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派是由一代宗师
周信芳创建的麒派是我国南派老生的重要流派。京剧界常有“北有
梅兰芳,南有周信芳”和“南麒
北马”之谓。
创始人
周信芳 (1895—1975),演员、导演、编剧、监制、麒派艺术创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艺名
麒麟童。故乡浙江
慈城(原名
慈溪),是一个拥有12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曾孕育了519名进士。
周信芳的父亲
周慰堂亦为
京剧演员,曾在京剧春仙班演二路旦,艺名金琴山。周信芳6岁随父在杭州
搭班,从陈长兴练功学戏,7岁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演娃娃生。1907年起用麒麟童艺名,演老生。1908年到北京
喜连成科班带艺人科4年,在此期间曾入宫为慈禧太后演出。青少年时期辗转于
烟台、天津、东北等地演出,1912年返沪,先后在迎贵仙茶园、
新新舞台、
丹桂第一台等剧场演出,直至1923。以后两度赴北京演出。
1920年,他初次接触电影,由
杨小仲导演,但只拍摄了默片《琵琶记》中的两个片断,而最后还是没有完成。
他1924年回上海,先后在
更新舞台、
大新舞台、
天蟾舞台演出,排演
连台本戏,对
京剧艺术作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其中有些较好的段落,后来成为单独演出的剧目。
周信芳1927年参加
南国社(话剧),与
田汉、徐悲鸿、
徐志摩、
郁达夫等进步文化人士及话剧界人士颇多交往。1929年为电影《
小霸王张冲》上、下集担任编剧。1932年,组织移风社北上演出3年8个月后回南方。1937年又到天津演出,抗日战争爆发由天津返上海积极投身各项救亡活动,负责上海
京剧界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同年,重组移风社,并包下
卡尔登大戏院连续演出了《
明末遗恨》《香妃恨》《徽钦二帝》《
文素臣》等剧,具体剧院业务由夫人
裘丽琳主管,并采用与剧院7/3分帐的方法,在京剧界属首次。其中《文素臣》一剧,由电影导演
朱石麟编剧,它是一出重气节、反屈辱的独具风格的新型京剧。此剧上演之后,上海各种剧种如
沪剧、评弹和电影等相仿上演,1939年因此被称为“文素臣”年。
1937年,他与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演员
袁美云拍摄了京剧电影《斩经堂》。
因《徽钦二帝》剧中抨击了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汉奸,激励了人们的抗日热情,立即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
周信芳不顾敌人的恐吓,积极准备编演新戏《文天祥》《史可法》,并在舞台两侧挂出戏的一对大幅预告,虽未能演出,却一直挂到剧社被迫解散。
1943年周信芳被选为
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支持京剧界进步组织
艺友座谈会的活动。1944年接办
黄金大戏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戏院曾为
文艺界进步人土集会场所。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得识周恩来、郭沫若、
夏衍、
于伶等。他对社会之不平反应强烈,先后发起参加了“反对艺员登记”、“抗捐抗税”、“反内战签名”等爱国民主运动,并拒赴电台演唱所谓“戡乱”节目。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他在
天安门城楼上与国家领导人共同主礼了开国大典。
1950年9月,任
上海市
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1951年任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冬,任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副总团长,赴朝鲜劳军。1955年任
上海京剧院院长。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
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演出。
周信芳一生上演过近600出戏,其中以连
本戏为主,这也是世界级演员中有此记录者。代表剧目有《
打渔杀家》《
打严嵩》《
四进士》《
投军别窑》《
乌龙院》《
萧何月下追韩信》《
徐策跑城》《清风亭》《
明末遗恨》《
义责王魁》《
海瑞上疏》等。
他既全方位地表达了京剧传统,又吸收
地方戏、电影、话剧、
芭蕾舞、
华尔兹、探戈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精华,对传统京剧加以创新,被公认为京剧海派代表人物。他吸取了
谭鑫培、
孙菊仙、
汪桂芬、
汪笑侬、
夏氏兄弟、
潘月樵、
王鸿寿、
沈韵秋、
李春来、冯子和、
刘永春、苏廷奎等前辈的艺术特点,又经常与许多同辈名家合作,在交流与借鉴中融会贯通,独创一格。嗓音带沙但中气足,恰好形成了麒派的基本特色,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善用
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也是麒派艺术的根基,使人物在塑造性格和表达感情上达到
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
