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
贴身内衣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释义
1.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贮物。 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像金铸者,曾经盗去鎔使,惟像首屡销不化。盗藏之肚兜,日夜随身。”《恨海》第二回:“车夫一面说着,放下了马鞭子,把银子放在肚兜里。”茅盾林家铺子》四:“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 林先生 。”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沪语名为“饭单”, 湖湘间名曰“围裙”。
2.旧时妇女或小儿用的抹胸。 清 吴珠泉 《续板桥杂记·雅游》:“至於抹胸,俗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小儿用者,今仍常见,惟一般无袋。 湖湘 间名“兜肚”,睡眠时以免风吹肚脐。
起源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
发展历史
汉代
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抹胸肚”。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肚兜”。《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图案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材质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
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造型
肚兜形状像背心的前襟,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风格近似一个展开的折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决定兜围、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笔将设计图样直接绘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长宽约三十公分,下端成圆弧型,将颈围的锐角剪去,再于两个尖端装上一对花扣,以便钩穿金银链条,或固定布带子,用以系在颈子上。左右两角则用细布带固定,并系于腰间。
台湾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状与图纹上仍有区别。新竹地区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圆弧形;兰阳地区肚兜下端较宽,底部呈平直,左右两侧则缩成带状。桃园、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不同的是,其肚兜构图讲究饱满、花纹斑斓多为满绣。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现存的实物标本中,也可见到两种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护腹片,此种形式较常见于中部地区及北部客家庄。
作用
实用价值
包围着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温护腑的功能。成年人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肚兜里外两层,两边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肚兜的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小铜板,大人则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小物件。
象征意义
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新婚夫妇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临潼地区肚兜图案多用蛤蟆,成为女娲氏后代子孙的护身符,同时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在西府大荔、合阳地区,肚兜呈葫芦状,葫芦、南瓜曾是农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征多子多福。
时尚意义
时尚就是女人的玩具。无论是神秘古老的文化,还是新潮前卫的科技,统统可以融进“服饰”之中,成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有人问:你第一眼关注女人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人说是脸,有人说是胸,还有人说是臀,更有人说是腿,但就是很少有人一开始就去注意她们的颈、肩、背。其实,后者才是最不可忽视的部位。颈、肩、背就是那种耐看的部位,而肚兜则将这些耐看的部位装点得风情别具。
这些部位既不抢眼,也不惊心,在性感上属于“内涵暧昧”的角色:含蓄、沉静、回味浓郁。它们迂回地,低调地,在你毫不知情之下偷袭你,让你惊讶、震撼,如指尖轻触低伏电压一般酥麻轻痒。那窄细倾斜的肩,由颈部滑下的曲线,沿肩往两侧顺流而下,那道曲线美得令人窒息,与腰线到骨盆处向外那种圆弧状构图有上下辉映之美,肩颈处微微看到骨骼,显而不露,隐隐有一种风姿。
细长白嫩的脖颈,使人一见就怜,仿佛一阵风吹过,撒下万种风情。而背部的风情则在于比例的合度与线条的柔和。由颈根以下,微微向上隆起,然后在腰部上方急速收紧向下,构成一个漂亮的长S形,以至臀部再以圆球状高高翘起,让你感受到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
