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Hepatic Insufficiency)是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引起肝脏
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功能的异常。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
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引起明显的物质
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
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
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
肝功能不全,即肝功能异常。
寄生虫(
血吸虫、
华枝睾吸虫、
阿米巴)、
钩端螺旋体、细菌、
病毒均可造成肝脏损害。其中尤以病毒最常见(如病毒性肝炎)。
如
四氯化碳、
氯仿、磷、锑、砷剂等,往往可破坏
肝细胞的
酶系统,引起
代谢障碍,或使
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导致肝细胞
变性坏死;有些药物,如
氯丙嗪、对氨
柳酸、某些碘胺药物和
抗菌素(如
四环素),即使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少数人的肝脏损害,这可能与过敏有关。
肝病可以引起
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又是引起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都能损害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的
表面抗原、核心抗原、e抗原等能结合到肝
细胞表面,改变肝细胞膜的
抗原性,引起
自身免疫。又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血内有多种抗体(抗小
胆管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
抗核抗体等),也可能是一种
自身免疫性疾病。
缺乏
胆碱、
甲硫氨酸时,可以引起肝脂肪性变。这是因为肝内脂肪的运输须先转变为
磷脂(主要为
卵磷脂),而胆碱是卵磷脂的必需组成部分。甲硫氨酸供给合成胆碱的甲基。当这些物质缺乏时,脂肪从肝中移除受阻,造成肝的脂肪变性。
有些肝病是由于遗传缺陷而引起的
遗传性疾病。例如由于肝脏不能合成
铜蓝蛋白,使铜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
肝豆状核变性;肝细胞内缺少1-
磷酸葡萄糖半乳糖尿苷酸转移酶,
1-磷酸半乳糖不能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而发生蓄积,损害肝细胞,引起
肝硬化。
8.激素代谢异常,可致性欲减退、月经失调、出现蜘蛛痣、
肝掌等。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脂肪肝、
中毒性肝炎、
肝淤血、
肝肿瘤等均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应根据其病因、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如果发现肝功能异常,患者一定要及时作全面的检查,查明具体的病因,针对不同的表现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保肝,降黄,
抗病毒,降脂等
对症治疗,标本兼治。如果是
乙肝、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因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要及时对症治疗。如果是饮酒、过度劳累、熬夜、肥胖、服用药物等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要及时进行调理,注意休息和合理的饮食,有望恢复正常。肝功能异常时切勿盲目就医用药,如体型肥胖超体重者需检查血脂及
B超以了解有无脂肪肝;
肺结核患者考虑
药物性肝损伤等。并非所有的肝功能异常都需用药物治疗,如
剧烈运动以后、劳累、睡眠不佳等引起的
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常无需用药也可自行恢复,需具体原因
具体分析。如果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必须立即到
肝病专科就诊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如果因HBV及
HCV活动性复制所致的肝功能异常,及早
抗病毒治疗有望获得长期稳定。