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壤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能够形成
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即
荒地。中国的土地资源中耕地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
概念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壤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1)必须有平坦的地形,或者在坡度较大的条件下,能够修筑
梯田,而又不至于引起水土流失,一般超过25°以上的陡地不宜发展成耕地;(2)必须有相当深厚的土壤,以满足储藏水分、养分,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之需;(3)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以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对热量和水量的要求;(4)必须有一定的抗拒
自然灾害的能力;(5)必须达到在选择种植最佳农作物后,所获得的劳动产品收益,能够大于劳动投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凡具备上述条件的土地绍过人们的劳动可以发展成为耕地。这类土地称为耕地资源。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进: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荒地。
耕地总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新开荒且已种植的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三年以上的“
海涂”、“
湖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因灾害或其它因素,虽然当年内未种植农作物但仍可复耕的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
桑树、果树和其它林的地;年年进行耕耘种草的地。不包括:因灾害或其它因素,已不能复耕的地;弃耕、休闲满三年的地,或者虽不满三年,但已经成为荒地的土地;不进行耕耘,净地种植牧草已成为永久性草地的土地;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辅林地、
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以
混凝土等铺设的
温室、玻璃室,导致栽培的植物体与地面隔绝的基地。
分类
1、根据耕地性质,耕地总资源又分为常用耕地面积和临时性耕地。
常用耕地:是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土地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和虽然土地条件较差,但能正常收获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用耕地。常用耕地作为我国基本的、宝贵土地资源,受到我国《
土地法》严格保护,未经批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占用。
临时性耕地:又称“帮忙田”,是指在常用耕地以外临时开垦种植
农作物,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以及在废旧矿区等地方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的成片或零星土地。根据我国《水土保护法》规定,临时种植农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在其它一些地方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易造成水土流失及沙化的土地,也要逐步退耕。因此,我们又可称这部分临时性耕地为待退的临时性耕地。
2、根据耕地当年利用情况可分为当年实际利用的耕地和当年闲置、弃耕的耕地。
当年实际利用的耕地:指当年种植农作物的耕地。
当年闲置、弃耕的耕地:指由于种种原因,当年未能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包括轮歇地、
休耕地、因干旱、洪涝及其它自然和经济原因农民未能种植农作物的耕地。
3、根据耕地的水利条件,可分为
水田和
旱地。旱地又分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水田: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
水稻、
莲藕、
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仍计为水田。
旱地:指除水田以外的耕地。旱地包括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水浇地:是指旱地中有一定水源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由于雨水充足在当年暂时没有进行灌溉的水浇地,也应包括在内。没有灌溉设施的引洪淤灌的耕地,不算水浇地。
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是指没有固定水源和
灌溉设施,不能进行正常灌溉的旱地。
简介
中国耕地资源
中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上继
俄罗斯、
加拿大之后居第三位。中国的
土地资源中耕地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
(一)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
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
耕地面积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有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大洋、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
综合
气候、
生物、
土壤、
地形和
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其中涝洼地有约400万公顷,盐碱地有约40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670万公顷。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二)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
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在第三章第三节中已有阐述。
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至2012,年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
世界耕地资源
世界耕地资源的数量正在减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
世界上现有耕地13.7亿公顷,但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的45年中,由于农业活动、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而造成中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地达12亿公顷,约占地球上有植被地表面积的11%。据UNEP统计,世界旱地面积32.7亿公顷,受沙漠化影响的就有20亿公顷,占61%之多。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土地丧失经济价值。
沙漠化威胁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8亿多人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壤侵蚀问题,每年流失土壤达250亿l,高出世界上土壤再造速度数倍。全世界每年由于水土流失损失土地600万-700万公顷,受土壤侵蚀影响的人口80%在
发展中国家。全世界12亿公顷中度、严重和极度退化的土壤中,亚洲面积第一位,占全世界的37.8%,其次为非洲,占世界的26%,第三位是欧洲,占全世界的13%。从本区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看,中度以上退化率最高为中美洲和墨西哥,退化率为24%,其后为欧洲(17%)、非洲(14%)和亚洲(12%)。
关联产品
全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产品
数据简介
基于Landsat TM数字影像(以地形图纠正),采用全数字化人机交互遥感快速提取方法,建立耕地资源数据集,同时做成多种尺度栅格数据。此数据配合野外实地验证保障其精度,数据质量良好,数据格式为ARC/INFO grid及Coverage,其中包括二级类,分为水田、旱地等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它是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推出的土地资源类系列数据产品之一。
