞表达阳性)
磁珠纯化后的FISH即iFISH检查,更能提高检验的阳性率。这一检测已被用于2015年新修订的国际
预后分期系统(R-ISS分期系统)中。
血清游离轻链检查
较普通的血或尿轻链检查敏感性高,已被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专家定义为严格
完全缓解(sCR)的疗效标准。若MM患者治疗后,血清游离轻链由阳性转为阴性,其疗效为严格完全缓解。
诊断
(一)
世界卫生组织(
WHO)诊断MM标准(2001年)
1.主要标准
(1)骨髓浆细胞增多(>30%)
(3)M-成分:血清
IgG>3.5g/dL或IgA>2.0g/dL,
尿本周蛋白>1g/24h。
2.次要标准
(1)骨髓浆细胞增多(10%~30%)
(2)M-成分存在但水平低于上述水平
(3)有溶骨性病变
(4)
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50%以上:IgG<600mg/dL,IgA<100mg/dL,
IgM<50mg/dL。
3.诊断MM要求
①具有至少1项主要标准和1项次要标准;②或者具有至少3项次要标准而且其中必须包括其中的(1)项和(2)项。患者应有与
诊断标准相关的疾病进展性症状。
(二)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关于MM诊断标准(2003年)
1.症状性MM
(1)血或尿中存在M-蛋白
(3)相关的器官或组织损害(终末器官损害,包括高钙血症、肾损害、
贫血或骨损害)
2.无症状MM
(1)M-蛋白≥30g/L
(2)和/或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10%
(3)无相关的器官或组织损害或无症状
IMWG的专家认为,无症状MM患者,即使诊断了MM,在出现高钙血症、肾损害、贫血或骨损害这些终末器官损害前,可以对患者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了高钙血症、肾损害、贫血或骨损害这些终末器官损害之一,既要开始进行治疗。
鉴别诊断
某些
慢性疾病(如风湿系统疾病、慢性
结核感染、
肾病、
慢性肝病等)或
淋巴瘤等可引起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和意义未明单克隆
丙球蛋白血症(MGUS),需要与MM进行鉴别诊断;此外,一些严重
骨质疏松或低磷性
骨病或
转移癌需要与MM的
骨质破坏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1)一般情况下,无症状MM患者,无需治疗;症状性骨髓瘤才开始治疗。
(2)对高危的无症状MM患者80%可在2年内转化为MM,可
早期治疗干预。
高危的无症状MM的定义为:①骨髓中异常浆细胞≥60%;②
肌酐清除率<40ml/分;③血清游离
轻链比值≥100;④骨骼
影像学检查出现以下活动性病变证据:
核磁共振(
MRI)≥1个以上骨损害;
PET-CT阳性;全身
低剂量CT发现>5m的骨损害。
一般治疗
(1)血红蛋白低于60g/L 输注红细胞或必要时皮下注射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4)高黏滞血症 原发病治疗,必要时临时性
血浆交换。
(5)肾功能衰竭 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血液透析。
(6)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对
反复感染的患者,定期预防性
丙种球蛋白注射有效。
化疗
常用药物包括:①靶向药物 目前主要为蛋白酶体抑制剂(
硼替佐米、
卡非佐米)和
免疫调节剂(
沙利度胺、
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2种;②传统化疗药物 包括马法兰、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③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
常用的化疗方案组合为: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或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或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属于传统化疗方案)。
已证明,含有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新药的方案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化疗方案。故MM患者应尽量采用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新药的方案治疗。
(1)适合做自体移植的患者 采用不含马法兰的联合方案,避免其对
造血干细胞的损伤;
(2)不适合做自体移植的患者 如年龄大于65岁老年患者,传统药物可选用含马法兰的联合方案。
造血干细胞移植
所有有条件的患者均推荐进行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年轻高危的患者可以酌情考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放疗
预后
1.某些
染色体异常:例如13号
染色体缺失,17p13缺失,14q32异位等。
6.高龄:年龄大于75岁。
9.血浆可溶性IL-6受体水平。
相关资讯
2022年2月28日,传奇生物靶向B细胞成熟
抗原(BCMA)的
CAR-T疗法
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正式获
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这是首款获得FDA批准的国产CAR-T细胞疗法。这款药物的获批也是继百济神州
泽布替尼之后中国创新药国际化取得的新里程碑和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