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三鼎甲亦称
京剧老生三杰。在京剧的形成与成熟时期先后出现了两组(各三位)
杰出的老生行表演
艺术家,领袖剧坛,彪炳菊圃,对
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突出的推动作用,被时人称为京剧三杰(
三鼎甲)。
老三鼎甲
老三鼎甲也称前三鼎甲或老生前三杰。指
京剧形成初期活跃在舞台上的三位杰出艺术家
程长庚、
余三胜、张二奎。
程长庚是三庆徽班的班主,其演唱沉雄高亢,声情交融,兼擅昆、黄而尤精于徽调,是合徽、汉、昆之美而为
京剧奠基的的艺术大师;
余三胜原为汉调名角,进京后搭春台徽班为其挑梁老生,以嗓音醇厚,唱腔旋律优美著称,他冶徽、汉于一炉而独具汉韵,给京剧的唱、念规范树立了以“湖广韵”我基础的圭臬;张二奎自幼居京,成名后为四喜徽班头牌老生,其演唱洪亮坚实,气足腔劲,在吐字发声上于徽、汉基础上吸收了不少秦腔(梆子腔)的技巧和
北京的语调,为皮黄戏的京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时人以他们三位不同的演唱艺术风格而分别呼之为“徽派”(
程长庚)、“汉派”(
余三胜)、“京派”(亦称“奎派”,指张二奎)。这也是
京剧史上最早出现的三个流派。
程长庚
(1811年 ----1880年),
安徽省潜山人。
程长庚幼时即入三庆班,1822年随父北上京城,以《文昭关》、《战长沙》而崭露头角,后任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之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
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所演《文昭关》中的伍子胥、《战长沙》中的关羽,都为时人称道。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清湛,备受同行的推崇,自道光至咸丰年间,任三庆班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都受他的提携,对于
京剧的形成和早期发展贡献很大。
余三胜
(1802年----1866年),
湖北罗田人,清道光时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年)入广和成班。他的演唱以汉调为基础,融合徽调、昆曲、梆子腔,吐字以湖北音为主,在当时被称作“汉派”或“余派”。
他的嗓音洪亮,运用自如,行腔圆润流畅,婉转缠绵,以擅唱“花腔”着称。他演出的《战樊城》、《定军山》等剧目为后人所效仿传唱。在从徽、汉合流,向
京剧嬗变的过程中,很有贡献,尤其在唱腔上的创造、革新,对谭鑫培影响很大。
张二奎
(1814年-----1864年),
北京人。起先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后正式加入和春班,曾为该班班主,后入四喜班为首席老生演员。他的唱功平稳宽亮,多用
北京字音,吐字清晰,咬字坚实,自成一格。
他的扮相雍容端庄,擅长扮演帝王贵胄一类角色,如《打金枝》、《金水挢》等。由于他的演唱夹以京音,时称“京派”或“奎派”。
新三鼎甲
新三鼎甲或称后三鼎甲或老生后三杰、小三杰。指
京剧成熟时期的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他们都曾立雪
程长庚之门,而以谭鑫培成就最高。他出自汉调世家而拜程学徽调皮黄,因而在艺术上既具备徽派的筋骨,又融入了汉派的风韵,兼收并蓄,融会众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生表演艺术体系。
他的唱腔感情充沛,入情入理而又曲情丰富,旋律优美;唱念音韵以湖广韵(鄂音)为准绳;表演艺术以其具备深厚的武功根底而又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故而既有高度的技巧性,又极其自然贴切,不温不火,文武兼擅。谭鑫培的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因而他的艺术可以说是
京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孙菊仙则在学程(长庚)的基础上接受了张(二奎)的较多影响,以唱腔宽洪高亮、大气磅礴而又古朴无华为其特色。汪桂芬原为
程长庚的琴师,多年熏染,颇得程之神髓,演唱高亢浑厚,雄劲壮美。
新三杰中,谭鑫培对后世影响最大,老生行中几乎达到了“无腔不学谭”的程度。以后陆续成名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麒(麟童——即周信芳)、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各老生流派,可以说无一不是直接间接地在谭鑫培的艺术基础上各自发展演化而成的。当然,麒、马、高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孙菊仙的某些影响。相对地说,汪桂芬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一点。
谭鑫培
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随父到
北京,入金奎科班习艺,学老生。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
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当时的“老生三杰”中,
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胜;
汪桂芬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胜;谭鑫培不取孙、汪的实大声宠、满宫满调的实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同一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三人演来,各有特色。谭的唱腔不但集
程长庚、
余三胜、
张二奎、王九龄、
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用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他还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谭鑫培在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唱腔资料有百代公司灌制的唱片7张半和
陈彦衡整理的《谭鑫培唱腔集》3册,收《空城计》等10个剧目。
谭鑫培为
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
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
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
汪桂芬
