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伟,男,1975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河南南阳,全日制研究生,
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曾任上海大学文科处常务副处长、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研究方向
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泛亚电影、当代华语电影和影视
文化批评。
主要成就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创新与发展研究》、国家广电总局省部级社科重大项目《“互联网+”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创新》等多个科研项目。
专著《中国电影产业十年探察: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等,主编《泛屏与跨界:中国影视发展的新图景》《第六代导演研究》《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等。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近年来参与策划、监制作品有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和《大江大河》《破晓东方》《人生之路》等多部有社会影响力的电视剧。主创电视专题片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音像类专项奖。
所获荣誉
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第12、13、14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以及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奖。
社会任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特聘副主任委员。
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艺术批评分支副主编。
代表论著
代表论文
1.《从“戏台”到“站台”——读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叙事差异的视点之一》《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高教影视学会论文奖;并以《在代际的天空下——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美学比较分析》名称发表于《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5月20日,亦入选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
2.《娄烨论: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0月14日;
3.《
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
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17日转载;
4.《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3日;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年第7期全文转载;
5.《新生代影像传播出路何在》,《中国艺术报》2005年6月17日;
6.《百年中国电影的五幅面孔》,《
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
7.《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
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2月16日,亦入选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
8.《贾樟柯:让记忆有迹可寻》,《
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10日;
9.《世界性因素·细节现实主义·饥饿的象征:重读《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
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
10.《假如我是贾樟柯》,《
每日商报》2005年4月8日,《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4月15日;
11.《全球化语境下的“后东方”电影》,《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24日;
12.《影像“原乡”与民间化叙事》,《莽原》2004年第3期;
13.《海派电视与文化现代性》,《电视艺术》2003年第6期;
14.《都市民间与当代叙事的现代性》,《
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5.《亦“热”亦“冷”话“韩流”》,《
中国艺术报》,2005年5月20日;
16.《都市现代性的温情救赎》,《
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17.《却话巴山夜雨事》,《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18.《反思电影与文学的关联》,《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04.11.2;
19.《在精神局限与人文良知中追问生存真相》,
杭州师范学院2003年第4期;
20.《<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
新民周刊》2004年第2期;
21.《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
22.《世界之“眼”——写在世界电视诞生8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2005年40期;
23.《韩剧热播的理性之辨》,《
文汇报》2005年10月22日;
24.《世界·亚洲·中国——电影美学的反思与建构》,《
电影新作》2005年第4期;
25.《芥末给我带来了好运气——走近电影大师沃尔克·施隆多夫》,《
新民周刊》2005年2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9月23日;
26.《电影美学向何处去》,《
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
27.《面向“第三世界”的影像地图》,《电影新作》2007年第4期;
28.《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
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
29. 《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30. 《关于电影配额制度的访谈》,《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31. 《重绘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地形图》,《
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2期全文复印;
32. 《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
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1期收录;
33. 《从银幕配额制看韩国电影的发展》,《
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
34.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思考》,《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
35. 《将电视真人秀推向文化创意秀——国内真人秀产业发展之管窥》,《
南方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
36. 《动漫黄金季节背后的忧思》,《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
37. 《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
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9日;
38.《再见美国派,再见毕业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
39.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本救赎》,《香港电影双周刊》2006年第714期
40. 《好莱坞潜规则》,《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1日
41. 《启动泛亚电影共同体》,《文汇报》2006年11月5日
42. 《不动声色的冷静背后——评电影 <三峡好人>》,2006年12月9日
43. 《韩国电影二○○六:十字路口起点隐现——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影业观察》,《文汇报》2006年11月26日