女人肩、颈的这种风情,往往是穿上了露肩晚礼服,将一头秀发高高挽起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然而,近夏的女子,不必再去羡慕穿晚礼服的女人,也不会去在意没有晚宴的日子。因为这种东方女性的典雅与神秘,正在日益流行的精工刺绣、密钉珠花流苏,民族味十足的肚兜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华丽与简约的理念解构服装未来风,以全新手法强调民俗,是“肚兜”出现的理由。一根细线牵住颈部,两条丝带束住细腰,小小的肚兜,让年轻女孩把美好的青春展现无遗,特别是洁白的颈、肩、背让人好生羡慕。在整流器个夏季,把久藏的天真烂漫宣泄在小小肚兜上。
然而,肚兜,并不能让所有女人锦上添花,穿肚兜的女人肩背不能过于厚实,也不宜太过瘦削。
肚兜,只属于那些足够自信的女子。因为肚兜将女性那充满诱惑力的背部显露了出来。她们的身材比例要足够的好,因为,任何一点不足就会让整体感觉立马下降,让人产生奇怪的感觉。然而就肚兜本身材质而言,无论是蕾丝还是弹性细网,水晶珠钻,桃色亮片则如点点星光把女性衬衣得更加魅力四射;即使是一块简单的牛仔布,却能将少女的不羁与热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奇异的各种图案,再配以合适的包袋、颈饰、手链、绣鞋、腰带,则把女性的美丽推至了顶点。
肚兜,那一抹风情,让人感觉回味悠长,她不同于那些的潮装,异装,不一定出自于名家之手,不一点要费多少剪裁的工夫,但是,往往只是这样简单的东西,却又把女性的柔美,性感,等等各种特质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展示着,就如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独具风味,是民族特色的代表。
习俗
婚礼
肚兜在婚礼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民系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
人生礼仪
在陕西的关中一带,肚兜往往伴随着人生礼仪。妇女有喜后,母亲和婆家要为快出世的娃娃缝制肚兜。端午节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肚兜儿。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壮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年岁,也会换上新裹肚儿图个平安;老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忌年,闺女要为老人做裹肚儿,祷求长寿。不少地方人死后,净身后先给穿裹肚儿,再穿寿衣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论庄稼汉、妇女们,还是娃娃们,一年四季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兜肚肚。孩子呱呱坠地,母亲准备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红布兜肚;自此以后外婆家、亲戚们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长大成人定了亲,媳妇也要送兜肚儿……年复一年,日子变了样,但兜肚的习惯却没走样。
装饰保健
一块尺把长的菱形布,绣上花草图案、麒麟送子、五毒艾虎等吉祥图样,上端缀个套环套上脖颈,下面两头束带齐腰束住,一年四季不离身。后脑勺留一撮“长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红兜肚,活泼可喜,不用担心肚寒;庄稼汉们小憩田头,烈日之下,脱掉外衣,露出精美的兜肚,既有一番情趣,又炫耀了自家媳妇的女红;媳妇们穿上兜肚,给孩子喂奶不用担心肚子受寒……确实,兜肚既是美观的装饰品,又是和胃暖肚的保健品。
心愿
而今兜肚的用场可能已超出了先民的初衷。山西人不仅用它来护身,而且也把自己祈盼安康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都寄托在这小小的兜肚上。
现状
肚兜是民间的传统内衣。近代由于社会的演变,西方机织品的引进,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为衬衫、背心。偏僻地带尚有穿肚兜的遗习,不过只为幼儿制作,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见了。 但是随着时代变化,神秘古老的肚兜成了新潮前卫的时尚,融进“服饰”之中,成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
时尚
导语
时尚圈从来不乏勇於尝试、大胆创新的潮人,尤其是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女明星们,古今中外服饰经过稍稍改良就又能掀起一阵时尚风潮,而这一次,被改良的则是极具中国风格的红肚兜。章子怡、巩俐、阿Sa、林志玲、白灵、孙俪等一众女星演绎的性感肚兜,不知爱美的MM有没有动心呢。
流行
肚兜装的流行,发端於名女人;名女人,犹如靓丽流行色的发布台。章子怡在国际电影节上以大红肚兜与雪白肌肤闪亮登场,不知迷倒了多少时尚女孩……『内衣外穿』的潮流,让许多女明星把本属内衣的肚兜当作外套甚至礼服穿著招摇过世。
发展
发展
古代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所诉的内衣历史线索是从汉朝开始的。
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魏晋: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
唐代: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大户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的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
参考资料
肚兜.中国中央电视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09:08
目录
概述
释义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