汪桂芬,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又号叔坪,又号晏亭,小名惠成,绰号汪大头;清代潜山人。年四十七岁。
幼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兼习老旦,变声后投樊景泰门下改习文场胡琴,曾代师为
程长庚操琴。清光绪六年(1880)嗓音恢复,搭春台班,有“长庚再世”之誉。
他继承了
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成为“汪派”。
汪桂芬嗓音高亢浑厚,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歌声响遏行云,发音吐字饱满,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其唱腔激昂雄劲,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绪,演唱悲剧性故事或悲剧性人物时,着力突出其壮美的一面,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悲凉凄苦的感情,如《文昭关》的伍子胥和《骂曹》的祢衡。
汪桂芬习用的唱腔和板式常有别于其他派别,如《武家坡》中“在营中失落了一匹马”一段,各派均唱西皮原板,汪桂芬则采用西皮散板,来状写薛平贵试探王宝钏时边窥测其心理,边随机应答的情景。
汪派常演的剧目极多,代表作有《长亭会》、《文昭关》、《战长沙》、《让成都》、《华容道》、《天水关》、《捉放曹》、《骂曹》、《朱砂痣》、《三娘教子》、《群英会》、《取帅印》、《双狮图》等,还有一部分老旦戏,如《打龙袍》、《钓金龟》、《游六殿》等。
孙菊仙
孙菊仙,名濂,一名学年,字菊仙,号宝臣,外号孙一啰;天津人。生在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自幼悟性很强,喜好音律、戏曲和武术。1858年十七岁时考取了武秀才,当再考武举人落榜后,愤而投军从戎。1861年二十岁的孙菊仙投奔清军陈国瑞的部下,参与了镇压太平军的战役。1867年转到英西林的军队服役。因功保至游击,获三品衔。后来,英西林因涉及某案,被革职,孙菊仙由此弃官来到
北京,开始了他近七十年的
京剧演唱生涯。孙菊仙从少年时代就非常喜爱
程派京剧艺术,来到
北京后,便投奔到同治年间最著名的京剧老生
程长庚的门下学习京剧。他先是做
票友,后来正式进入梨园界,最早进入的是祝成班。由于他具有歌喉洪亮、行伍出身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善于揣摩,融会各家之长,独具一格,很快红遍京城,成为各戏班争聘的名角。
孙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世称“孙”派,得
程长庚亲炙;又接受了
张二奎的影响,继承了程、张两派演唱直腔直调、不尚花梢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孙菊仙嗓音宽厚高亮,音量极大,每一放歌,浩瀚洪阔有如雷鸣。唱腔古朴雄壮,不事雕琢,磅礴充沛而少转折,长腔也不常见,虽粗服乱头却别具魅力,真挚朴实感染力强,令听者动容。孙菊仙的念白,吐字饱满,有棱有角,间有天津方音,又吸收了王九龄既上口、又接近口语的念法,铿锵有力,爽朗风趣,无作戏痕迹。
孙菊仙在新三杰中属守旧类型,但也有所创造。他的唱、念纯以气胜,并且善于通过气息的放与收、音量的大与小、声调的高与低、节奏的疾与徐、行腔的曲与直等方面的对比,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取得感人的效果。
常演剧目有《雍凉关》、《七星灯》、《搜孤救孤》、《搜府盘关》、《完璧归赵》、《马鞍山》、《卧龙吊孝》、《胭粉计》、《善宝庄》(即《敲骨求金》)、《雪杯圆》、《骂杨广》、《洪羊洞》、《三娘教子》及《四进士》等。孙派艺术的直接传人不多,
双阔亭、
时慧宝分别继承了他的高亢挺峭和低回浑厚,天津票友王竹生、李东园等学孙也有似处。他的唱腔、唱法、念白诸方面的特色大多被后来的一些名家吸收,如
麒派得其粗豪苍劲,马派取其风趣自然,高派派传其慷慨奔放,甚至刘派也取法于他的悲壮激昂。
孙菊仙的特色唱腔在丑行演员萧长华的唱段中也有所体现。
1886年
孙菊仙被招入清宫的升平署,在宫廷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
孙菊仙的京剧表演艺术甚受慈禧太后的称赏,被赐予三品顶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京城的寓所被毁,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从事演出和经营剧班十余年。
孙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沪的天津商人的赞赏,因为同里关系,亲切地称呼他“老乡亲”,此后,这个称呼逐渐在各地叫响,即使演出的海报、戏单上也以此相称。辛亥革命后
孙菊仙回到了
北京,自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就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但是对水旱赈灾、养老恤孤之事却乐而为之,至老不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年的
孙菊仙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津。返津后,他始终关注着家乡
京剧艺术的发展,重视培养京剧人才。积极参加天津
票友界的活动,经常到票房清唱。
孙菊仙与当时主持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的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在戏剧改革方面志趣相合,曾在草厂庵共同组织
京剧团体 ——鹤鸣社。
汪桂芬与谭鑫培、
孙菊仙并称程门三杰,此三人中孙菊仙年龄最大,谭鑫培次之,汪桂芬最小,但他去世最早,因而对他的文字记载也比较最少了。汪派唱工要求嗓高气足,传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凤卿、郭仲衡,私淑者是
汪笑侬。老旦
谢宝云、花脸刘永奎亦曾学汪。此外,
北京票友邓远芳和天津票友
刘叔度、刘贯一(
刘永奎子)等也有一定成就。
地位
京剧形成和成熟时期的前、后三杰都是老生行演员,反映了早期京剧一变以前秦腔(
魏长生,花旦)、徽调(高朗亭,旦)以旦为主的风格;顺应时代的需要,开辟了崭新的戏路子,形成了擅演帝王将相、国仇家恨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已成为
京剧艺术的基本风格,至今犹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京剧的其他行当,特别是旦行也很快兴盛起来,为京剧增添了新的色彩。
京剧的初期在
北京的舞台上是以唱旦脚戏为主的。自从出现了老生“三鼎甲”以后,使得
北京的
京剧舞台上改为以演老生戏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