周信芳不但精通表演艺术,而且是编、导全才。自编和与人合编的剧目不下120出。1925年首开京剧导演先河,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到京剧中来,成为首个将“导演制”用于
中国戏曲的艺术家。从《汉刘邦》开始,他主演的剧目基本上由自己导演,直到解放后主演的《义责王魁》《澶渊之盟》等,一些
传统戏也经过他导演加工。他作为导演,不断修改剧目,是他对编、导、演的艺术整体的追求。
周信芳强调表演艺术的统一性,重唱、念、做、打的综合整体。早在30年代就已提出戏剧是“现时代的宣传利器。”要求演员通过加强自身
审美修养,塑造真善美统一的人物形象。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进行戏曲改革,加工锤炼一批麒派剧目。他还亲自率团到工厂、农村、部队作巡回演出和各种类型的演出。
周信芳的著作有《周信芳文集》《周信芳戏剧散论》,有关周信芳艺术的专著有《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
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以及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摄制
戏曲影片有《琵琶记》(片断)、《
斩经堂》《
宋士杰》和《周信芳舞台艺术》(包括《
徐策跑城》《下书·杀惜》)等。研究周信芳艺术的专著有《谈麒派艺术》《周信芳艺术评论集》及其续编等。
作为一个艺术家,周信芳以自己的表演艺术感染力及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了几代演员与观众。周信芳所处的动荡时代和他对时代的态度,决定了他所选择和编演的剧目——具有忠、孝、节、义的元素,人物爱憎分明、大义凛然。
周信芳的艺术风格,留给后人的,是正气、正义以及面对强权不妥协的宝贵
精神财富。
国家多个单位曾于1955年及1961年先后为周信芳举办舞台生活50年纪念及60年纪念活动,其后又于1994年底1995年初举行盛大的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同时将周信芳骨灰迁葬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园,立塑像供后人凭吊。
周信芳在爱妻
裘丽琳受难而逝8年之后于1975年3月8日在上海与世长辞,他育有子女共9人。
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七岁登台献艺,直到“文革”中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舞台生涯六十多年,是艺龄最长的一位京剧艺术家。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创造的“麒派”是中国
民族文化艺术中光彩夺目的奇葩!他一生硕果累累,所演剧目达五、六百出之多。行当涉及之广、戏路之宽,为京剧界少有。除旦角戏不演外,老生、武生、小生、红生、花脸等都演过;技艺上是文、武、昆、乱不挡。任何一出戏拿出来都有其精彩独到之处。周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编、改编、整理、移植的剧目差不多有一、二百出,中国京剧史上,正如许多专家指出的,老
生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谭鑫培、
余叔岩、
周信芳、
马连良。他们的成就和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而且远远超出了生行的范畴。
引起关注
近年来流派艺术渐显式微,发展很
不平衡。为保证流派艺术传承发展,有关部门开设“
京剧流派传承班”,以加大流派人才的培养力度。麒派艺术虽是上海京剧的一面旗帜,但当今能够登台表演者只有寥寥数人,能带徒传授者越来越少,麒派剧目也严重流失。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麒派老生仅上海的
陈少云和
吉林的
裴咏杰两人。作为麒派艺术大本营的上海,唱麒派的也仅陈少云一枝“独苗”。陈少云表示,人们往往对麒派有种误解,认为嗓子不好的人才去学麒派,其实麒派艺术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唱念做打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学麒派并非易事。
流派特点
麒派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高难度的唱念做打来刻画人物,所以发扬麒派艺术是时代的需要。
周信芳结合了扎实的京剧功底和锐意的
创新精神,变沙哑的嗓间为苍劲浑厚的独特唱腔,他以力为美,善于运用“膛蟒”、“抖髯”等外部动作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
念白中既运用程式又很注意生活化,表演富有
节奏感,对舞台有很强的控制力。麒派艺术对于当下京剧传承有重要价值。
麒派扩展
麒派活动
“麒派精粹剧目展演”于2009年10月31日登陆梅兰芳大剧院,
陈少云、
尚长荣联袂演出《打严嵩》。对于很少进京的麒派来说,此次演出堪称盛事,但也让人不得不注意到它正在遭遇的传承危机:全国能够登台演唱的麒派演员不到十人。
麒派影响
由
周信芳所创建麒派不仅是京剧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对其他行当、其他
戏曲剧种的
表演艺术也有较大影响。
真正麒派
因为无人能接过大旗,
陈少云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他说,麒派传承之难在于它很难靠一板一眼地模仿来学习,麒派的精髓也不是像人们误解的那样“挤哑了嗓子就能学”,而是要走进人物内心来塑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