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银券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兑换券
联银券是抗日战争时期,伪政权“华北临时政府”所设“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兑换券”的简称。1938年开始发行,其主要流通区域是华北日伪占领区,联银券与日元和伪满中央银行券 (中银券) 等价流通。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以法币1元对联银券5元的比价收兑。
历史发展
ちゅうかみんこくりんじせいふ),为了达到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战略目的,更为了能全盘掌控华北金融,日本侵略军积极筹备成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1938年2月11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务总署督办汪时璟出面,在北平创办了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总行设于北平,另在天津青岛济南、开封、太原、徐州、山海关、唐山、石门临汾运城新乡烟台海州潞安龙口威海卫秦皇岛宿县淮阴、日本东京等地设立办事处,金库代办处设在河北保定
各分行均设有由日本银行调来的日本人充当顾问,大权操于顾问之手。总行设有监事会和董事会顾问室操纵“联银”实权,顾问坂谷希一;副顾问一人,曾由吉田、冈本、鹤原先后担任;还设有顾附四人,由日本、正金、朝鲜、兴业四家日本银行各派一人充任。该室有职员四飞五十人,均由日本国内各银行调来。开办初期,顾问室唯一只有一位中国女打字员梁思明,不久也调往外汇局任职员。顾问室听命于日本大藏省(财政部)行事。“联银”实际上等于日本大藏省的一个分支机构。
该行资本额定为5000万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出资1250万元(从日本兴业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三家银行借入),强迫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盐业银行河北银行冀东银行八家银行共出资1250万元,并将原华北各银行1935年法币改革时未及上缴的发行准备金(白银)一并列入股本之列。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成立后,野心勃勃,立意要将华北地区货币统一,实施联银券法币和各种商业银行、地方银行、私帖等纸币加以收兑、限制,直至禁止通行。1939年4月,日伪政权颁布《扰乱金融暂行治罪法》,规定凡搬运或使用非联银券者,处10年以下1月以上徒刑,或1万元以下500元以上罚金。对日本朝鲜银行券及“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也于1941年后禁止在华北流通。
在资源储备有限、消耗日繁的情况下,日本确定在华北利用“联银券”为支撑点,主要手段是:(1)限期在沦陷区将法币以1:1价格兑换伪“联银券”。收回的法币由正金银行运往上海,套购外汇;或由日本军部取领,在尚未通用“联银券”的地区抢购物资,如粮食、棉花、铜铁、制钱、铜元、银元等等;(2)日本的日本、正金、朝鲜、兴业四家银行,可拿一张“本票”(即银行开的本行存款单据)存入“联银”,记入存款账上,即可大量支取“联银券”,转借给日本工商业者作为开办工矿企业的资金,或去投机倒把;(3)日本驻军司令部仅凭调拨单,可在“联银”随意支取“联银券”,充当军饷和抢购物资;(4)集中各银钱号的流动资金提成,存入“联银”;(5)所有伪政权机关的收入,全部存入“联银”。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在初期发行票钞时,因急于出笼,刻制券版已来不及,只得用过去大清银行留下来的钢版,将行名改为“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将摄政王像改为黄帝关羽岳飞孔子等的肖像,分别发行一元、五元、十元等票值。
由于日方大量支取“联银券”充当军饷和抢购物资,导致币值下跌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人民苦不堪言。1941年日伪政权实行“统制配给制”,联银券进一步贬值。“联银”于一九四二年又发行百元大钞,其后,五百元大钞和一千元大钞亦先后于1944年和1945年出笼,1945年发行3000元大钞,联银券形同废纸,趋于破产,并筹划印行五千元大钞。直至日本投降,才结束这种残酷压榨的罪恶活动。
联准券5元兑换法币1元,停止流通。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08 16:0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