遥感卫星信息源
源数据名称:LANDSAT TM/ETM
分辨率:30m
时间尺度: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
保护
一、要严格执法,加强管理。健全农田基本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的保护。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每份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农业持续发展,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1年确定了每年6月25日为
全国土地日,1994年发布《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87年耕地保护写进了《刑法》,这一切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对耕地保护的重视性。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基层措施不得力,土地浪费现象依然很严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措施,确保每一分耕地都能合理利用;要认真贯彻《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法》,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要强化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计划管理,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许可证、转用市批、耕地保养等制度,真正做到依法切实保护耕地;在执法管理上,土地部门可模仿“计划生育”突击执行形式,每年抽调农业、土肥专家突击对耕地的面积和质量保护进行突击检查,对有问题的地方应严肃追查;在积极开发
后备土地资源上,实行“谁复垦,谁受益”的办法,调动开垦荒地的积极性,增加耕地,缓和人增地减的矛盾,实现耕地的收支平衡,真正使我省有限的耕地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良性轨道;划定农田保护区,是花钱少、时间短、见效快,切实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对耕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许可证,转用审批,耕地保养等制度。
二、要严格控制国家和集体基建用地。国家基本建设每年占用大量耕地,必须考虑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实要占的必须占一补一;合理规划乡村集体用地,乡村集体用地要制定长期规划,乡镇企业应合理布局,避免投资区、开发区、工业区盲目占用耕地;减少农民个人建房用地,农村建设应该实行统一规划,控制个人建设占地面积。同时挖掘旧村土地利用潜力,复垦废弃的村庄宅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村庄兼并。
三、努力复垦耕地资源,大力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应该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力度,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其尽快变成可以利用的耕地,同时应该加强土地整理,对田、水、村、路、沟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大约测算,仅这一项就可以增加2%~4%的耕地面积。同时要不断挖掘耕地的潜力,改善耕地的环境,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同时,农田水利设施仍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主要是旱涝灾害)不强。所以应该做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增加施有机肥、
秸秆还田、平衡施肥等来改良土壤质量,以此来提高耕地质量;可以推广引进先进的耕作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和灾后的复垦率;要依靠科技和各种投入,使耕地由粗放经营向
集约经营转变,以达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出效益的目的。
四、严格控制
人口增长,协调
人地关系。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和不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其对耕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地矛盾更趋突出。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将耕地与人口平衡纳入到计划体系中,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促使人地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
五、加强以改革土壤为中心的
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改造
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素质、质量和抗灾能力。为了提高耕地质量,发掘耕地的更大生产能力,要切实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淮北平原主要以防涝除渍为主,积极发展灌溉设施建设,尤其是要重视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主要以提高抗旱能力为主,大力发展电力灌溉,不断兴修已有的水利设施;沿江地区要搞好防洪防涝,皖南和大别山区要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抓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增加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要坚持用养结合,改良和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耕地素质要坚持走从农业大省转向农业强省的道路,以耕地为基础,与林、草、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耕地的培肥要有生态观念,坚持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结合,要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六、要合理地调整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化种植业结构,抓好作物布局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优化耕地利用结构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从而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围绕稳粮、扩经、扩饲作物比重,发展养殖业,开发名特优稀新产品的总思路,
因地制宜,通过间套作等技术,改革优化
耕作制度,发展多熟、高效种植,只有这样,才可使有限的耕地资源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集约化的经营水平。科技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最大潜力,也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出路,充足的资金是农业发展的保证。要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改变农业科技贡献率不足40%的状态。
七、建立健全耕地的
信息技术系统,开展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合理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为科学指导和宏观决策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贡献率持续的增长,建立耕地信息系统已刻不容缓,各个农业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地力监测,建立耕地质量跟踪信息,土地统计部门应建立耕地面积动态信息,耕地利用规划信息,使农业生产者能够从耕地信息系统中寻找到适合于本地农业生产的最佳方案,从而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优厚的回报。
八,与园林部门相协调,做到耕地与保护环境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