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脂肪变性
肝脏肝细胞胞浆内出现脂肪滴
肝脂肪变性是肝脏肝细胞胞浆内出现脂肪滴。脂质主要是中性脂肪。常见于缺氧、缺血、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肝细胞脂肪代谢平衡,出现脂质在细胞内堆积。发生脂肪变性的机制为:①脂肪合成或输入过多,如肥胖病及糖尿病;②脂肪氧化利用障碍,如中毒性肝炎;③脂蛋白形成和输出障碍,如化学性肝炎。重度脂肪变性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细胞坏死。
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其原因为: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酸的氧化或酯脂障碍。
肝脏发生脂肪变性时,轻者,眼观无明显异常,严重时,可见肝脏肿大,质地较软,色泽淡黄至土黄,切面结构模糊,有油腻感,有的甚至质脆如泥。镜下可见在变性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以后变大,较密集散布于整个胞浆中,严重时可融合为一大空泡,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以后变大,形似脂肪细胞。如果肝脏的脂肪变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类似中药槟榔切面的色彩,故称之为“槟榔肝”。冰冻切片,脂滴可被苏丹三染成橘红色。
肝脂肪变性系病理诊断,其临床意义:肝脂肪变性是可复性损伤,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重度肝脂肪变性称为脂肪肝,可引起肝肿大、痛压和肝功能异常。长期脂肪肝可引起肝细胞坏死、纤维增生,肝硬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26 23:4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