44. 《大片神话何以为继——“黄金甲”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23日
45. 《寻找类型创新的黄金分割点》,《文汇报》2007年8月25日
46.《暧昧而游移的“无用”》,《文汇报》2007年10月27日
47.《国产动漫亟待破“门”而出》,《解放日报》2007年6月29日
48.《好莱坞盲点之外的全球影像扫描》,《
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
49.《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专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转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1.《钟惦棐西部电影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
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2.《电影写实美学的当代反思与“在地”诉求》,《
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2期全文复印
53.《华语电影文化、美学与工业的跨地域理论思考》,《
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54.《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视点之一》,《
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
55.《世界之“眼”与电视之辩》,《
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
56.《被广告绑架的叙事——谈<非常勿扰>》,《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9日
57.《泛亚视域中的家国模式与离散叙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8.《“后新生代”力量助推新电影节》,《
电影新作》2009年第1期
59.《当西方遇见东方:奥斯卡的途中转身》,《文汇报》2009年2月24日
60.《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
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
61.《“中间”,当仁不让的“中坚”》,《文汇报》2009年8月6日
62.《中国性与泛亚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
63.《通俗现代性、想象中国与跨文化阐释》,《
电影新作》2009年第5期
64.《从华语、泛亚到欧美:中国电影产业海外市场拓展的“三级跳”》,《艺术交流》2009年第2期
65.《低成本的“笑”与喜剧电影的“嬉具”现实》,《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6.《且取“旧”绿换“新”蓝:话语围城中的“上海手印”》,《
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
67.《“经典”之后:视觉奇观与后“P2P”时代的电影生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8.《走得出的唐山,走不出的余震》,《文汇报》2010年7月31日
69.《新版<红楼梦>的当代审美情怀》,《
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15日
70.《新潮流电影的“天卦”与梦话——关于电影<盗梦空间>》,《解放日报》2010年9月16日
71.《当代韩国宗教题材电影的主题学分析》,《
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72.《打造一套喜剧大片的标准件——关于<让子弹飞>》,《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5日
73.《“假领子”、底层奇观与大银幕生产——近年来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几个侧面》,《
南方文坛》 2011年第1期
74.《寻找票房与口碑的平衡点—2010年贺岁档观察》,《
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21日
75.《电影批评空间的拓展与媒体化生存》,《
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76.《“穿越”,多少恶搞假汝之名而行》,《文汇报》2011年4月12日
77.《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
艺术百家》2011年第2期
78.《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混茫》,《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79.《从视觉展场到创意驱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7 日
80.《面朝银幕,背对观众——新生代电影创作的三次转型》,《解放日报》2011年8月29日
81.《2010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
电影新作》201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
82.《构建华语电影研究共同体》,《
电影艺术》2011年第4期
83.《新生代,新十年: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84.《技术新颖 情怀缺失——“丁丁”梦碎记》,《解放日报》2011年12月12日
85.《让市场真正成为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决定性力量》,《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86.《微时代·微电影·微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1日
87.《构建过渡性市场:中国主流电影泛亚区域产业推广策略刍议》,《
东岳论丛》2012年第1期
88.《一个概念的熵变:“第六代”电影的生成、转型与耗散》,《
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
89.《“中产”市场、品牌策略与明星类型》,《
中国艺术报》2012年2月27日
90.《务实知识分子的“导演力”》,《
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
91.《“原生态”叙事三辨》,《中国民族》2012年第3期
92.《新媒体时代青年影像工作者的双重写实》,《
电影新作》2012年第3期
93.《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
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94.《“搜索”网络正义:以电影之名?》,《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
95.《媒体自律与人文关怀》,《解放日报》2012年8月4日
96.《收视率:“无间道”还能玩多久》,《
文汇报》2012年8月13日
97.《后“协议”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自救”》,《艺术评论》2012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98.《上海创意·中国故事·亚洲叙述》,《文学报》2012年9月20日
99.《两岸电影合拍:产业竞合与文化交往》,《
电影新作》2012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0.《新媒体,“微托邦”:崛起于网络的“青年中国”影像》,《
当代电影》2012年第12期
101.《电视剧主流叙事的新尝试》,《文汇报》2012年12月6日
102.《类型试错与艺术“夹带”:试论新生代导演创作转型之困》,《
艺术百家》2013年第1期
103.《2012年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3年第1期
104.《新世纪上海电影院空间布局与发展》,《电影新作》2013年第2期
105.《亚洲之窗,好莱坞之桥?——2012年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当代电影》2013年第5期
106.《奇观化,模式化,陌生化,平面化,空心化——新世纪以来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问题与症结分析》,《
艺术评论》2013年第5期
107.《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
108.《寻求“流动性”:新世纪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现状与未来》,《电影艺术》2013年第7期
109.《“骑墙者”的隐喻:华语青春片的“胖子”群像分析》,《
电影新作》2013年第7期
110.《青春资本化的暴利狂飙》,《
解放日报》2013年5月17日
111.《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穿越剧的重生与重复》,《
南方文坛》2013年第4期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