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对话方式,就是用户利用系统提供的、为数不多且简单易记的检索命令,每次输入一条命令或由命令组成的表达式查看结果,系统方面则每次显示出可能的信息,帮助用户选择下次该用的命令或表达式,用户通过与系统双向对话,可不断改变或完善检索策略,直到获得满意的检索结果为止。早期的情报检索采用批式处理方式,用户在计算机处理成批检索课题之后才知道检索结果,不能直接、及时修改检索策略,查全率和查准率受到一定限制。联机情报检索不仅可边检索边修改检索策略,而且检索速度快,多用户可同时检索,检索不受地理位置限制,检索功能多样化,打印输出灵活,检索结果可进行多种分析处理等,大大方便检索用户和提高检索质量。80年代以来出现的独立型微机情报检索系统,虽然不采用分时方式和通信线路,但用户采用对话方式访问数据库(包括存储、检索、打印、修改数据等),仍然是联机情报检索。从实用化角度上看,计算机情报检索只有到了联机检索阶段,才能普及和发展,并对图书情报工作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联机情报检索的出现,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展。
联机情报检索首先出现在美国。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M.凯塞利用IBM709 电子计算机和IBM2741多通道控制台进行了世界首次联机情报检索试验。数据库包括3.5 万篇物理论文。1965年,SDC为美国空军研制取名ORBIT 的国外技术文献检索系统,导致举世闻名的ORBIT/SDC 系统的产生。1964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首次研制Converse
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对内部图书馆馆藏文献进行联机检索试验,随后进一步研制成功为NASA全系统提供正规服务的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并改名RECON系统,这一系统以后为欧洲航天局和美国能源部采用。洛克希德公司在这些实践和经验基础上创建了用户遍及全球的 DIALOG/LOCKHEED联机情报检索系统。60年代美国出现的联机情报检索系统,还包括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系统以及斯坦福大学的SPIRES 系统等。联机情报检索在美国蓬勃发展,而且美国至今领先于世界上主要技术发达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计算机技术发达和普及。其次,政府投资为大量多样数据库的制作打下基础,大量市售文献数据库的出现,为降低情报检索的成本创造了条件。第三,政府投资支持了DIALOG、ORBIT等情报检索软件的研制,节省了商业化情报检索系统的初期投资。第四,美国公用通信网发达,尤其以美国国防部研制的ARPA网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用
数据通信网,如TYMNET、TELENET等,提供了普及联机情报检索必不可缺的通信条件。
从70年代中期起,联机情报检索技术上日趋成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并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联机检索数据库从以二次文献为主发展到全文型、百科全书型、词库型、事实型、数值型等多样品种,应用领域从科学技术扩展到经济、市场、金融、产业、保险、出版等社会生活各领域。美国的DIALOG、SDC、BRS、MEDLINE等科技情报联机情报检索系统不断扩大,还出现了DRI、MEAD、Information Bank、CIS等经济、法律、新闻、科学数据等
联机检索系统。近年来美国新出现了超级市场型数据库联机服务系统。Telebase数据库服务公司将欧美DIALOG、BRS、SDC、QUESTEL、VU/TEXT、 News Net、 Pergaman、Infoline等系统约 600种数据库纳入自己的检索网,采用一个叫做 EASYNET的检索系统提供接口,可让用户选择和检索每个数据库。UNIS信息服务公司,也将DIALOG、DELPHI、COMTEX提供的 120多种数据库纳入系统,专门提供经济、 企业和市场信息的信息服务。 SOURCE系统提供职业、 航空路线和时刻表、 电影评论等信息服务。COMPUSERVE系统提供电子菜谱、购物、影视、音乐信息等数据库服务。联机情报检索发达的国家除美国外,还有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联机情报检索正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据德国对1986年世界联机数据库检索市场规模的统计数据,美国为 27.18亿美元,其中经济信息25.4亿美元,科技情报1.7亿美元;欧洲为 6.82亿美元,其中经济信息6.27亿美元,科技情报5500万美元;日本为9300万美元,其中经济信息8350万美元,科技情报950万美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已建立跨国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发展中国家的埃及等北非国家、韩国等,也已建立联机情报检索系统。中国的联机情报检索起步较晚,1991年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可联机检索12个大型
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北京文献服务处,1983年起建立国内第一个联机情报检索系统,联机文献容量为500万篇,在全国20个城市设置检索终端。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91年在全国设有120余个远程检索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